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182

尚書正義PDF

李學勤

【尚書正義】是漢代孔安國所傳孔子宅壁的【古文尚書】,唐孔穎達作疏,今人廖名春、陳明標點整理,呂紹綱審定,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本PDF電子書是其第一版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尚書正義】是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其底本是滿清嘉慶廿一年,即公元1816年,阮元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學界簡稱『阮本』。 【尚書正義】乃是在阮本的基礎上,采博其他諸家註疏之善者,再用現代漢語標點標示句讀、書名、人名等,若是簡體字本,用橫排,若是繁體字本用豎排。 對於學歷水平低,或普通讀者,我們建議閱讀簡體橫排版本,對於高學歷,或漢語水平稍高的讀者,我們建議使用繁體豎排版本。相對而言,繁體堅持版本在用字、標點等方面更準確,對於電子書閱讀,也更加友善,放大字體的時候,豎排版本的閱讀體驗更加好。 【尚書正義】依託孔安國傳,然而,宋朝朱熹以降,嘗有學者以地名人事之後出而有記載為由,斥其為偽書。如梅鷟在【尚書考異】中認為,【禹貢】所記『瀍水出河南北山』『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其地名俱在孔安國之後才設立。又朱彝尊在【經義考】中,認為【尚書·序】的『東海駒驪、扶餘、馯貊之屬』有誤,駒驪是漢元帝時始建國,漢武帝時的孔安國必未識其名。以上之確鑿證據,證明【尚書正義】並非孔安國所傳,乃是後人所偽托。 不管如何,我們今天是要學習【尚書正義】的知識,至於真偽,又是他學了,於此當無為礙。

尚書集注PDF

王鳴盛

【尚書集注】原名【尚書後案】,滿清王鳴盛着,今人顧寶田、劉連朋校點。共三十卷,其後附有【尚書後辨】。 本PDF電子書【尚書集注】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下載用作商業用途。 【尚書後案】主要是解說伏生所傳今文【尚書】的廿八篇,以及【泰誓】(又名【太誓】),所附的【尚書後辨】即是辨析晉出的偽古文【尚書】廿五篇。 【尚書集注】所收集的註疏,均是漢代及以前的,以鄭注為主,馬融、王肅、偽孔安國、孔穎達等注、疏補之,對於兩晉以後的偽古文另編並分別。因此將原名【尚書後案】重新命名為【尚書集注】,亦可命名為【今文尚書集注】。 【尚書集注】對晉唐宋以後的註疏不收編,主要是因為作者認為孔傳、孔疏、宋儒之說均基於偽古文【尚書】,內容甚至義理均有失實。這種創作態度,導致了【尚書集注】在學術上有失客觀,有學者指出,王鳴盛在編撰本書時,『好引異代之書強為比附』,由此看來,閱讀本書時,應當保持充分的思辨意識。 【尚書集注】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清代經學著作叢刊】之一。其底本是【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之『禮堂本』,所謂禮堂本,是指【尚書後案】在偽清乾隆四十五年秋刊刻的版本。 【尚書集注】因何而作呢?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要發揮鄭氏康成的一家之學。作者在本書自序中也明確表示,漢武帝時期孔安國以孔子宅壁所出的古文【尚書】做注後,衛宏、賈逵、馬融、鄭玄、王肅亦皆作注,但只有鄭氏師祖孔子之學。作者認為西晉之後的【尚書】是偽本,但是之前漢代的鄭玄、馬融註疏的【尚書】卻是孔子宅壁真本,因此希望搜羅鄭玄、馬融、王肅傳疏以增補伏生所傳之今文【尚書】。並由此而得【尚書後案】。 【尚書後案】草創於偽清乾隆十年,彼時作者方廿四歲,而成書於乾隆四十四年,作者年已五十八,足見作者對於【尚書後案】的傾心傾力。 今收錄【尚書後案】於此,並更名之【尚書集注】,希望對人們學習研究【尚書】有所幫助。

儀禮註疏PDF

李學勤

【儀禮註疏】是漢代鄭玄為【儀禮】作注,唐代賈公彥又為鄭注作疏而成,是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與其他十二經一樣, 本書也同時編錄了簡體橫排本與繁體豎排本,簡體本目錄置前,繁體本目錄置後。 【儀禮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彭林整理、王文錦審定的,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儀禮註疏】的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儀禮】也是漢代『復出』經典之一,與古文【尚書】同時由劉歆在 孔子宅壁中發現,亦謂古文【儀禮】。今文【儀禮】有三版本,一是 戴德本,二是戴聖本,三是劉向別錄本。二戴本不別尊卑吉凶次第倫 序,鄭玄棄之,而注劉向別錄本,同時又參考校對於古文本。有時取 古文本,則今文本旁註解釋,有時取今文本,則古文本旁註解釋。鄭 玄之後,賈公彥之前,【儀禮】義疏註解者並不止一家,只是多數亡 佚罷了。 【儀禮】歷來難讀,至於【儀禮註疏】,歷代也往往不能得其正解,導致該書在傳寫過程中,脫文誤句不時出現。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曾以唐石刻九經,校對明監本,發現【儀禮】的偽、脫情況特別嚴重。比如,【士昏禮】脫了『婿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鄉射禮】脫去『士鹿中翿旌以獲』,【士虞禮】又脫失『哭止告事畢賓出』,等等。這些脫失,都被顧炎武收錄於其【日知錄】中。 【儀禮註疏】的整理,是以滿清時期的【重刋宋本十三經】,即阮刻本為底本,再標示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其出版分簡體本、繁體本兩種,簡體以中國大陸的簡化漢字重寫全文,並以橫排、現代標點的方式進行排版刊發;繁體本即保持原文原字原汁,並以漢字的傳統書寫方式即豎排並標點句讀進行排版刊發。本書,即【儀禮註疏】PDF電子書兼錄兩種版本,簡體本足以滿足普通大眾的需求,繁體本即可以流傳後世。 【儀禮註疏】的閱讀理解,其文義應當以繁體本為準。

禮記正義PDF

李學勤

【禮記正義】,漢鄭玄為【禮記】作注,唐孔穎達又為鄭注作疏,乃成。【禮記正義】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該書由今人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其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阮刻本,所謂阮刻本,即是阮元奉滿清朝旨編纂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刻本的編纂方式是,徵集民間及官方的相關古籍,對其中內容進行篡改之後錄入【四庫全書】,然後對原古籍集中銷毀。其整理方式有兩種,一是對原文按中國大陸簡化字標準進行全文簡化重寫,並標以中國大陸通行的現代漢語的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橫排;二是保留原文,僅標以台港等地的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豎排。 【禮記正義】的來源。【禮記】是一部禮義經典,是研習、闡發【儀禮】的義理文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漢河間獻王求自民間得百三十一篇孔子門人及其後學所記的【儀禮】學習論記。劉向考校經學典籍時,檢校得百三十篇,於是為之次第並敘述。劉向後來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卅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廿一篇,【樂記】廿三篇,並前所得百三十篇,乃為兩百一十四篇。戴德時,將以上的兩百餘篇,刪減為八十五篇,後人謂之【大戴記】。戴聖又將其刪並為卌九篇,這就是【小戴記】了。有人說【小戴記】應該是卌六篇,後來的馬融補充為卌九篇的,但馬融的學生鄭玄卻記述,謂戴聖授橋季卿【禮記章句】四十九篇。鄭玄在【六藝論】中明確說到 :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

