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开创天台宗风:纪念南岳佛教开山祖师诞辰1500周年(图)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6-3-8 21:05|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462| 評論: 0|來自: 国学网

摘要: 导读: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南岳是出祖师爷的地方。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这么评价南岳衡山。而慧思大师是我国佛教最早宗派天台宗三祖,是中国佛教最早重视末 ...

导读: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南岳是出祖师爷的地方。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这么评价南岳衡山。而慧思大师是我国佛教最早宗派天台宗三祖,是中国佛教最早重视末法思想、最具忧患意识的杰出高僧,被喻为南岳开山祖师。11月9日,中国南岳衡山第三届千年佛教论坛暨慧思大师诞辰1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南岳磨镜台隆重开幕。

圣辉大和尚、演觉大和尚、静波大和尚、怀梵大和尚、允观大和尚、崇化大和尚、怀辉大和尚等共同祭拜慧思大师(图片来源:菩萨在线摄影:妙诗)

金秋南岳,盛世明时。2015年11月9日,中国南岳衡山第三届千年佛教论坛暨慧思大师诞辰1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南岳磨镜台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社会贤达近千人出席这一盛宴。此次活动由湖南省佛教协会、湖南省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会主办,南岳佛教协会承办,旨在深入挖掘慧思大师的思想、理论和修行特色,弘扬南岳宗教文化,树立南岳佛教祖庭的宗教品牌,进一步提升南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次开幕式舞台运用中国传统庭院概念,通过几何造型结构成开放空间,在充分体现中国大乘佛教风范的基础上,将南岳的山水意境融入到舞台设计中,以序幕、知是故人来、心灵的火花、佛子清如水、愿作如来使五组颂歌及其形成的一幕幕尽显佛学光华的画卷。

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名山之,宗教文化博大精深,道佛两教共存一山,共融一庙,共值一殿,共尊一神称为中国乃至世界宗教文化一绝。南岳佛教文化自古有一花五叶、五叶流芳之美誉,特别是南岳的禅宗名垂千古,在中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影响深远。

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南岳是出祖师爷的地方。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这么评价南岳衡山。而慧思大师是我国佛教最早宗派天台宗三祖,是中国佛教最早重视末法思想、最具忧患意识的杰出高僧,被喻为南岳开山祖师。

南岳佛教协会会长怀辉大和尚首先致欢迎词,介绍了南岳禅宗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而南岳佛教的奠基人慧思大师更是一位将佛教中国话的先驱者。他具备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虽历经千年,却依然值得后世之人继承和学习。而本次论坛正是为了纪念慧思大师诞辰1500周年,届时与会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将深入挖掘南岳佛教文化的历史积淀,深入探讨慧思大师的佛学思想、理论和修行特色,大力弘扬慧思大师的创新精神。同时,他还勉励号召正信的佛弟子勇于承当护法兴教的责任,以慧思大师为榜样,严守戒律、精进修行,共创末法时期的佛门新气象。

南京大学教授赖永海,衡阳市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何录春,湖南省民宗委主任徐克勤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大和尚致辞中说到,南岳是出祖师的地方。这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对南岳佛教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南岳,人杰地灵,高僧辈出。唐代净土宗三祖承远、四祖法照,唐代律宗祖师惠开、华严宗祖师惟劲、宋代禅宗祖师慧洪,都曾在南岳弘法。直至近代,还有明真、巨赞、灵涛、宝生等一批高僧大德住持南岳。特别是慧思、怀让、石头希迁,更是享誉海内外,是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僧俗敬仰的高僧大德。他们弘法利生的感人事迹,不仅是南岳佛教和湖南佛教的骄傲,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的骄傲。

慧思大师留给我们佛教界第一大精神遗产,就是开创止观并重的天台宗风。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肇端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是中国历代祖师融合印度佛教经典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且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特点,三论宗重思辨,天台宗重止观,律宗重戒律,华严宗重圆融,禅宗重自心,净土宗重他人。慧思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宗师,首先就在于他对于天台宗的奠基之功。在天台宗推崇的天台九祖传法系统中,慧思大师虽然是天台三祖,但天台宗自慧思开始,在教理上已经基本成型。慧思大师通过苦修研习《妙法莲华经》、《大品般若经》,证悟了法华三昧。特别是在南岳传法期间,完成了《诸法无诤三昧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大乘止观法门》等理论著作,将南北朝时期北方佛教注重修禅和南方佛教注重修慧的传统结合起来,确立了定慧双开与止观并重天台教风。道宣在《高僧传》上说:自江东佛法宏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双开,昼谈理义,夜便思择。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此旨不虚,南北禅宗罕不承绪。之后,慧思的弟子智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法门,从而使天台宗在教理上趋于完善。而注重禅修实践和理论创新也就成了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慧思大师集戒、定、慧三学一体而创的天台教风,在世风浮躁的当今时代,尤其值得我们佛教界认真研究并继承光大。

