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周纪(四)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作者:方诗铭,王修龄发布:一叶知秋

2020-9-11 19:38

三一

【紀年】: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晉書·束皙傳】

【汲冢紀年】則云:共伯和干王位。【史記·周本紀】【索隱】

【紀年】云:共伯和即干王位。【莊子·讓王】釋文

【竹書紀年】:……共伯名和。【史通·雜說上】

【汲冢書】:共伯名和。【國語補音】卷一

【汲冢紀年】曰:共國之伯名和,行天子政。【通鑑外紀】卷三

【史記·周本紀】索隱:『共,國;伯,爵;和,其名;干,篡也。言共伯和攝王政,故云「干王位」也。』【莊子·讓王】:『共伯得乎共首。』司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不聽,即干王位。』【史記·周本紀】正義引【魯連子】:『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于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呂氏春秋·開春】:『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內皆以來為稽矣。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皆述共伯和事,與【紀年】同。【帝王世紀】:『共伯和干王位。』【史記·三代世表】索隱引當本【紀年】。

金文有【師𣫏𣪘】,稱『白龢父若曰』,【師𠭰𣪘】、【師兌𣪘】稱『師龢父』,郭沫若同志以為即共伯和見【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頁一一四,是。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於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於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五『共伯和』條以為即指共伯和干王位事,疑是。

共伯和干王位為西周末年大事,而【史記·周本紀】綜述儒家傳統之說,以為『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則顯與史實不合。

三二

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王乃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卻。注:『並見【竹書紀年】。』【後漢書·西羌傳】注

【存真】、【輯校】所引無『由是少卻』四字,『使秦仲伐戎』作『使秦仲伐西戎』。

三三

【書紀年】曰: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鎬。【太平御覽】卷九〇七獸部

【紀年】曰:宣王三囗年,有兔舞鎬。【初學記】卷二九獸部

【紀年】曰:宣王四十年,有兔舞鎬。【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二九

【輯校】引有【通鑑外紀】卷三所收一條,然【外紀】未注明出【紀年】,現不入輯。【輯校】云:『【初學記】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據明晉府刻本【初學記】『三』『年』之間空一字,當為『十』字,非『三年』,【輯校】誤。

三四

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注:『並見【竹書紀年】。』【後漢書·西羌傳】注

【存真】云:『【西羌傳】伐太原戎在秦仲伐西戎後二十七年;條戎之役在伐太原戎後五年;下敗北戎,滅姜邑,在此後二年。據此差次以補之。』因列此役於宣王三十一年,【輯校】同。

三五

【紀年】曰:周靈王三十三年,有馬化為狐。【開元占經】卷一一八

【紀年】曰:周宣王時,馬化為狐。【廣韻】卷四,四十禡

【紀年】曰:周宣王時,馬化為狐。【太平御覽】卷八八七咎徵部

【書紀年】曰:宣王時,烏化為狐。【太平御覽】卷九〇九獸部

干寶【搜神記】卷六云:『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是歲有馬化為狐。』當本【紀年】。