禮記正義

李學勤

【禮記正義】文字版電子書,是孔門弟子發明【儀禮】義理的筆記文集,漢代鄭玄為之作注,唐代孔穎達作疏而成。 此本【禮記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禮記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佈。 李學勤本【禮記正義】由今人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其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的阮刻本,所謂阮刻本,即是阮元奉旨編纂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由於阮元編纂過程中,對宋本進行了大量的校訂修改,又將原書集中銷毀。因此今人整理時,又參校了其他版本,而其排版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對原文按中國大陸簡化字標準進行全文簡化重寫,並標以中國大陸通行的現代漢語的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橫排;二是保留原文,僅標以台港等地的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豎排。 【禮記正義】是【禮記】的註疏版本,【禮記】是一部禮義經典,是研習、闡發【儀禮】的義理文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漢河間獻王求自民間得百三十一篇孔子門人及其後學所記的【儀禮】學習論記。劉向考校經學典籍時,檢校得百三十篇,於是為之次第並敘述。劉向後來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卅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廿一篇,【樂記】廿三篇,並前所得百三十篇,乃為兩百一十四篇。戴德時,將以上的兩百餘篇,刪減為八十五篇,後人謂之【大戴記】。戴聖又將其刪並為卌九篇,這就是【小戴記】了。有人說【小戴記】應該是卌六篇,後來的馬融補充為卌九篇的,但馬融的學生鄭玄卻記述,謂戴聖授橋季卿【禮記章句】四十九篇。鄭玄在【六藝論】中明確說到 :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

史記集解PDF

裴駰

【史記】是西漢武帝時太史令司馬遷所著,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集解】PDF影印本,是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史記】影印本。【史記裴駰集解】收錄了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裴駰註解。本書僅限於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下載並用於商業用途,如喜歡本書,請購買正版紙質書籍! 【史記】雖然是我國第一部通史,但並不是我國第一部史書,之前已經存在的如【尚書】是紀錄君王言行的政事史,【春秋】是編年史,【國語】及【戰國策】是國別史。這些史書紀史時都是帶有一定的思想角度的,所紀錄的史事,是經過史官的思想角度篩選下來的,比如【春秋】就有春秋筆法之說。而【史記】開創了紀實的先河,即儘量紀錄所有重大史事,而不以某種角度或立場進行篩選。 【史記】的篇幅,根據司馬遷的說法,總共錄有百卅篇: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又有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今日【史記】的百卅卷,亦即是司馬遷所說的百卅篇。雖然篇數相同,但其中十篇,亦即十卷是在司馬遷歿後亡佚,而後人補回的。三國時期魏國的張晏說,原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又稱律書)、西漢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傳靳列傳等十篇皆亡,(漢代)元成年間的褚少孫補了武帝紀、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等四篇,並在文中有標明『褚先生曰』,其他即是後世所補,也有人說武帝本紀沒有標明『褚先生曰』可能是褚本亦亡,後世再補。 北宋時,首次將張守節、司馬貞、裴駰劉宋三家注散列於【史記】正文之後,而今尚存的有南宋黃善夫刻本,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的南北監刻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本,滿清武英殿十二四史本,滿清後期金陵書局刊本(該版本依據之前各種版本加以校考)。其中南宋黃善夫刻本已由商務印書館影印,而本電子書,是中華書局以金陵書局刊本為底本,進行標點排版刊行的【史記】影印本。 為方便讀者檢索閱讀,將原文檔按卷拆分,並重命名為【史記集解】,又將諸【序】提前,以作導讀之用。

易傳

孔子後學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展易經的易學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而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漢降又稱十翼。易傳共七種十篇,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 【繫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繫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著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產生和形成。【繫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於優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凶為吉的手段。 對【易經】的基本原理,【繫辭】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他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奇偶二數、陰陽二爻、乾坤兩卦、八經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陰一陽構成,沒有陰陽對立,就沒有【周易】。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繫辭】肯定了『【易】與天地准』,以為【周易】及其筮法出於對自然現象的模寫,其根源在於自然界;同時也含有誇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囊括了一切變化法則。它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家,四家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將以箸求卦的過程理論化,實際涵含着宇宙生成論,對後來的思想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讀【易傳】,較好的古注本是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收在【十三經註疏】中,今人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齊魯書社,1986年版,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較好的參考書。重點讀【繫辭】上下篇。

周易集解

李鼎祚

【周易集解】,又稱【易傳集解】,是唐朝李鼎祚編撰的象數易學集作,匯集了唐朝以前,漢朝以後,多位學者的疏解。本書是研究漢代象數易學的必讀之書。 本電子書是【周易集解】的文字版,採取簡體橫排版式。為便於讀者閱讀及理解,本書將【周易】原文以黑色大字書寫,而集合的眾家之解,以灰色中字書寫,並以『疏解』二字題頭,李鼎祚先生的案語,則以淡藍色中字區別開來,以便讀者釐清諸解及案語。原書中雙排小字的內容,則以下標的土黃小字書寫。其他後人案注類內容,俱以土黃色字書寫。 【周易集解】凡十卷,或謂十七卷,朱睦㮮考曰十卷,而文無缺於十七卷者。 【周易集解】主要援引子夏的傳注,又集合了馬融、荀爽、孟喜、焦贛、京房、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虞、張瑤、向秀、王凱仲、侯梁、蜀才、翟元、韓康伯、劉讞、何妥、崔憬、沈瞵士、盧氏、崔覲、伏曼容、孔穎達、姚規、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四家註解。這三十五家註解中,主要是以荀爽、虞翻、干寶等人的象數易解為主,而對於義理派如王弼、韓康等人的援引較少,或作佐證之解。 【周易集解】的文獻價值在於,其援引漢朝學者虞翻的易解較多,彌補了【周易正義】的空缺。 李鼎祚編撰【周易集解】,所博引的註解主次分明,以虞翻、荀爽二家為主,兼引其他,而且獨專己意,亦不獨專某家,許多章句的註解,各家的見解甚至是相左的,而其自己的見解,往往以案語列於諸家註解之後,足見其治學的嚴謹作風。

