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輟耕錄】【說郛】述評

輟耕錄作者:陶宗儀發布:福哥

2018-6-9 00:06

嚴振非 傅亞文

元末明初史學家陶宗儀著作有26部近400卷,其中被清代【四庫全書】全文收錄有【輟耕錄】30卷、【說郛】120卷、【書史會要】9卷、【古刻叢鈔】1卷、【南村詩集】4卷,共5種164卷。【四庫全書存目】有【國風尊經】1卷、【草莽私乘】1卷、【滄浪擢歌】1卷,共3部3卷。陶宗儀的著作是台州歷史上被【四庫全書】收錄最多者,可見他對中國歷史文化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所有著作中,以【輟耕錄】和【說郛】學術價值最高,是他窮盡畢生精力的代表著作。

歷史筆記【輟耕錄】

【輟耕錄】所記多是歷史瑣聞筆記,以元代爲主,宋代爲次,少數上溯。有的是陶宗儀所見所聞,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證辨偽,所以【輟耕錄】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有元朝典制、史事雜錄、文化科技、民俗掌故等等。【輟耕錄】是陶宗儀於元末客寓松江南村時撰寫,從其好友孫作的序中,可見成書過程:

孫作序曰:余友天台陶君九成,避兵三吳間,有田一廛,家於松南。作勞之暇,每以筆墨自隨,時時輟耕,休於樹蔭,抱膝而嘆,鼓腹而歌。遇事肯綮,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去則埋於樹根,人莫測焉。爲是者十載,遂累盎至十數。一日,盡發其藏,俾門人小子萃而錄之,得凡若干條,合三十卷,題曰南村輟耕錄。上兼六經百家之旨,下及稗官小史之談,昔之所未考,今之所未聞……。

【四庫全書提要】:此書乃雜記聞見瑣事,前有至正丙午孫作序中稱明兵曰集慶軍或曰江南遊軍,蓋丙午爲至正二十七年,猶未入明時所作也。郎瑛七修類稿,謂宗儀多錄舊書,如廣客談通本錄之類,皆攮爲己作,今其書未見傳本,無由證瑛說之確否。但就此書而論,則有元一代法令制度,乃至正末東南兵亂之事紀錄頗詳,所考訂書畫文藝亦多,足備參證。唯多雜以俚俗戲謔之語,閭里鄙穢之事,頗乖著作之體。葉盛水日記深病其所載猥褻,良非苛論。然其首尾賅貫要爲能,留心於掌故。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宗儀練習舊章,元代朝野舊事實藉此書,以存而許有稗史學,則雖瑜不瑕,固亦論古者所不廢矣。

【輟耕錄】雖然『上兼六經百家之旨,不及稗官小史之談』,但陶宗儀久居松江,所記載之事多是松郡舊事,而對原籍黃岩和台州的史料記載很少。記黃岩的史料主要有:卷4『賢烈』,記戴復古流寓江右武寧縣娶妻,二三年後歸家,其妻書斷腸之詞,赴水而死。卷7『委羽山』,說『形如落鳳』,『好道之人嘗持炬入行兩日,不可窮,聞櫓聲乃出。洞之側產方石,同正光澤』。卷15『吊四狀元』,記泰不華戰死永寧江。卷15『隱趣』,記帳媳炯宜居黃岩故地。卷19『錢武肅鐵券』,記五代吳越國錢王鐵券在黃巖縣南深水被漁民網得。卷20『真率會』,記黃岩文士林昉【田間書】中的記事。卷28『軍前談法師』,記方國珍義軍與元軍水戰軼事。

記台州的史料主要有:卷3『貞烈』,記臨海民婦王氏,被元兵搶去,誓死不從,路過嵊縣清風嶺,題血詩於岩壁,投崖而死。卷5『假宅以死』,記臨海周仁榮新宅讓給友人後死,友人遺財全歸還其子。卷7『金鰲山』,記宋高宗趙構南逃暫住章安。卷8『五馬入門』,記臨海陳剛中元初削髮爲僧避世,後又出仕爲禮部郎中,出使安南國。卷8『雙硯堂』,記臨海發現唐代鄭虔遺物青石雙硯。卷12『貞烈墓』,記天台縣郭氏堅貞不屈的奇案。卷14『風入松』,記元著名書畫家柯九思仙居人與人推敲元曲。卷29『楊貞婦』,記天台王靜安對其夫的忠貞事跡。

