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杨振宁谈西南联大:与同学无休止地争辩物理问题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4-7-18 18:03| 發佈者: 家邻| 查看: 549| 評論: 0|來自: 解放日报

摘要: 1942年秋天,我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的物理系做博士生。当时博士生的补助金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都在找教学职位来增加我们的收入。我父亲的朋友徐继祖先生是昆华中学的校长,他安排黄昆、我和张守廉(另一位物理系研究 ...
1942年秋天,我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的物理系做博士生。当时博士生的补助金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都在找教学职位来增加我们的收入。我父亲的朋友徐继祖先生是昆华中学的校长,他安排黄昆、我和张守廉(另一位物理系研究生),到昆华中学教书。三个人分了一个教师的位置,而学校安排了一座建筑角落里的一间房间给我们三人住。 
  这所中学距离联大差不多3公里。我们三人白天经常在大学校园里上课、吃饭、上图书馆,晚上才回到我们的房间睡觉。因为大学校园内没有喝茶的地方,所以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回到中学以前,花一个或两个小时在茶馆里喝茶。那些茶馆集中于大学附近的三条街上。通过那些喝茶的时间,我们真正认识了彼此。我们讨论和争辩天下一切的一切:从古代的历史到当代的政治,从大型宏观的文化模式到最近看的电影里的细节。
  从那些辩论当中,我认为黄昆是一位公平的辩论者,他没有坑陷他的对手的习惯。我还记得他有一个趋向,那就是往往把他的见解推向极端。很多年后,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我发现他的这种趋向在他的物理研究中似乎完全不存在。
  茶馆的客人们包括种种人物,有不少是学生,可是大多数的茶客是镇民、马车夫和由远处而来的商人。大家都高谈阔论,而我们通常是声音最大的。有时候,正当我们激烈地辩论时,会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声音太大,大家都在看着我们(这种意识并不一定使我们停止辩论)。可是一般来说,学生们和其他茶客之间并没有不和的气氛。
  在茶馆中,我们曾经目睹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情景和事件:好几次坐在凤翥街的茶馆里,我们看见一队一队的士兵押着一些犯人向北方走去,走向昆明西北郊的小丘陵地带,那里满布着散乱的野坟。每一个犯人都背着一块白色的板子,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和罪行。大多数的罪犯都静静地跟着士兵走,有少数却喊着一些口号,像:“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每一次当这种队伍走过时,茶馆的喧闹声就会突然止息。然后,远处预期的枪声响了,我们都静静地坐着,等待着士兵们走回来,向南方回到城里去。
  趁着这种背景,我们无休止地辩论着物理里面的种种题目。记得有一次,我们争论的题目是关于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这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一个重大而微妙的贡献。那天,从开始喝茶辩论到晚上回到昆华中学,关了电灯,上了床以后,辩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现在已经不记得那天晚上争论的确切细节了。也不记得谁持什么观点。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三人最后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蜡烛,翻看海森堡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我们的辩论。
  我们的生活是十分简单的,喝茶时加一盘花生米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可是我们并不觉得苦楚:我们没有更多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我们也不觉得颓丧,我们有着获得知识的满足和快慰。这种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影响了我们对物理的认识,形成了我们对物理工作的爱,从而给我们以后的研究历程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当时所没有认识到的。
  黄昆、张守廉和我被称作是“三剑客”,黄昆后来在物理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引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事半导体研究,半导体工厂、半导体研究所中有很多人都是黄昆的学生。张守廉后来改行了,改念电机与控制论。
  前几年这两位同学相继去世。回想当年和他们的讨论与辩论,我认为,与同学的辩论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和老师讨论是请教问题,和同学的讨论则可以是很深入、持续的。
  (本文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第八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上的演讲,文章有删减)
来源:解放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