周易正義PDF

李學勤

此本【周易正義】是簡體橫排本,李學勤主編,【十三經註疏】整理委員會依據中華書局影印四庫阮元刻本,進行校勘、標點、並簡化原文而成。本書收錄了阮刻本原有的附錄。滿清嘉慶廿一年,即公元1816年,阮元主持了南昌學堂進行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後世稱之阮本。 【周易正義】由魏晉王弼注,唐朝孔穎達疏,李申、盧光明整理,呂紹綱審定,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十三經註疏】的【周易正義】整理本,雖以阮本為基礎,但博採前人註記,擇其善者而錄之。校勘方面,主要收錄的除了阮本校勘記,還有孫詒讓的註疏校記,值得注意的是,阮本在校勘過程中,有刻意依據滿清朝廷要求,對唐宋版本進行篡改增刪的行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務必保持思辨,切勿以為標準版本。 【周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又是儒家經典之首,想要研習儒家經典,【周易】的學習首當其衝。隨着時代的發展,經學的復歸,【周易正義】等十三經正義也逐步重返學者之堂。 【周易正義】的註疏較為通俗易懂,對於有一定文言文閱讀能力,而又是初學的讀者,較為合適。 【易】本是卜筮之書,以象類思維為主,是聖賢察天以象物的重典。王弼注後,歷代常有人難其義,至孔穎達奉詔作疏,才又推崇王弼之注,而前人難王弼義者,其說皆廢,蓋以王弼所注為是。今人學【周易】,從【周易正義】入手,亦可研習其象類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取象於客觀事物,而指導自己的處事行為。

論語註疏

李學勤

【論語註疏】全稱【論語註疏解經】,是曹魏時期何晏為【論語集解】,宋代邢昺又集註疏作【論語正義】,滿清阮元校勘修訂為【論語註疏】。 此本【論語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論語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佈。整理底本是以滿清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修篡的,南昌學堂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並添加現代漢語標點符號。本書的排版分兩種,一是簡體橫排,並使用簡體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二是繁體豎排,採用港台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 【論語】素有【齊論】【魯論】之爭,而【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漢魯共王壞孔子宅,以擴其宮,得【古文論語】,並無此二篇,又分【堯問】下的【子張問】為一篇,合計廿一篇,篇目如本站延章按本【論語集釋】。 何晏集漢代張禹論,包氏、周氏【章句】,孔安國訓解,馬融訓解,鄭玄注,陳群、王肅、周生烈等【義說】,等,名為【論語集解】。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邢昺奉旨改定舊疏,集諸家之善,並頒列學官,是為【論語正義】。 【論語】是孔子平常教授弟子,答辨弟子疑惑,或孔子與人語等諸類的語錄,孔子生平崇尚『述而不作』,逝後學術無所保存,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就將平時的學記相與輯匯,編成【論語】。【論語】是儒學之精要,特別是前四篇,論點基本覆蓋了孔孟之學,像【孔子家語】【孟子】【禮記】等經典的主旨都在【論語】中言及。

孟子註疏

李學勤

【孟子註疏】是漢代趙岐為【孟子】作注,宋代孫奭為趙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為是南宋士人偽托,宋人陳振孫則認為孫奭曾奉旨校訂正義,今人考據,認為孫奭為【孟子】注音校訂正義,作【孟子音義】。 此本【孟子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孟子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佈。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主編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時,依據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訂』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過程中,對其中許多謬誤之處重新修訂。 【孟子註疏】的排版版本有兩種,一是簡體橫排,加簡體現代漢語標點,二是繁體橫排,加繁體現代漢語標點。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傳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敘述孔子思想,從內容來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統,又發揚易學數術,往往勝於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書號是諸子,在秦朝焚書坑儒之難中,得以倖存。【漢書·藝文志】記錄謂【孟子】十一篇,趙岐則考證認為僅七篇是真,其餘四篇為偽托。東漢之後,此篇漸亡。 孟子的思想,將孔子的『德政』發展為『仁政』,是德政的具體化,可操作化。三代時,民貴的思想已經十分流行,至於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君輕』的思想。韓愈認為孟子是繼承了孔子『道統』的儒家重要人物。

周禮註疏

李學勤

【周禮註疏】文字版由東漢經學家鄭玄為【周禮】作注,唐朝賈公彥為鄭注作疏而成。系今人李學勤主編,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的,其整理底本為滿清嘉慶時期的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 此本【周禮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周禮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佈。 【周禮】,原名【周官】,講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即政治制度,相傳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禮】與【儀禮】、【禮記】並稱『三禮』,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篇目,記載國家的治教禮政刑事六典。上至天文曆象,九州要事;下至民生經濟,草木蟲魚。凡國家制度,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 據傳聞,西漢景帝武帝之間,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一批古書,其中就有【周官】。王莽時,劉歆奏請將【周官】列為官學,並更名【周禮】。【周禮】成為官學後,注家蜂湧而起,學術派別林立。東漢鄭玄乃貫通諸家,作【周禮注】,因於鄭玄的學術聲望,【周禮注】取代了諸家之說,並將【周禮】捧為【三禮】之首。 唐朝時期,賈公彥在鄭玄【周禮注】基礎上,作【周禮疏】 ,後世凡研讀【周禮】者,俱不離此二家。 此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宋八行本【周禮疏】為底本,參校【唐石經】、【蜀石經】以及歷代善本,並吸收了國內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加以標點,可以說,整理後的【周禮註疏】是目前為止的最好的本子。

孝經註疏

李隆基,邢昺

【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闡釋家、國、天下倫理的經典著作,是國學經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孝經】據傳聞是孔子為給曾子闡述孝道所著,但南宋時被質疑為後人附會之作。對【孝經】的註疏,自西漢以降,至於魏晉南北朝之間,有上百家之多。現在流行的【孝經註疏】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經註疏】全書共分九卷十八章。 【孝經註疏】是【十三經註疏】裏,篇幅之至少者。【孝經】在漢代有今文、古文兩種版本,今文版本由鄭玄作注,古文版本由孔安國作傳。及至唐代,唐玄宗李隆基整合了兩種版本,並親自作注,命元行沖作疏,以為普及本。 其後鄭孔兩家注傳本失傳。 宋代邢昺以元行沖疏本為基礎,重疏而成【孝經註疏】,【十三經註疏】以為定本收錄。 華韻國學經典網收錄的此版本,以明代泰定本為底本,參校吸納了滿清阮元本(按:此人為滿清欽定的篡改經典的主要人物)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進行了勘誤補缺,並加了標點。書後還附有序跋提要,供讀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對【註疏】研究多年,頗有心得,是這方面造詣很深的專家。 【孝經】是以孝為核心來闡述儒家的倫理學說的,明確『孝』是天道典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孝是人道根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因此,國君以孝治國,臣民以孝立家。 對於滿清造謠的『忠孝兩難全』思想,【孝經】早就有所闡發:『忠』是『孝』的發展及擴展,即將家族倫理中的『孝』擴展到君臣倫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如何行『孝』,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闡釋。

