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思无邪”及其他(6)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1-7-29 08:56|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867| 評論: 0|來自: 中国艺术网

摘要: 三、“有”与“无”   “有-存在-存有-在”为一义,不仅仅指抽象的“是”。抽象的“是”乃是逻辑的联系动词,而“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的“是”,乃是含有“是什么”那个“什么”的存在动词。没有“是” ...

三、“有”与“无”

 

“有-存在-存有-在”为一义,不仅仅指抽象的“是”。抽象的“是”乃是逻辑的联系动词,而“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的“是”,乃是含有“是什么”那个“什么”的存在动词。没有“是”的“什么”只是“理念论”;没有“什么”的“是”,则只具逻辑、语法功能,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是可以用符号代替,而无论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都是要超越这种单纯的符号论的。这个思想,也是与更早的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哲学古典传统一致的。

然则,这个“是什么”的“什么”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黑格尔说过,抽象的“有”,和“无”是一个意思。

不仅抽象的“有”“无”是一个意思,“有-无”如作“时间”的过程观,也是一个意思:“有”的过程,同时也是“无”的过程。“有-无”乃是同一个过程。

世间万物都“在”“时间”之中,经验的事物都有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黑格尔说,凡“有限者”都会“消亡”,世上没有万古长存的东西;然则事物在物质形态上的“消亡”,并不意味着事物的影响-作用的完全“消失”,事物“意义”的“存在”,大于-寿于事物作为“实物”的“实存”,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即,“存在”“大于-寿于”“诸存在者”;亦即黑格尔意义上的“无限”就“在”“有限”之中,“有限”之中“有”“无限”。“有”中“有”“无”,“无”中“有”“有”。

“名”是在“有限”之中“保存”了“无限”。“名”“存”“实”“亡”,“实”虽“亡”,而“名”尚“存”。“名”“保存”了“无”,也“保存”了“有”。凡“保存-存留”下来的“有”和“无”,都具有“神圣性”,因为它“大于-寿于”“实有”。

“诗”正是这种“保存-存留”“有-无”的形式,是“有-无”的“神庙”,“神圣性”“住”在“诗”里――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的家”。

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的家”,表面上看起来有点荒谬,但他的意思并非说“存在”“住在”“如风”的“话”里(话出如风),好像“存在”是那样的虚无飘渺,那样的随心所欲;理解海德格尔这句话的关键还在于他对于“存在”和“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而这种表面看来很独特的见解,却是最为基本而为常识所经常忽略的。

海德格尔区分“存在”与“诸存在者”,“存在”不是经验的实物,“存在”是事物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又非仅仅是“主观思想”的“概念”,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事物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也是“从有到无”。所以人们常说,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并非“瞬时性”,而是“历时性”。

“存在”不是“(抽象)概念”,不“住在”“(主观)思想”里。

然而在原始(本原)的意义上,“(存)在”与“思”同一,因为“思”在本原意义上亦非“抽象”的。“思”与“在”在“时间性-历史性”上“同一”。“时间-历史”已经蕴涵了“意识”的“度”。

于是“思”与“在”都“住在”“语言”里。

这里,“语言”并非理解为“交往(流)工具”。

一般“工具”,以“功用”为归依;作为“工具性”“语言”,亦以“意义”为归依,人们“交流”的是“意义”,“交往”的也是“意义”。于是有各种的“语言-汉语、英语、德语、法语等等”,但“意义”为“一”,所以不同语言,原则上可以“翻译”,而一旦“意义”得以“交流”,则语言形式已经完成任务,所谓“得意忘言”是也。凡交往性工具语言,无不具有“得意忘言”的特点。作为交往工具语言的“意义”可以“脱离”具体语言形式,在这个意义下,它们是“抽象”的。

然而,“诗”的语言就与一般交往工具性语言不同,它是不能“得意忘言”的。人们欣赏诗作,并非只是理解诗中说言的语词意思,而是连同“诗的语言”一起领会的。所以人们常常感到“诗的语言”是很难-甚至是不能“翻译”的。在“诗”里,“语言”与“意义”同在-同一。脱离开“诗的语言”的那种“意义”,乃是“无家可归”的一堆抽象概念,它们可能也合逻辑的形式,但却是干巴巴的、孤零零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依托,漂泊流浪,似乎可以“到处为家”,实际只是孤苦无依,没有生活的养分――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床,总之没有“自己”的“家”。

“家”总是具体的,“四海”同样是“家”;“古今”亦复为“家”。“家”“在”“时空”中,“在”“历史”中。


来源:中国艺术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