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五二講  第十二篇:四飲證治〔2〕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作者:王雪華發布:福哥

2018-4-23 22:32

    黑板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狹義痰飲證治

    第25條  論狹義痰飲冒眩證治

    淡澹蘯流走貌

    『苦冒眩』──清陽不升

    澤瀉湯

    白朮

    第28條、30條、41條  痰飲嘔吐的證治

    小半夏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指征┬眩──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悸──水氣凌心

    懸飲證治──十棗湯21、22

    懸『系也』: 懸結不散

    溢飲證治──大、小青龍湯23

    溢:器滿、盈

    同學們好!我們現在開始上課,昨天開始,講了第十二篇有關概述的部分,以及痰飲分有四飲,它的主要脈證,並且講了留飲和伏飲的概念,以及臨床表現的脈證。第1條、第2條,以及15條,是一類條文,還有,就是有關狹義痰飲的證治,我們【講義】16條、17條為重點,也是一類條文,必須掌握的,其中『當以溫藥和之』,為什麼要用溫藥?我們從三個方面給大家分析的,一個,是從痰飲病的形成,第二,從飲邪的病理特點,第三,就是溫藥的治療意義,講了這三個方面,一定要用溫藥。為什麼叫『和之』,而不叫『補之』?一定要達到不能專事溫補,也不能過於溫燥,要在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之品,達到溫補助陽,行水蠲飲,或者消水蠲飲這樣的一個功效,為此,立苓桂術甘湯,溫脾陽以化飲的方劑,作為狹義痰飲的主方,對於脾陽虛,或者說脾運失司的總病機,是一個主方,他講,『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我給大家補充了,因為『方後注』裡面說,服後『小便則利』,所以,他當有小便不利症,同時應該有『甚者則悸』,必悸等一系列症狀,腎氣丸證,他強調同樣是狹義痰飲的輕證,但是,兼有一派腎陽虛的表現,就溫腎陽以化飲,這是兩個治本之方,治標的兩個方子,一個是甘遂半夏湯,一個是己椒藶黃丸,為什麼它是狹義痰飲的標急證呢?甘遂半夏湯證,他講的是心下有留飲,『心下續堅滿』,雖然自己有一種自救的趨勢,『雖利』,但是『心下續堅滿』,由『心下』確定是狹義痰飲,這是狹義痰飲的留飲欲去,所以『甘遂半夏湯主之』,特別在煎服法上,我給大家介紹了,為了防止用甘遂、甘草相反的問題,可以是甘遂、半夏同煎,芍藥、甘草同煎,然後再加蜜。實際上,動物實驗過程中,沒有發現甘遂和甘草相反,有什麼不良反應,在歷代的醫案里,沒有專門記載甘遂半夏湯的治療醫案,但就是有日本人,在他的書裡面提到了控涎丹,是在甘遂半夏湯裡面得到的啟發,對控涎丹的認識覺得更合理,控涎丹實際上是,甘遂、大戟加白芥子,所以,他認為那個作用就比這個更好一些,這僅供參考。因為我對這個方子的應用,沒有體會,而己椒藶黃丸,『腸間有水氣』,狹義痰飲的標證,我說它有強心利尿的作用,很多的臨床報道,包括一些『西學中』的同志,他也感覺到,比方說對於肺氣腫、肺心病代償期,心衰、水腫、小便少,己椒藶黃丸急則治其標,有很好的緩解症狀的治療作用,包括我那天舉的,心包炎、心包積液病例,這是兩個治本方、兩個治標方,仍然屬於狹義痰飲範圍。

    今天,我們接下來講,澤瀉湯證,我上次課反覆強調了,作為命名來講,不管是四飲之分,還是留飲、伏飲,以及微飲、肺飲,一定以飲留部位,加臨床特徵為診斷標準、診斷的依據,因此,現在請大家看25條,在六版【金匱講義】上,凡是條文寫到『支飲』,包括我們五版【講義】也是,都把它劃作支飲的範圍,這是在我們教研室集體討論之後,得出,既然對飲病的診斷依據,第一是飲留部位,第二是臨床特徵,就是證候特點,那麼請大家看25條: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一類