論語要略PDF

錢穆

【論語要略】,亦稱【孔子研究】,是我國近現代國學大家錢穆先生編著的,一部關於孔子及其學說的著作。 【論語要略】是【國學小叢書】的第二部,全書分為六個章節,從內容看,本書稱為【孔子研究】更合適: 第一章序說主要談及【論語】的成書、真偽、版本及價值; 第二章主要談及孔子的生平,如成長過程的一些要事,周遊列國的一些要事等; 第三章主要介紹孔子的日常生活情況,如情感、生活態度等; 第四章即是通過孔子弟子對孔子的評價,及孔子的自述,將孔子的人格展現到讀者面前; 第五章重點介紹了孔子平生的主要學術論說,如仁、直、忠、信、禮等; 第六章簡介了孔子的部分弟子。 從內容側重上看,錢穆先生將筆墨主要放在第二章及第五章上面,重點陳述孔子的生平及學說。 孔子是春秋時期人物,迄今兩千餘年,在漫長的歷史裏,由於其學說的崇高地位,難免會被後人偶像化。錢穆先生通過【論語要略】,將孔子的凡人一面,及為學過程展現到人們面前,有利於避免人們對其偶像化,亦可避免其學說教條化、迷信化,從而保障其學說的理論性質。

論語新解

錢穆

本電子書【論語新解】,據繁體豎排的【錢賓四先生全集】收錄的【論語新解】,重新排版而成,以便今人閱讀。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論述儒家學說的語錄,該書集中地概述了儒家人文倫理學說的核心內容,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如以民為本的王道、如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等等。 【論語】全書分二十篇,共計四百九十二章(句),是儒學學術文獻中的經典,是四書五經之首。 本電子書【論語新解】為有聲讀物,可點擊收聽朗誦。 【論語新解】為錢穆(字賓四)先生所著,以先生之話,是『折衷』前人『眾說』而成。概前人註解【論語】,異說繁多,或去本義,或雜他見,多遠原著,故作『新解』,以務還原本義。 又說,『新解』者,非自創新義,不過精益求精,務求通俗淺顯之語而已。如程樹德所編之【論語集釋】,廣徵博引,竟十類而四百八十種,所錄備前人之說,可謂齊全矣,乃致讀者茫茫不知所取,初學讀者,必以繁雜相左之說,而不能了解原義,如此之『巨著』,於後學又有何益? 【論語新解】屬稿於民國四十一年(西元一九五二年),民國四十九年執教耶魯,乃修訂得初稿。全書文體初用白話文,半途而復改文言文,概因白話文哆嗦而不達意,味同吐哺,而文言文用字雖深刻,卻可盡達經典宏遠之義理,細讀可時有新見。此外,百世之後,仍擺於案上者,非文言文作品,必不可能矣。 總而言之,【論語新解】較適合初學者,通篇半文半白之文體,便於閱讀,便於理解,最重要的是,錢穆先生乃是『折衷』前賢之見解,取其近於本義者,又不離於朱學左右,因此,於初學者而言,【論語新解】不至於徒費其光陰,深讀則必有所得。

論語十二章

孔子,朱熹

【論語十二章】也稱為【論語十二則】,是從【論語】中選取出的,側重於學習方法,個人修養,及積極的生活態度的十二章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是適用於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學期段的語文教材。該教材的教學標準,以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楊伯峻譯註的【論語譯註】為準。 所選取的十二章句,每一章(也稱則)都是【論語】中的完整章句:第一、二章分別是【論語·學而篇第一】的第一、四章;第三~五章分別是【論語·為政篇第二】的第四、十一、十五章;第六、七章分別是【論語·雍也篇第六】的第九、十八章;第八、九章分別是【論語·述而篇第七】的第十五、廿一章;第十、十一章分別是【論語·子罕篇第九】的第十六、廿五章;第十二章是【論語·子張篇第十九】的第六章。 【論語十二章】所選章句在主旨上,均與學習方法、生活態度、處事方式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十分符合七年級學生學習階段的內容。 【論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經典,其學術理論在兩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塑造、定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其內容普遍適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全方位的,具有先驗性的學說,因此,兩千餘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育人教材,同時也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被選取為致仕的科舉必考內容。 【論語】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得到了各個時期的賢明學者的佐證、實踐及發展。可以說,【論語】對於建立並完善人類人文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其學術理論,迄今為止,古今中外,仍然無人出其右,歷史上所有的理論創新,均建立在【論語】所包含的學術理論的基礎之上。

孝經賞析

賈陸英

【孝經賞析】是賈陸英先生對【孝經】的註解。【轉載請註明出處】 【孝經賞析】原書只有賞析部分,原文及譯文分散融合在賞析部分中,在編錄本電子書時,為方便讀者閱讀理解,經賈陸英先生同意,發佈者摘引了注釋內容較為準確的,公開免費流行於互聯網的『原文+注釋』內容,這部分內容原作者未有署名,摘引本電子書中時,進行了整合,將注釋內容間雜於原文之中,更便於讀者理解。 【孝經賞析】就【孝經】原十八章,撰十八講,另外包括兩章前言:【孝經】概述、【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關於【孝經】的作者,賈陸英先生贊同歷代學者的看法,即『說法不一』,同時也引述了【四庫全書總目】的觀點:『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及【史記】中司馬遷的觀點:『孔子以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歷代之所以認為作者不定,是因為該書在先秦並未見流行,而始流行於唐玄宗作注之後,且書中的部分章節歷代受到爭議。也因為如此,【孝經】在宋代以前,並不算是儒家經典,而只是普通儒學著作,在歷代的科舉考試及官方教育機構中,也未列為必讀必考書目,而自宋代開始,【孝經】被列儒家十三經之一。 有一點題外話不得不提的是,明代以後提倡的廿四孝,其內容的爭議程度,較【孝經】有過無不及,此類內容的學習應當謹慎對待。 賈陸英先生認為,【孝經】全書可以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一章,是全篇的宗旨所在,集中概述孝道的義理。 第二部分為二至六章,分別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進行闡述。 第三部分為七至十一章,主要論述孝道與治國的關係,強調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為十二至十四章,是對第1章中關於『要道』、『至德』、『揚名』三個基本概念的引申和發揮。 第五部分為十五至十八章,分別就『諫諍』、『感應』、『事君』、『喪親』作進一步闡述,是對前三部分內容的發揮和補充。

