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二讲 君子而时中

中庸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11:50

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尼,也是孔子去世后的谥号曰:“君子中庸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随时随地保持在中的状态下。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忌惮:顾忌和畏惧。也。”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随地保持适中的状态,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的第一章,是全篇的总纲,纵论天人之道。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都是作者引用孔子论中庸的言论,阐述总纲的含义。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是孔子去世后的称谓。孔子名丘,字仲尼。尼,也是他的谥号。依照古礼,人们对去世后的人称其谥号。孔子首先明确地肯定,君子是中庸的,小人是违背中庸的。接着指出了其中的原因:“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坚守“时中”的原则,随时保持适中的状态,无过无不及。“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总是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用“君子而时中”来说明君子为什么能坚守中庸的品格,含义非常深刻。“时中”,是儒家的重要哲学范畴。这里的“时”,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时间和空间。事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因此,君子要保持“中”的状态,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时势保持一致。孔子提出的“时中”观念,一是指君子立身处世、言行举措都要合乎时宜,符合中庸之道。二是指君子应依据时势的变化随时变通,不能固执己见。孔子的名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等等,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权变思想。孟子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认为他顺时处世,进退有度。孟子还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就是告诉我们,掌握“中”是需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权衡的,否则,就会把“执中”变成僵死地固守一点。由上可知,把握“时中”的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这样,才能使自己随时随地保持在“中”的状态下,不离中庸之道,严守中庸之道,使喜怒哀乐的情绪得以“中节”,从而达到“中和”的理想境界。
在儒家哲学中,“时中”这一概念还包含有防止和克服思想行为方面的偏面性和极端化,求得事物全面平衡发展的意涵。
坚持“时中”的原则,就必须与时俱进。当历史的车轮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把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起,作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思想路线。这对于全党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坚持“时中”的原则,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要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永远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身处变革的伟大时代,我们无论是对待工作和学习,还是对待生活,都不应当抱着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无为态度;不应当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消耗在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空话套话、无事生非、无谓争论、无所用心、无所事事之中;更不应当把时间消磨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而应当有一种健康的情趣,有一种高尚的追求,发愤图强,洗心革面,珍惜大好时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有所作为,有所进步。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