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江蘇溧陽發現周敦頤後人 把【愛蓮說】當家訓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8-29 00:15|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394| 評論: 0|來自: 新民晚報

摘要: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出自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近千年來成為國人的勵志名句。   近年來,不少地方發現了周敦頤的後裔。鮮為人知的是,溧陽也有一個周敦頤後裔村,而他們的故事要 ...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出自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近千年來成為國人的勵志名句。
  近年來,不少地方發現了周敦頤的後裔。鮮為人知的是,溧陽也有一個周敦頤後裔村,而他們的故事要從泥牆中發現的一箱族譜說起。
  拆老宅時發現族譜
  1987年,溧陽茶亭張家園農民周雲龍準備拆了自家的老宅子,新建樓房。老宅是木柱泥牆,拆到中堂的泥牆時,釘耙碰到了泥牆裏的一件硬物,『難道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周雲龍有些欣喜。 
  『是個大木箱!』當周雲龍看見大木箱上面還寫着墨跡斑駁的『家譜』字樣時,一下子就明白了,這箱子裏的寶貝,是他們周家血脈的記錄與傳承。在此之前,他一直以為『文化大革命』中,父親保管的家譜早就被抄走,原來老父親將家譜藏在了泥牆中。
  周雲龍想起小時候,族裏的老輩人會跟他們說起,他們的祖先是周敦頤,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們家的這箱族譜,也是祖上賣掉了20多畝田產才『請』來的,是真正的傳家寶。
  不過,拿到族譜後,周雲龍沒有跟任何人提起,而是小心翼翼地保管了起來。直到最近,他動起了重修家譜的心思,才將這個秘密告訴其他族人。
  『文革』時期躲過一劫
  周雲龍的小叔、現年70歲的周福傳說,根據家譜記載,周敦頤原籍湖南道縣,後曾遷居鎮江,並在當地開枝散葉,其後世周元龍於元朝末年因避戰亂遷徙至陽羨,即今天的宜興上圩村,之後周元龍的子孫除了長子周應龍仍居上圩外,次子應麟、三子應鳳分別遷徙至溧陽戴埠鎮的顏巷裏村、天目湖鎮的張家園村。至此,周敦頤的後人們便在溧陽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下來。
  周氏子孫遷徙至張家園後,一直沒有忘記先祖,可是早年的族譜早已遺失,讓周家人深以為憾,直到光緒23年(1897年),族人周用瑜得知原來遷徙到顏巷裏的周氏家族,不但保留了祖譜,而且修建了祠堂,遂賣了20多畝地,花重金請人續上了家譜。
  周用瑜過世後,族譜傳到了他的侄子周福生手中。『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不讓人毀掉族譜,周福生苦思冥想,終於想到一個『妙招』,他把族譜封在了自家的泥牆中,這才躲過了一劫。
  記者近日在張家園見到了這套珍貴族譜。族譜存在一個長80厘米、高60厘米的木箱子內,木箱已經漆黑,據稱也有百年之久。箱子內族譜,由於被精心保管,十幾冊族譜除了封面略舊以外,內頁沒有任何損壞。
  更難能可貴的是,光緒23年,祖上周用瑜賣掉良田續上的張家園族譜的手抄本歷經了115年的歲月,竟然也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把【愛蓮說】當家訓
  周雲龍告訴記者,如今生活在溧陽的周敦頤後人大多是一介平民。他說:『周敦頤的不少後代還保留着紀念周敦頤的祠堂,有的還特別喜歡在家族村落間種植荷花,後人們也把老祖宗的「愛蓮說」作為家訓來傳承。』
  在張家園,周家人在村民們看來,一個個都是好脾氣,『他們總是和和氣氣,從來不跟村裏人鬧什麼矛盾。他們家出了不少大學生,有學問的人,還有當上老闆,可他們一個個都很低調。』     
  葛小林 李夢雅
  【相關連結】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重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來源:新民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