中庸賞析

賈陸英

【中庸賞析】是賈陸英先生,對【中庸】的註解、翻譯及賞析。【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庸】原是儒家經典【禮記】的一篇,宋代儒學大家朱熹先生將其獨立成書,並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稱【四書】。南宋以後,【四書】成為官方學校必學教材,科舉考試必考內容,其學術思想,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形成巨大的影響,直接塑造了中國人民不極端不偏激的思想性格。【中庸】【大學】的獨立成書,是中國學術史上偉大創舉。 【中庸賞析】依原【中庸】三十三章句,分為三十二講,其中第五章併入第四講。這三十二講分別為:天命之謂性、君子而時中、中庸為至德、中道何以不行、執兩用中、聰明反被聰明誤、擇乎中庸則拳拳服膺、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什麼是真正的強、君子依乎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道不遠人、君子素其位而行、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道無所不在、天之生物,必因其材、文武之德,周公之禮、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哀公問政、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天下至誠、曲能有誠、心誠則靈、誠者自成、至誠無息、大哉聖人之道、不可自用、自專、王天下有三重、聖人風範、至聖之德、至誠之道、學者入德之路。 賈陸英先生的注釋翻譯,參考了朱熹、錢穆、楊伯峻等先儒的註疏注釋,又結合了其自身的生活實踐,作出的註解,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熟讀【中庸】,對於讀者成熟的看待事物、為人處事,是極有裨益的,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的,而能力越高、本事越強的人,卻做的越好。像毛澤東主席在面對毛岸英犧牲消息時,幾乎面如止水,數秒之內,就能理智的定性此事件,究其原因,是『中和』之情,由乎『中和』之性,制約了容易烈化、偏激的欲望,一個人也只有懂得制約自己的欲望,才能達到『中和』的境界。

群書治要

魏徵

這是【群書治要】原文簡體本,依據日本天明影印本校注而成。【群書治要】全書共計五十餘萬字,該書的編撰初衷是為帝皇的『治平』提供學術理論參考,故其所選編的內容及註疏,都十分核心、精細、到位,對初學或無時間充分學習國學經典的人來說,實在是很合適的入門書選。 【群書治要】全書共五十卷,其中卷四春秋左氏傳上、卷十三 漢書一、卷二十 漢書八,三卷均已缺失,餘四十七卷。 【群書治要】是我國首部類書,全書將要收錄的書籍或節選章句,分別按『經』『史』『子』歸類匯編。以相似類別匯編的另一部大型類書,是滿清編撰的【四庫全書】,不同的是,【四庫全書】比【群書治要】多了一個『集』的類別,而且【群書治要】一般只收錄影響較大的典型的書籍,並節選其重要章節,【四庫全書】則是收錄整本書,而且是要號稱收羅天下所有的書籍。【四庫全書】的編撰目的是收集並篡改前人的書籍,收編後再銷毀原書,以期曲解經典,偽化道統,掌控治統,來正當化合理化粉飾美滿清的殖民暴政。 【群書治要】自其成書後,唐末便亡佚,到近代才從日本傳回,時間跨度竟達到千餘年,據考,宋代的學者竟不知道有這麼一本書。滿清嘉慶、民國23年,均得到【群書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國將其編入【叢書集成初編】向社會發行。 至於日本如何得到該書,沒有任何文獻提供相關記錄,唐太宗敕編該書,即見其數量必是屈指可數,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對傳言所謂的日本遣唐使獲贈並帶回日本的說法,疑點多多,最重要的疑點是該書只有日本藏有,而國內完全消失,故此說法不宜作為定論面世。 【群書治要】由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貞觀初年奉旨敕編。取材於六經、四史、及其他諸子百家,歷史的範圍上溯五帝,下迄魏晉,主旨是『務乎政術,存乎勸戒』,採集了一萬四千多部書籍,共計八萬九千多卷,於貞觀五年匯編成書,前後花費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論語問答錄

賈陸英

【論語問答錄】是賈陸英先生以現代漢語註解並翻譯【論語】的著作。【轉載請註明出處】 【論語問答錄】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論語】原文,二是對原文詞語的注釋,三是對原文章句的翻譯,四是通過問答的方式對【論語】原文進行解析、評析。賈陸英先生對論語的註解,充分運用了『知行合一』的思維,契合於其長期的生活及工作經驗,其對【論語】的註解,是實證性的,具有普遍意義,極具學習、參考、並應用到生活中的價值。 關於【論語問答錄】的寫作起緣,賈陸英先生在書中【自序】是這樣介紹的:『從2013年11月14日開始,太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太原新聞網,開設了【龍城開講·賈陸英說論語】專欄,邀我在這個平台上,逐章逐句講解【論語】。為此,我再一次仔細研讀【論語】,歷時兩年半,完成了約30萬字的【論語問答錄】。』 賈陸英先生還在【自序】中,高度概括了孔子畢生的主要成就。 【論語問答錄】的寫作,主要參考了以下文獻: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局慶紀念版),2007 楊伯峻,孟子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南懷瑾,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董金裕、陳訓章,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教師用書),北京:中華書局,2013 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謙遜,逐篇逐章講解【論語】,國際儒學網,2014 湯恩佳,論語聖經,香港:孔教學院,2007 【史記•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譯譯文,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201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周禮註疏PDF

李學勤

【周禮註疏】是漢代鄭玄為【周禮】作注,唐代賈公彥又為之作疏而成。 【周禮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系列叢書之一【周禮註疏】的影印本,僅供讀者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商業途徑。 【周禮註疏】由今人趙伯雄整理(添加現代漢語標點,並校對文字內容),王文錦審定。其整理底本是滿清嘉慶阮刻本【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簡稱阮本。該版本採用宋本十三經為底本,但對內容做了篡改,後又焚毀原籍,僅存阮本以宣傳滿清政權的正當性,讀者閱讀這些書籍時應當保持警惕的思辨精神,並結合實踐辨證,主要是警惕愚忠愚孝包容之類的思想。 【周禮】一書或謂偽書,理由是典籍記載的最早出處是河間獻王劉歆,發現【古文尚書】的也是劉歆,但【尚書】的典據豐富,而【周禮】托為周公之書,卻在更早的典籍中無所記載。 或謂【周禮】其實並未經行,鄭樵所著的【通志】記載了孫處的話:『周居攝六年之後,書成歸豐,而實未嘗行....預為之以待他日之用』。 【周禮】記錄了周公所制之禮,周公制禮之後,西周進入快速發展,國富民強的時代,卻也是事實。幽王時,禮儀乃為崩壞,孔子言諸侯專伐『十世希不失』。至於周公『制禮』與『【周禮】』的關係,則不得而知。 而像【周禮】等經書為何集中在漢代『爆發』『復出』,【馬融傳】說,『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一反【周官】【周禮】,『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時眾儒並出共排,以為非是』。如此說來,漢代諸書『復出』,也是引起了相當的非議的。