三六

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注:『並見【竹書紀年】。』【後漢書·西羌傳】注

【存真】、【輯校】列於宣王三十六年。

三七

後二年,晉人敗北戎于汾隰,戎人滅姜侯之邑。注:『並見【竹書紀年】。』【後漢書·西羌傳】注

【存真】、【輯校】列於宣王三十八年。

三八

明年,王征申戎,破之。注:『並見【竹書紀年】。』【後漢書·西羌傳】注

【存真】、【輯校】列於宣王三十九年。

三九

後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注:『並見【竹書紀年】。』【後漢書·西羌傳】注

【訂補】云:『案【西羌傳】作「後十年」,謂周宣王三十九後十年。宣王四十六年卒,又三年即當幽王三年。』是。【存真】、【輯校】、【訂補】均泥於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之語,因自殤叔始即列晉國年次,而以幽王之事附見。【後序】之語,當與【晉書·束皙傳】參證,傳文明言:『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晉」事接之。』是【紀年】記周事當至幽王之亡為止,【太平御覽】所引有『幽王八年』,『幽王十年』事見下,可證。昔人誤會【束皙傳】之『以事接之』,即為【後序】所云『編年相次』之意,實則【晉書】當脫『晉』字,所謂『以事接之』,指幽王死後方接以晉事。此處脫『晉』字,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一三『竹書紀年』條及【二十二史考異】卷二一已指出:『「事」上當有「晉」字,刊本脫。』至【後序】所云『起自殤叔』,當謂【紀年】記晉國事起自殤叔,殤叔以前【紀年】無晉事而已。本條【存真】、【輯校】列於晉文侯元年,【訂補】以為『當作「二年」』。

四〇

【紀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太平御覽】卷一四七皇親部

【紀年】曰:幽王立褒姒之子伯盤,以為太子。【太平御覽】卷八五皇王部

【汲冢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太子。【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引束皙云:『案【左傳】「攜王奸命」,舊說攜王為伯服。伯服,古文作伯盤,非攜王。』此束皙校正【紀年】之語。【國語·鄭語】、【史記·周本紀】皆謂褒姒之子名伯服,舊釋【左傳】者亦稱之為伯服,並以伯服為攜王。和嶠、荀勖初釋【紀年】時,當據【國語】等書釋作伯服,故束皙正之。案【紀年】原文應作『般』,『般』即古文『盤』字。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二七云:『【尚書】甘盤,【史記·燕世家】作甘般。【商書】盤庚,【國語】作般庚。』甲骨文盤庚亦作般庚。『般』、『服』形近,【國語】等書因誤般為服,和、荀循舊誤以釋【紀年】,束皙正之,是。古本【紀年】當已據束皙之說作『伯盤』,後人復據【國語】、【史記】等書臆改為『伯服』,今影宋本引此一作『伯盤』,一作『伯服』,猶改之未盡者,而清代鮑刻本乃全改為『伯服』。【存真】、【輯校】未見宋本,仍作『伯服』,【訂補】已及見影宋本,亦未指出。又【輯校】、【訂補】所引【御覽】皆訛作卷八四,【存真】作八五,不誤。

【存真】、【輯校】改『幽王八年』為晉文侯七年。

四一

【書紀年】曰: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太平御覽】卷九六八果部

【訂補】云:『朱本無此條。』實則【存真】改『幽王』為『幽公』,列入晉幽公十年,注云:『【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輯校】既錄此『幽王十年』條,又據【存真】收幽公十年條,誤。【存真】、【輯校】列於晉文侯九年。

四二

盟於太室。【紀年】。【北堂書鈔】卷二一帝王部

【輯校】誤作卷二二,【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同誤。

【左傳·昭公四年】:『周幽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紀年】所記當即此事。【存真】未收,【輯校】附於『無年世可繫者』。今本【紀年】云:『幽王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現姑從今本列此。

四三

【汲冢竹書紀年】:伯盤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並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

【汲冢紀年】曰:幽王死,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並立。【通鑑外紀】卷三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於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此攜王即王子余臣。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二七云:『攜,地名,未詳所在。【新唐書】:【大衍曆議】謂豐岐驪攜皆鶉首之分,雍州之地,是攜即西京地名矣。』【國語·魯語上】:『幽滅于戲。』韋昭注:『幽,幽王,為西戎所殺。戲,戲山,在西周也。』與【紀年】同。

【存真】、【輯校】列於晉文侯十年。【訂補】云:『【左傳】疏引原不繫年,此據【國語】與【史記】幽王十一年死,繫之於此。』現列於幽王十一年。

四四

【汲冢紀年】曰: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記·周本紀】集解

【汲冢紀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通鑑外紀】卷三

【汲冢紀年】曰:自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通鑑外紀】卷三

日本高山寺藏古鈔本【周本紀】『以至幽王』作『以至于幽王』見【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四頁六〇,以【集解】所引『湯滅夏以至于受』見上例之,是,據補。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