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观周第十一(上)

孔子家语作者:孔子,弟子发布:华夏士子

2021-10-6 18:26

孔子謂南宮敬叔吳曰:名說.孟僖子之仲子.⊙南宮敬叔:魯國大夫,即孟僖子之子,原姓仲孫,名鬩曰:『吾聞老聃吳曰: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在周時為守藏吏博古知今王曰:敬叔.孟僖子子也.老聃.老子.博古知今而好道.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徃矣.』對曰:『謹受命.』

白話譯文
孔子對南宮敬叔說:『我聽說老子博古通今,通曉禮樂的起源,明白道德的歸屬,那麼他就是我的老師,現在我要到他那裡去。』南宮敬叔回答說:『我遵從您的意願。』

遂言於魯君吳曰:昭公也曰:『臣受先臣之命王曰:先臣.僖子.云孔子聖人延章曰:殷商王室之後也王曰:聖人殷湯.滅於宋王曰:孔子之先.去宋奔魯.故曰滅於宋也.其祖弗父何⊙弗父何:宋湣公共長子,孔父嘉之高祖,厲公兄.始有國而授厲公王曰:弗父何.緡公世子.厲公兄也.讓國以授厲公.春秋傳曰.以有宋而授厲公宜.始.始也.始有宋也.及正考父佐戴武宣王曰:正考父何之曾孫也.戴.武.宣三公也.⊙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孫,曾輔佐戴公、武公、宣公。生孔父嘉,即孔子的祖先.三命茲益恭王曰:考父士一命.其大夫再命.卿三命是也.吳曰:初命考父為士.再命為大夫.三命為卿.故其鼎銘曰:王曰:臣有功德.君命銘之於其宗廟之鼎也「一命而僂.再命而傴⊙傴:彎著身子.三命而俯王曰:傴恭於僂.俯恭於傴.循牆而走王曰:言恭之甚.亦莫余敢侮王曰:余.我也.我考父也.以其恭如此.故人亦莫之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王曰:饘.糜也.為糜粥於此鼎.言至儉也.其恭儉也.若此.」』

白話譯文
於是南宮敬叔對魯國國君說:『我接受父親的囑咐,說孔子是聖人的後代,他的先祖在宋國消亡了。他的祖先弗父何,最初擁有了宋國,後來給了弟弟厲公。到了正考父時,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個國君,三次任命,他一次比一次恭敬。因此他家鼎上刻的銘文說:「第一次任命,他彎著腰;第二次任命,他彎著身子;第三次任命,他俯下身子。他靠著牆根走,也沒有人敢欺侮他。在這個鼎裡煮稠粥,煮稀粥,用來糊口。」他的恭敬節儉就到了這種地步。』

臧孫紇⊙臧孫紇:弗父何的後代。即魯大夫臧武仲,為人有遠見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王曰:紇臧武仲.弗父何.殷湯之後.而不繼世為宋君.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王曰:將在孔子.』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極:所達到的最高點.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徃.』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疋.竪子侍御⊙豎子:對人的鄙稱,猶謂『小子』。侍:服侍。禦:駕車.敬叔與俱至周吳曰:敬叔與夫子同至周.問禮於老聃吳曰:見老子问古之禮.訪樂於萇弘王曰:弘.周大夫.吳曰:見周大夫.問之以樂.歷郊社之所吳曰:過郊祀社祭之處.⊙郊社:祭天地.考明堂之則王曰:則.法.吳曰:考究明堂之法則.察廟朝之度王曰:宗廟朝廷之法度也.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吳曰:我今乃知周公之聖德.及周家之所以興王也.』

白話譯文
臧孫紇曾說過這樣的話:『聖人的後代,如果不能執掌天下,那麼必定有聖明的君主使他通達。孔子從小就喜好禮儀,他大概就是這個人吧。』我父親又囑咐我說:『你一定要拜他為師,現在孔子將要到周國去,觀看先王遺留的制度,考察禮樂所達到的高度,這是大事業啊!您何不提供車子資助他呢?我請求和他一起去。』魯君說:『好。』送給孔子一輛車,兩匹馬,派了一個人侍候他給他駕車。南宮敬叔和孔子一起到了周國。孔子向老子詢問禮,向萇弘詢問樂,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規則,察看宗廟朝堂的制度。於是感歎地說:『我現在才知道周公的聖明,以及周國稱王天下的原因。』

及去周吳曰:及離去周京也.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吳曰:此今之人.聪明深察.而反近於死者.無他也.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王曰:身.父母有之也.無以惡己為人臣者王曰:言聽則仕.不用則退.保身全行.臣之節也.』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白話譯文
離開周國時,老子去送他,說:『我聽說富貴者拿財物送人,仁者用言語送人。我雖然不能富貴,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稱號,請讓我用言語送你吧!凡是當今的士人,因聰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人;因知識廣博喜好辯論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發別人隱私的人。作為人子不要只想著自己,作為人臣要盡職全身。』孔子說:『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誨。』從周國返回魯國,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從遠方來向他學習的,大約有三千人。




【觀周】之篇,文辭異於儒家之風,疑後人偽託也。
又老子之好辯,悖於前篇之『小辯害義,小言破道』。
又老子之學,辯於權謀,似戰國之學風,以世道混亂所繹也,非東周王道所孕。擅謀一人之私,而無論仁義之德。
孔子既問禮樂,何以老子所送之言,竟無干繫。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