孝經註疏PDF

李學勤

【孝經註疏】是唐玄宗注【孝經】,宋代邢昺又為其注作疏而成。此本【孝經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由今人鄧洪波整理,錢遜審定。整理參照的底本,是滿清嘉慶時南昌學堂重刻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該版本也簡稱阮本,概由阮元奉旨編撰。 【孝經】是孔子親自著述,用以教授弟子的『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邢昺【孝經註疏序】語)。【孝經】有古今文兩種版本,今文是鄭玄注本,古文是孔安國注本。鄭玄注本或謂傳自荀昶,但在【鄭志】上沒有說明荀昶的名字,因此實際出處並不明朗。孔安國注本出自劉炫,但【隋書】明確論證了該注本是偽作。 唐玄宗時期,朝廷要求大臣們相互質辨校定,右庶子劉知幾認為古文確鑿,並陳列了十二條論點駁斥鄭注的今本;同時,國子祭酒司馬貞認為今本確切,並認為【閨門章】的章句內容凡俗鄙陋,【庶人章】又『妄加』子曰之語。自此存今廢古,今本流傳開來,唐玄宗所注也是今本。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熊禾的【董鼎孝經大義序】認為,今文本沒有【閨門章】是唐代出現宮闈之亂,導致宮庭亂倫的源頭。明代孫姓學者所作【孝經辨疑】也提到,司馬貞削去【閨門章】,遂成唐朝之國諱(冊封楊貴妃)。 阮本【孝經註疏】仍用唐玄宗所注【孝經】版本。

爾雅註疏PDF

李學勤

【爾雅註疏】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系列叢書之一,李傳書整理,以滿清嘉慶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的【爾雅註疏】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並添加現代漢語標點,進行兩種版式的排版,一是簡體橫排,二是繁體豎排。 【爾雅註疏】是晉代郭璞為【爾雅】作注,宋代邢昺為郭注作疏而成。【爾雅】是我國第一部類似【辭典】的漢字及語彙解釋專著,本書是按照事物分類、字義歸納的方式對內容進行次序編排。爾是邇的古字,意為近,雅即是正的意思,整個書名意即接近雅正的漢字、事物名詞的音韻、訓詁規範。 【爾雅】收錄了漢字、事物語彙詞條共計四千三百多條,歸納分類為兩千零九十一個條目,其條目又分類為十九個篇目,其中前三個篇目是漢字文字學:『釋詁』、『釋言』、『釋訓』,之後的四個篇目是關於『事』的語彙解釋:『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餘下的十二個條目,是關於『物』的語彙解釋:『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爾雅】一書,並非一人蹴就,【大戴禮·孔子三朝記】謂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張揖【進廣雅表】謂周公著『釋詁』,即見【爾雅】始於周代,而其他篇目,有人說是孔子所增,有人說子夏所增。【永樂大典】載曹粹中【放齋詩說】:『【爾雅】,毛公以前略,鄭康成時則加詳』,但未涉及增著內容作者的論述。

宋史

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脫脫,鐵木兒塔識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此版本收錄於滿清修篡的【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偽元末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由偽元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 本電子書以網上公開的漢川草廬版本,參校其他PDF影印本,糾正錯漏,或更正某些段落,或補全某些內容如年表等,終成此書。 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偽元初,偽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偽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等七人任宋史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公元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全書【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分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食貨志】十四卷,相當於【舊唐書·食貨志】的七倍。根據宋朝的情況,【宋史】還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為蔡京、黃潛善、秦檜、張邦昌、劉豫等所作的傳記;另有【道學】四卷,為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等儒學人物所作的傳記。 相對於【宋史】,後人更傾向於用【續修資治通鑑長編】進行學術研究,所憾【續修資治通鑑長編】是南宋修撰,只記錄北宋歷史。

國史大綱

錢穆

【國史大綱】文字版,是【國史大綱】PDF版的再文字化,採用簡體橫排的排版方式。 【國史大綱】是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在抗日時期寫成的通史類史書,本書是以教科書的體例進行編著的。 【國史大綱】由商務出版社出版,原書有大字、常字、及小字(解釋內容),三種大小的字體。本電子書對原文中的大字,採用了大體黑字,常字採用了灰色字,小字採用了下標的土黃色小字。鮮明的字體及顏色差異,以求方便讀者閱讀及理解。 【國史大綱】於1939年6月完稿,並於1940年6月付梓上市,由商務印書館承印。由於【國史大綱】使用的是教科書體例編著而成,作者又以獨到的視角、見解及考證對中國通史進行梳理,因此該書甫一面市,即成為當時諸所高校的通用歷史教科書。 通過【國史大綱】,我們可以對中國歷史在政治制度、經濟建設、文化學術等各領域都有個連貫而清晰的認知。由於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普遍遭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在審視中國的學術思想及文化歷史時,往往會受到西方文化標準的影響,因此,錢穆先生在編著【國史大綱】時,強調不能以西方歷史知識作為依據或標準去解讀或梳理中國歷史,故而,【國史大綱】是近現代不可多得的一本,真正立足中國文化歷史自身,對中國歷史進行多方位解讀梳理的通史書籍。 為方便讀者研究及閱讀,本電子書分別收錄了【國史大綱】繁體豎排影印本,及【國史大綱】簡體版本(沒有影印本的完美年表及圖畫)。兩種版本均是PDF版本,前者是影印本,後者由word文檔轉換而成,兩種版本均來自互聯網,本站並不對【國史大綱】電子書本身收費,只對讀者閱讀時產生的流量及伺服器運維成本收取少量費用,期待支持華韻書館發展的讀者朋友多多打賞喜愛的電子書籍。

