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广东梅州客家凉亭展现客家“善”“本”文化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5-31 16:30| 發佈者: 南丘| 查看: 1245| 評論: 0|來自: 中国新闻网

摘要:  中新网梅州5月30日电题:广东梅州客家凉亭展现客家“善”“本”文化    作者 杨草原 周涛 蔡欣欣   “一丛山背一丛人,条条山路有凉亭”,在客家地区,许多凉亭,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凉亭文化。   在 ...
 中新网梅州5月30日电题:广东梅州客家凉亭展现客家“善”“本”文化 
  作者 杨草原 周涛 蔡欣欣
  “一丛山背一丛人,条条山路有凉亭”,在客家地区,许多凉亭,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凉亭文化。
  在广东梅州广阔的山区地形里,亭子建筑四处可见,山路边、公路旁、公园里、大桥边。当地最为普遍的是悬山式及硬山式凉亭。 
  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告诉记者,以前,由于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凉亭成了客家人远行的小歇场所。“客家地区以山区为主,在客家人以前的生产生活中,不管是走亲访友,抑或是下地干活,通常都要走一段山路才能到达。因此,凉亭则成为了客家人跋涉途中最好的歇息地。”朱迪光说。
  “凉亭的实用性很强,避风雨、避暑、歇脚等,甚至还有小户人家在亭内摆卖如布惊茶、萝卜苗茶及客家小吃等供给路人,直到解放后摆卖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朱迪光说,“清乾隆伊始,客家人挑盐到江西的几百年间,客家地区的凉亭作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每隔五里、十里则有一亭。挑盐队伍三三两两地挑担路过亭子,总会停下歇脚、解渴、充饥等。”
  “由于我年幼家境贫寒,母亲成为了挑盐队伍中的一员。如今,我每次路经平远方向的穿心亭,都会想起母亲以前挑盐路经此穿心亭驻足小歇,而后赶路的情形。”朱迪光说。
  凉亭在客家地区常见且实用,是客家人乐捐的公益建筑。“在客家人意识中,捐建凉亭、搭桥铺路是一种积功德的行善之举。”朱迪光说,“许多华侨及乡贤在外事业有成后,都会热心家乡建凉亭、搭桥铺路等公益捐建,如曾宪梓、何冬青、熊德龙等名乡贤均如此。”在梅江区江南岸边的“宪梓慈善纪念亭”于2003年,为纪念曾宪梓支持家乡梅州一江两岸工程建设首捐380万元而建。与其相邻约几百米的“荣春亭”于1994年12月5日由梅州旅泰华侨田镇荣、罗双春伉俪捐建。
  客家许多凉亭刻有碑记或楹联,其上多撰写凉亭的由来及励志、劝善等内容。“凉亭是客家人行善积德的一种实体展现。楹联上劝善、励志的内容,可谓‘公益、爱、善’等文化宣传的载体。凉亭的广泛建成使‘与人为善’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并与客家人‘以人为本’的民俗、民风密切相关。”朱迪光说。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以车辆替代了步行,路边凉亭逐渐减少,其功用由歇脚地变为景观。如丰顺县的揭岭飞泉的观瀑亭,与景观相映衬,成为景中之点缀。“景观亭逐渐成为了现代亭子的主打内容。”朱迪光说。
  目前,梅州市委市政府凭借独特的凉亭文化,结合当前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欲打造“世界名亭博览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