慧思大师留给我们佛教界的第二大精神遗产,就是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在佛教中就是末法意识,就是对佛教的命运怀有深切的危机感。慧思大师生活在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代,切身感受到了末法众生的种种业障。佛陀在《大悲经》中曾提到正法、像法各一千年,之后便是末法时代;而《悲华经》中则提到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但在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以后,多数中国佛教徒认为那时已经是五恶、五痛、五烧的末法时代。慧思大师从三十多岁开始,因为其创新的讲经说法而多次遭到诸恶比丘及众恶论师的心生忌妒、不满而下毒害命,几至死地而奇迹般的活下来。在艰难困苦的磨难中,慧思大深切感受到了教团内部鱼龙混杂,是非不分的局面,切身感受到了僧人间的堕落与腐败、伪劣比丘横行于世,在国乱法难的危局中萌生了强列的佛教危机感。作为止观双修、解行并生的一代高僧,慧思大师固然能为正法开出新气象,却为当时的流俗恶僧所不容,这在中国佛教史上虽非个案,但也不能不让人为之深思、为之痛惜。慧思大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发愿精进,成就了人生的传奇。正如他在《立誓愿文》中所说:应该常念本愿,舍诸有为事,名闻及利养,乃至恶弟子,内外悉应舍。出于对佛法将灭的深切忧虑,慧思大师后来发心造金字佛经和创宗立说,是他为佛法长留人间的一种尝试。后来慧思大师的弟子静宛在北方刻造山石经,也是慧思大师末法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榜样总是蕴含无穷的力量。慧思大师忧法忧教、为法忘躯的慈心悲愿,体现的正是历代祖师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护教情怀,值得我们广大佛教徒为之景仰效法。而我们要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就要有忧国忧教的情怀!

慧思大师留给我们佛教界的第三大精神遗产,就是严持戒律的自律精神。根据《续高僧传》的记载,慧思大师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出家后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常坐综业,日惟一食,可见他是一位注重苦行、严持戒律的禅师。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慧思大师特别强调: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智获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众生断烦恼。正是因为以戒为本,慧思大师才能克服艰难险阻,获得神通智慧,降服天魔外道。戒律属三学之首,是正法久住的命脉所系,慧思大师的持戒精神在我们今天佛教的道风建设中尤为难能可贵。

各位领导、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来宾,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我们每一位佛教徒都有一份责任。我们纪念慧思大师,就是要珍惜历代祖师留下的精神财富,发扬慧思大师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佛教的末法意识、忧患意识,始终坚持学修并重、以戒为师,始终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精进不息,为湖南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续写新的篇章,为世界和平和国家富强及人民幸福多做功德。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大和尚宣读中国佛教协会的贺电,中国佛教协会在贺电中高度赞扬了南岳佛教的历史悠久和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同时认为,本届论坛,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必将有力地助推南岳佛教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助推慧思大师思想的研究和交流,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演觉大和尚还向本次论坛赠送了墨宝。

开幕式结束后,圣辉大和尚、演觉大和尚、静波大和尚、怀梵大和尚、允观大和尚、崇化大和尚、怀辉大和尚及与会嘉宾共同祭拜慧思大师三生塔。主法法师拈香祈福。圣辉大和尚念诵祈愿文。至此,法会功德圆满。

慧思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进行理论创新的人。天台宗的创立,标志着来自西方的佛教正式开始走中国化的道路。他是南北朝后期的一代高僧。他一生大部分时间辗转于北方各地,最后选择了南岳,发愿度众,成就辉煌,且与其弟子智顗共同开创中国佛教最高的宗派天台宗,被尊为天台三祖。慧思大师一生颠沛流离,多遭磨难而持戒严谨,注重苦修,止观并重,生于忧患,不忘初心,成为中国佛教祖师的典范。在湖南佛教史上,以南岳这一名山冠名的人物仅有两位,一位是慧思大师,另一位是怀让大师。南岳慧思、南岳怀让、南岳寿山在历史的长河中响遍了神州,不知引起了教内外多少人们的心向往之。

此次活动的举办是为了缅怀高僧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发扬祖师风范,促进佛教的自身建设,再开南岳的辉煌。而慧思大师作为南岳佛教的开创者,为我们佛教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