國史大綱PDF

錢穆

【國史大綱】成書於抗日時期,是通史類史書,由我國近現代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用教科書的體例編著而成。 【國史大綱】於1939年6月完稿,並於1940年6月付梓上市,由商務印書館承印。由於【國史大綱】使用的是教科書體例編著而成,作者又以獨到的視角、見解及考證對中國通史進行梳理,因此該書甫一面市,即成為當時諸所高校的通用歷史教科書。 通過【國史大綱】,我們可以對中國歷史在政治制度、經濟建設、文化學術等各領域都有個連貫而清晰的認知。由於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普遍遭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在審視中國的學術思想及文化歷史時,往往會受到西方文化標準的影響,因此,錢穆先生在編著【國史大綱】時,強調不能以西方歷史知識作為依據或標準去解讀或梳理中國歷史,故而,【國史大綱】是近現代不可多得的一本,真正立足中國文化歷史自身,對中國歷史進行多方位解讀梳理的通史書籍。 為方便讀者研究及閱讀,本電子書分別收錄了【國史大綱】繁體豎排影印本,及【國史大綱】簡體版本(沒有影印本的完美年表及圖畫)。兩種版本均是PDF版本,前者是影印本,後者由word文檔轉換而成,兩種版本均來自互聯網。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一 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 二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三 夏代帝系及年曆 四 虞夏大事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時代) 一 殷代帝系及年曆 二 殷人居地之推測 三 殷人文化之推測 四 殷周關係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與(西周興亡) 一 西周帝系及年曆 二 周初之封建 三 西周勢力之繼續東展 四 幽王見殺與平王東遷 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一 春秋年曆及分期 二 霸前時期之形勢 三 齊桓晉文之霸業 四 霸政衰微後之大夫執政 五 春秋時期之一般文化狀態 第五章 軍國鬥爭之新局面(戰國始末) 一 戰國年曆及分期 二 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一 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二 儒墨兩家之興起 三 學術路向之轉變 四 士氣高張 五 貴族養賢 六 平民學者間之反動思想 第三編 秦漢之部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秦代興亡及漢室初起) 一 秦漢帝系及年曆 二 國家民族之傳成 三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四 平民政府之產生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由漢武帝到王莽) 一 西漢初年之社會 二 西漢初年的政府 三 西漢初年的士人與學術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開始 五 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六 士人政府之出現 昭宣元成一段 七 漢儒之政治思想 八 王莽受禪與變法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 一 東漢諸帝及年曆 二 東漢之王室 三 東漢之外戚與宦官 四 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五 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 一 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二 東漢之察舉與徵辟制度 三 太學清議 四 黨錮之獄 五 門第之造成 六 東漢士族之風尚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秦漢國力與對外形勢) 一 兩漢國力之比較 二 西漢與匈奴 三 東漢與西羌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三國時代) 一 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二 舊政權之沒落 三 離心勢力之成長 四 新政權之黑暗 五 思想界之無出路 六 三國帝系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迴光返照(西晉興亡) 一 西晉帝系及年曆 二 西晉王室之弱點 三 胡人之內地雜居 四 懷愍被虜與人心之反映 五 文化中心之毀滅 六 新宗教之侵入 第十四章 長江流域之新園地(東晉南渡) 一 東晉帝系及年曆 二 東晉一代之北伐與內亂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五胡十六國) 一 五胡十六國撮要 二 十六國前後形勢之大概 三 五胡十六國大事簡表 四 胡人之漢化與胡漢合作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齊梁陳) 一 南朝帝系及年曆 二 南朝王室之惡化 三 南朝門第之衰落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北朝) 一 北朝帝系及年曆 二 北方之漢化與北方儒統 三 魏孝文遷都及北魏之覆滅 四 北齊北周文治勢力之演進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一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 二 學校與考試制度之頹廢 三 南渡後之僑姓與吳姓 四 當時之婚姻制度與身份觀念 五 北方的門第 六 郡姓與國姓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在西晉及南朝) 一 漢末之荒殘 二 農民身份之轉變 三 西晉之戶調製與官品占田制 四 南渡之士族 五 兵士的身份及待遇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在五胡及北朝) 一 五胡時代的情況 二 北魏均田制 三 西魏的府兵制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瀰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一 古代宗教之演變 二 東漢以下之道教與方術 三 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四 北方之道佛衝突 五 隋唐時期佛學之中國化 第五編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隋室興亡及唐初) 一 隋代帝系及年曆 二 隋代國計之富足 三 煬帝之誇大狂 四 唐代帝系及年曆 五 貞觀之治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政治機構(盛唐之政府組織) 一 宰相職權之再建 二 地方政治之整頓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 一 唐代之貢舉制 二 唐代之租庸調製 三 唐代之府兵制 第二十五章 盛運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稅制度與兵役制度之廢弛) 一 由租庸調製到兩稅制 二 自府兵到方鎮與禁兵 第二十六章 盛運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與士人之腐化) 一 政權之無限止的解放 二 政府組織之無限止的擴大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 一 安史之亂以前 二 安史之亂以後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唐中葉以後政治社會之各方面) 一 唐中葉以後之藩鎮 第二十九章 大時代之沒落(續) 二 唐中葉以後之宦官 三 唐中葉以後之朝士與朋黨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一 流寇與唐室之傾覆 二 五代十國 三 契丹之興起 四 中原民眾之疾苦 五 中國之南北分裂 第六編 兩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一 北宋帝系及年曆 二 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 三 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四 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慶曆熙寧之變法) 一 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二 慶曆變政 三 熙寧新法 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一 熙寧新黨與南人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 三 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一 金起滅遼 二 遼帝系及年曆 三 金滅北宋 四 南宋與金之和戰 五 南宋之財政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曆 第七編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一 蒙古之入主 二 元代帝系及年曆 三 元代之政治情態 四 元代之稅收制度與經濟政策 五 元之軍隊與禁令 六 元代之僧侶 七 元代之士人與科舉制度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一 明代帝系及年曆 二 傳統政治之惡化 三 廢相後之閣臣與宦官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下) 一 明初的幾項好制度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一 經濟方面 二 文化方面 三 南北政治區域之劃分及戶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一 黃河與北方之水患 二 北方社會所受外族及惡政治之摧殘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三 南方江浙一帶之水利興修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一 貴族門第漸次消滅後之社會情形 二 宋明學術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學者之講學事業 四 宋明學者主持之社會事業 第八編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 滿洲興起至入關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戰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一 清代帝系及年曆 二 清代對待漢人之態度 三 清代政制 四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清代乾嘉以前之學術) 一 明末遺民之志節 二 乾嘉盛時之學風 三 政治學術脫節後之世變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清中葉以下之變亂) 一 乾嘉之盛極轉衰 二 洪楊之亂 三 湘淮軍與咸同中興 第四十六章 除舊與開新 清代覆亡與民國創建 一 晚清之政象 二 晚清之變法自強 三 晚清之廢科舉興學校 四 戊戌政變與辛亥革命 五 辛亥革命以後之政局 六 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 七 三民主義與抗戰建國 八 抗戰勝利建國完成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對世界新使命之開始

莊子集釋

郭慶藩

【莊子集釋】是滿清時期郭慶藩編撰的,關於【莊子】的註疏、訓詁的集大成之作。中華書局將之編入【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多年以來一直為學界所重視。滿清大興文字獄,學界多從考據。部分清儒,因不滿於滿清殖民政權對學術的操控,提出『實事求是』的原則,成為學術近代化的標誌。 本書的莊子本文,原根據黎庶昌古逸叢書覆宋本,但校刻不精,錯誤很多。現在根據古逸叢書覆宋本、續古逸叢書影宋本、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叢刊所附孫毓修宋趙諫議本校記、近人王叔岷莊子校釋、劉文典莊子補正等書加以校正。凡原刻顯著錯誤衍奪的字,用小一號字體,外加圓括號,校改校補的字,外加方括號,以資識別,校記附於每節之後,闕疑之處,不徑改原文,只註明文字異同。此外,又把陸德明的莊子序錄和焦竑莊子翼所附闕誤一併列入。校勘以外,還標點分段。小段另行起排,大段並留空一行,註解和正文分開,用數字標出,排在各段之後。整理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指正。

