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梅花奖”得主王丹红吁关注中国徽剧濒危现状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4-7-2 00:51| 發佈者: 对酒當歌| 查看: 504| 評論: 0|來自: 中国新闻网

摘要: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梅花奖”得主王丹红吁关注中国徽剧濒危现状      作者 成展鹏 解冰洋   “全国来看,目前能挑得起大梁的徽剧演员只有十多个,做演员的不会贬低自己的事业,但我现在也只好承 ...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梅花奖”得主王丹红吁关注中国徽剧濒危现状   
  作者 成展鹏 解冰洋
  “全国来看,目前能挑得起大梁的徽剧演员只有十多个,做演员的不会贬低自己的事业,但我现在也只好承认我们是一个濒危剧种。”王丹红7月1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对徽剧的现状表示忧虑。
  王丹红从事徽剧艺术30多年,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近期内重新排演出几部过去的经典大戏,因为只要再过5年,连挽救都来不及了。”王丹红忧心忡忡地说。 
  近五百年的“京剧之源”
  在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徽剧”显得厚重而隽永。它不仅是一种有着近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地方戏曲,更是孕育了中国国剧――京剧。除此之外,徽剧的影响也遍及全国,中国南北的几十种地方戏曲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种类之一。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徽剧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据王丹红介绍,1949年以后,安徽作为中国徽剧的发源地,共出过三代徽剧演员。上世纪50年代,培养出了如章其祥、曹尚礼、李泰山等一批徽剧名角;1982年,包括王丹红在内,有45名徽剧学员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代培;2006年,第三批学员入读徽京剧院“徽京班”,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一半学习京剧,一半学习徽剧。
  “十几人”与“半个团”
  徽剧目前正濒临消亡,全国只有一家正式的“半个团”――安徽省徽京剧院,一半是京剧,一半是徽剧。
  “而徽剧和京剧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戏剧种类,徽剧的前景堪忧,如果再不加以重视,等我们这代人离开舞台,徽剧真的就要消失了。”王丹红表示。
  相同的问题反映在年轻一代人才的培养上,小学员们在“徽京班”学习的5年时间里,一半时间学京剧,一半时间学徽剧。“这样的培养模式肯定打不牢基础,常备教学人员的缺乏也是一大问题。”
  但王丹红也坦言,不能将问题简单归咎于刚毕业的孩子们。“首先是混乱的培养模式导致学员们功力不足,另外他们演出锻炼的机会实在太少。”据了解,近年来,徽剧的演出机会屈指可数,大型徽剧也仅有一部2013年推出的《惊魂记》。
  “亡羊补牢”正当时
  “现在挽救,还来得及!我们这代人现在既能演又能传,我的老师们虽已近七十,但依然健在。”在王丹红看来,徽剧虽已濒危,但万幸的是目前老、中、青三代艺人群体仍然齐全。“这是最后一个5年了。等这个5年过去,老师们说不动戏了,我们的状态不在了,孩子们生疏荒废了,徽剧就再也没有被挽救的可能!”
  就如同2011年她曾在央视《燕升访谈》栏目上所讲的,相比于奖项与荣誉,舞台本身才是演员们心中最重要的东西。“希望我的学生们还可以继续站在我的舞台上。为了徽剧,我会继续呼吁奔走。”(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