其中『金鰲山』,記趙構於建炎四年1130正月三日『航海次章安鎮,灘淺擱舟,落帆於鎮之福濟壽以候潮。』其間,上金鰲山進香,當山下黃椒村婦女『瞻拜龍顏,歡聲如雷』,『帝敕夫人,各逢遂便。故至今村婦皆曰夫人。』又有詩曰:『兩宮不歸汴水流,此地空傳帝子舟。惜無健筆驅風雨,一洗江山萬古愁。』跟隨趙構的護駕兵馬有『千乘馬騎』之眾,因而,僅從這則記載說明趙構沒有到過黃岩,更沒有在隱居寺住過。

【輟耕錄】於80年代初和1991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五百年三校【說郛】

陶宗儀編纂的【說郛】100卷,匯集東漢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各種筆記、經史諸子和詩話、文論,共617篇,爲歷代私人編集大型叢書較重要的一部巨著。其內容包羅萬象,有考古博物、古文奇字、奇異怪事、問卜星象、史實紀事、稗官雜說、詩詞評論等。元代著名學者楊維楨作序說:『學者得是書,開所聞、護所見者多矣。』其書之名,取於『天地萬物郭也,五經眾說郛也,是五經郛眾說也。』陶宗儀青年時離黃岩定居松江,晚年編成【說郛】後病亡,抄本被松江文士抄藏,散落民間。70多年後的明成化十七年1481,官居湖廣副使的郁文博罷官回歸松江,在友人家借得【說郛】手抄本細閱,說:『是書搜集萬事萬物,備載無遺,有益後人。』但非陶宗儀手跡,『字多訛缺,兼有重出,未暇校正』。原來這部抄本已是孤本,抄錄之人馬虎了草,抄錯之字恐被校對發現受責,竟然以錯掩錯。於是郁文博將【說郛】所採錄的諸書原本,逐一進行校勘,訛者正之,缺者初之,重出刪之。每日端坐『萬卷樓』,費時10年,於弘治九年1496三月,重新編成100卷,時已79歲,書成而卒。

陶宗儀的後裔遠孫陶挺,明中葉遷居雲南,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中進士,官任按察副使。明亡之後,隱居在家對【說郛】加以增補,搜集古籍1292種,於清初順治四年1647編成【說郛】120卷。接著,陶挺又搜集明代名家作品527種,編成【續說郛】46卷,使【說郛】一書自東漢至明末的名人作品得以連貫成書。

陶挺增訂的【說郛】,百餘年之後很難見到全本,大都殘缺不全,清雍正年間的文士往往嘆息說:『【說郛】亡於剞劂。』直至民國初,無人爲此書重新校勘。1919年,著名學者張宗祥籌辦京師圖書館。時魯迅在教育部任職,對張說館中藏有明代【說郛】12卷抄本,要他抄錄出來供大家研究。張宗祥首先抄錄館藏殘本,再廣泛搜求民間收藏,凡缺者借抄,重複者借校閱,費時6年終使【說郛】校勘完畢,依照涵勞樓明萬曆抄本目錄,恢復陶宗儀原本面目。

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得悉後,向張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勞樓』之名,於1927年11月出版【說郛】,初版很快售完,英國牛津大學也訂購兩套。張宗祥一生先後校勘古籍10余種,抄書6000余卷,又是文瀾閣【四庫全書】抄校補全的主持者,其中【說郛】與【罪惟錄】是校勘最精確的兩部。1986年7月,北京圖書館據涵勞樓的1927年版,影印出版張宗祥校勘本100卷,共12冊,。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將陶宗儀、陶挺120卷本和【續說郛】46卷本,匯集影印出版,定名【說郛三種】,這是當代出版最大的古籍叢書之一。

註:郛,音fú,古代指城外面圍著的大城。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