歷代兒科醫案集成PDF

何世英,侯美玉,職延廣等

【編寫說明】 一、【歷代兒科醫案集成】收集了自漢代至民國期間歷代名醫的兒科醫案。為了真實地反映歷 代醫家的學術思想,所收醫案儘量摘自醫家的原著。 二、【歷代兒科醫案集成】醫案的分類方法系綜合多種中醫傳統分類方法而成,儘量突出中醫 特色。各類之前均有概述,對本類疾病進行簡明介紹;各類醫案均按年代先後進 行編排,以便對歷代醫案進行對照比較;部分醫案酌加編者按語,以供參考。由 於中醫傳統分類方法尚未完全統一,故書中偶可見到兩類疾病互相重疊的情況(如『痙』與『濕溫』中部分內容),宜根據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的原則互相 參閱。 三、【歷代兒科醫案集成】中藥物的用量均保持原著之本貌,未予更改,以忠實於原著。 四、【歷代兒科醫案集成】後附『現存兒科書目』,系根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上海中 醫學院中醫書目錄】等編排而成,以供參考。 五、【歷代兒科醫案集成】中醫案出自歷代醫學著作,因時代不同,劑量有古今之異,地域有 南北之別,故學習古人的經驗,應本着『古為今用』的精神,因時因地制宜,靈 活掌握,不宜拘泥成法成方,按圖索驥。 六、由於社會歷史條件限制,【歷代兒科醫案集成】中某些醫案往往反映出一定的迷信色彩或 不良醫風等。為了保持醫案的原貌,除毫不涉及醫理和顯系荒誕無稽者予以修刪 之外,一般未予更改。 七、【歷代兒科醫案集成】中部分醫案之後附有按語、註解等。其中,除『編者按』之外,均 為原著中所固有,如『炳按』為曹炳章之按語,『章按』為章巨膺之按語等。

本草新編本澄堂初刻影印本PDF

陳士鐸

【本草新編】為清陳士鐸撰(一六八九年)。該書精於論藥,有許多新的藥學見解,現代雖已有該書的校點本,但據校點者的研究,至今國內沒有發現完整的初刊本,今從日本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複製回歸其原刊本,影印出版。 【本草新編】並非國內所無之書,一九九四年柳長華已經校點出版了該書,校點前對【本草新編】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是:原書五卷,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僅存三卷,其中第一、二卷是刻本,第五卷則為抄本。該本有呂道人、岐伯天師、張機、金以謀的序,李岩評語。另有源於康熙本的日本寬政元(一七八九)東園松田義厚刻本,亦僅存一卷刻本,其餘四卷乃抄配補足。此外,據載上海圖書館藏該書稿本,然經實地考察,此本不存。中國科學院藏該書抄本一種八冊,不分卷次,各卷內容不全。 由此可知,國內至今沒有【本草新編】初刊全本。因此,我們從日本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複製回歸該書的康熙三十年辛未(一六九一)本澄堂刻本。該本五卷六冊,書號:子四四函三號。扉頁作:『康熙辛未年鐫/義烏金孝芑先生訂正/本草新編/本澄堂藏板。』四周單邊,白口,上黑魚尾。上書口書『本草新編』,魚尾下為卷次、藥名、頁碼,書口下書『本澄堂』。每半頁十行,行二十五字。框上為眉批。書前次第有康熙己巳(一六八九)呂道人岩『本草新編序』、同年張機『本草新編敘』、康熙乙巳(一六六五)岐伯天師『本草新編序』、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金以謀『本草新編序』。次為目錄、凡例,次為正文五卷。 正文首為藥論附卷,有論五篇,次第為:勸醫六則、七方論、十劑論、辟陶隱居十劑內增入寒熱二劑論、辟繆仲仁十劑內增入升降二劑論。次為各卷單藥諸論,各卷之首題署為:『蒲州李岩評/山陰陳士鐸遠公別號朱華子著/義烏金以謀孝芑甫雲樵子訂梓。』書末有金以謀手跋:『余手訂是書與【石室秘錄】,後先付梓。遠公未嘗有屬予,無所容心,要皆以濟人為急。故或刪繁就簡,不過其太甚,使理歸中正,詞尚和平而已,以謀謹白。』 【本草新編】極具陳士鐸個人特色,作者論藥之時,一本正經,諄諄善誘,惟恐不能盡其心力解答問題,但一到論藥之外,則出語虛玄,不知所云。他在凡例裏說:『是書得於岐天師者十之五,得於長沙太守仲景張夫子者十之二,得於扁鵲秦夫子者十之三。若鐸鄙見,十中無一焉。』其實書中具體論藥從來不提這些死了千百年的老祖宗,所有觀點,絕大多數是他自己的發揮,建議讀者對他書中提到的神仙異人,大可一笑置之,惟着眼於他的藥學學術內容。他之所以抬出神聖,其實還是得意自己的作品超凡脫俗。所以他在凡例裏又說:『此書多得之神助,異想奇思,命筆時有不自知若然而然之象,世有知心,自能深識,不敢誇詡也。』 以上就是複製回歸的康熙三十年本澄堂【本草新編】原刊本。

利瑪竇中國札記PDF

利瑪竇

【利瑪竇中國札記】主要記錄的是,明朝時基督教開始在中國傳教的歷程。 整個傳教過程一波三折,起起落落,最終利瑪竇借科技得以敲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府門,基督教才借科技之名在中國得以存立。 【利瑪竇中國札記】記載有大量的明朝史實,雖然對這些史實的記載,基本上是以基督徒視角進行批判,但相較於滿清遺留下來的明史,更為客觀,通過【利瑪竇中國札記】反而更可能獲得一手近於史實的史料,這是本書在華韻國學網得以存留的重要原因。但讀者必須注意,這些史料的獲取,需要對書中的記載進行去主觀化篩選。 何謂去主觀化篩選呢?【利瑪竇中國札記】畢竟是基督徒的札記,作者凡事以基督教的史觀、認知去解讀社會現象,比如,書中大量存在批判中國人迷信的言論,甚至連祖宗信仰也被批判為迷信,那麼,我們從這個記載裏,就必須將『迷信』的形容詞去掉,最終我們可以認識到明朝時期,人們對祖先信仰,對天文占星的風俗態度。 【利瑪竇中國札記】的【金尼閣致讀者】一文中,有敘述到本書的作者是在中國社會有一定聲譽的利瑪竇,對此,我們認為是持懷疑態度的。首先,定性本書作者為利瑪竇,有借利瑪竇名譽提高本書可信度的嫌疑;其次,讀過本書的人都知道,該書大部分內容並不是以利瑪竇的第一人稱視角寫作,結合利瑪竇的部分中文著作,相較之下,寫作水平差異明顯;再次,即使書中內容大多數都是利瑪竇所記,畢竟是在利瑪竇死後刊行,其中內容是否存在大幅篡改的可能,我們認為是極可能的。 【利瑪竇中國札記】記載的明朝中國人是愚昧的,需要被基督徒解救的,但事實上,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十分曲折,直至利瑪竇憑藉近代科技及相關著作,才得以擠入士族階層,並順利開展,如果明朝中國人是愚昧的,基督教是明智的,想必基督教在明朝中國的傳教應當是極為順利的吧! 華韻國學網作為中國正統文化網站,對於宗教,特別是外國宗教是持摒棄態度的,而上傳者剔除了該書的前言序言,附錄,並同意在簡介中對該書內容做大概的導讀性批判,庶幾可以存錄。因此,本電子書【利瑪竇中國札記】只錄有正文五卷八十章。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