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

河上公

創作的圖書部

河上公,葛玄称之“河上丈人”,汉文帝时齐地琅琊方士。但其不见名于东汉以前的典籍,仅在三国以後见闻于世,有人怀疑河上公是葛玄的隐名。 葛洪,生于西晋太康五年,即西元284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即西元364年,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字稚川,号抱朴子,两晋丹阳郡句容人,即今江苏句容县。葛洪是两晋时期道学家(传有《老子河上公章句》)、著名医药学家、炼丹家。 吕祖谦,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即西元1137年,卒于宋宁宗淳熙八年,即西元1181年,字伯恭,婺州(如今的浙江省金华市)人,原籍寿州(如今的安徽省凤台县)。世称“小东莱先生”,是南宋理学家,与朱熹同期,吕夷简六世孙。 凤麟(西元1971-?),原名柴立中,又署名柴其斌。

[河上公] 創作的圖書部

老子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
道家 已完結 8萬

《老子河上公章句》又称《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注》,简称《老子注》,由两晋葛洪(三国人葛玄之孙)传世,葛玄《序》谓汉文帝时河上公所注,《隋志·道家》亦载,而诡吊的是,《隋志·道家》又载战国河上公注《道德经》二卷,且皆亡佚。有人因此怀疑所谓《老子注》不过是葛玄(葛玄为之序)的伪托之作,葛玄是三国时人,注《道德经》而托诸河上公,後并非不可能;况且,汉始治经以注,唐始治经以疏,绝无可能战国即有注作;最重要的依据是《老子》的内容,马王堆汉墓帛书显示古本《老子》与流行本在字词上有很大出入,如《道经》第一章的“常”在帛书里作“恒”,这表明河上公注本其实是汉代以後的变异版本,“恒”字以避汉代帝皇之讳而改。《唐书·刘子玄传》也认为《老子》并无河上公注者。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司马迁此处的记载,要点有二,一是并未指明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二是并未指明河上丈人传有《老子注》。即便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其亦未必就传有《老子》注本,春秋战国时期为学,但有作传,未闻作章句之注者。这个中极可能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是,河上公传《老子》,而後人为之作注,得《老子注》,并伪托为《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由南宋“小东莱先生”吕祖谦重校。今人凤麟以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经》影印本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点校本。整理方式为简体行文,横排,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句读。 《老子河上公章句》可以说是现存的最早的《道德经》注本,不管其是否伪作,都是汉代兴起作注的治学方法之後,流传至今最早的《老子》注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原书并不分章名。编次有河上公章句第一、河上公章句第二、河上公章句第三、河上公章句第四。《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特点是,注文简洁清晰,意境空灵,通俗易懂。

老子河上公注PDF

河上公
道家 已完結 6264

《老子河上公注》简称《老子注》,又称《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章句》。本书编录四库本《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影印本,及今人制作的函古阁《老子河上公章句》PDF电子书。四库本与中华书局本(参校日本抄本)相异处众,而日本抄本未经满清篡改,故以为信,从本站收录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可以一一悉知其异。今人PDF本制作亦较为简陋,少有严校,常以流行本臆改河上公注本。较为可信者,还是本站收录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读者可以在“国学经典”栏搜索“老子”二字,即得此书(文字版,更便于阅读)。 《老子河上公注》由两晋葛洪(三国人葛玄之孙)传世,葛玄《序》谓汉文帝时河上公所注,《隋志·道家》亦载,而诡吊的是,《隋志·道家》又载战国河上公注《道德经》二卷,且皆亡佚。有人因此怀疑所谓《老子注》不过是葛玄(葛玄为之序)的伪托之作,葛玄是三国时人,注《道德经》而托诸河上公,後并非不可能;况且,汉始治经以注,唐始治经以疏,绝无可能战国即有注作。《唐书·刘子玄传》也认为《老子》并无河上公注者。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司马迁此处的记载,要点有二,一是并未指明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二是并未指明河上丈人传有《老子注》。即便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其亦未必就传有《老子》注本,春秋战国时期为学,但有作传,未闻作章句之注者。这个中极可能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是,河上公传《老子》,而後人为之作注,得《老子注》,并伪托为《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河上公注》由南宋“小东莱先生”吕祖谦重校。四库本并无标点句读,而函古阁本即有,二本俱为繁体竖排版式。 《老子河上公注》可以说是现存的最早的《道德经》注本,不管其是否伪作,都是汉代兴起作注的治学方法之後,流传至今最早的《老子》注本。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