    就說對原文的理解,着眼點應該放到『支飲』上,還是應該放到『心下』呢?一定是飲留部位在心下,『心下』者,狹義痰飲也。之所以叫做痰飲,在廣義的痰飲病里,要第一個分出來狹義痰飲,着眼點還是在飲上,形容這種飲邪,是比較清稀的水液,在胃、腸之間,它有一種動盪、流動性,或者說這個『澹』,叫狹義痰飲,仍然含有淡盪、流動貌之義,所以,在胃腸間,從胃走向腸間,瀝瀝有聲,這是狹義痰飲,一定是這樣。關於他說飲留部位是『心下』了,為什麼還說有支飲呢?大家想,我們剛剛複習過的苓桂術甘湯證,『心下有痰飲』,第一個症是什麼?『胸脅支滿』,胸脅為什麼支滿呢?因為心下,是在胃,有停飲在那,病人就會感覺有一種支撐脹滿感,不能因為支飲也有支撐脹滿感,而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證,列為支飲範圍。因此,我認為澤瀉湯證,一定是治療狹義痰飲,所伴有的冒眩證,什麼叫『冒眩』?昨天我已經講了,全書裡面幾用『苦』字,來表示症狀的嚴重、明顯,是這麼一個講法。現在,這個主症裡面痛苦在哪呢?『苦冒眩』。什麼叫『苦冒眩』?什麼症狀最明顯呢?冒眩。大家看[詞解],叫做頭目暈眩,我們講頭暈、目眩,或者叫頭目暈眩,實際頭暈、目眩,在臨床上不能截然分開,頭暈的同時伴有目眩,所以,它這個『苦冒眩』,仍然講的是頭暈、目眩的意思,或者說叫做頭目暈眩。既然是水飲停留在心下,為什麼要『苦冒眩』?清陽不升,飲邪所致。所以,我昨天也提到了,『無痰不作眩』,這個意思已經說出來了,是一種濁陰上冒,清陽不升,具體解釋,我們來看[選注]里【心典】的解釋。他說『水飲之邪,上乘清陽之位,則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轉而乍見玄黑也,澤瀉瀉水氣,白朮補土氣以勝水也』,所以,澤瀉湯這個方,就兩味藥組成的,澤瀉為主藥,輔藥是白朮,就這麼兩味藥組成,大家看,體不體現『溫藥和之』之義啊?誰是甘、溫之品啊?白朮。在甘、溫之中,酌加行消利導之品,不是開導,是『利』,『利小便也』,給水邪以出路。所以,儘管是兩味藥組成的澤瀉湯,相當於『病在上而治在下』,這叫『上病下取』,所以,這個治法上很高明。澤瀉湯,在劉渡舟教授的治療經驗裡面,他最早在【中醫雜誌】上報道,治療美尼爾氏病,或稱美尼爾氏綜合徵,這是耳性眩暈,耳性眩暈和一般的眩暈不同在哪呢?中醫辨證它一定得是飲邪所致,以飲邪為主的,耳性眩暈最典型的症狀,是顛倒,不敢睜眼睛,一睜眼睛就覺得這房子都在旋轉,也有的病人,他可能伴有聽力上的減弱,或者就是耳鳴,也有這樣的,但是,最典型的症是『苦冒眩』,同時,從病因上來講,真就是清陽不升,濁陰上冒,你們看這個原方,藥量是多少?五兩的澤瀉,二兩的白朮,比例是5:2。劉渡舟老先生他介紹的,是30克以上的澤瀉,然後,白朮是15克~20克,這個用量,他經驗介紹很多,甚至於他用小柴胡湯合着這個方,來治療耳性眩暈,也叫美尼爾氏病,供大家參考。

    因為這個方子,我也是臨床體會,覺得這麼用確實很好,但是我最多用到30克,曾經有一個大廈服務人員,她眩暈,做了耳科的檢查,不能診斷是美尼爾氏病,但是,從症狀上看,真就是旋轉性的,不敢睜眼睛,一睜開眼睜,不僅是自覺旋轉,且欲吐,所以,我覺得,配合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的道理也有,因為她胸脅不是支滿,而是苦滿,胸脅苦滿,有鬱郁微煩,也有嘔吐症,所以,這樣兩相結合,即和解少陽,又能清泄一下,利水除飲邪,所以,症狀緩解非常快,臨證時,我基本上就是20克~25克的澤瀉用量,白朮15克~20克,不用焦白朮,就用生白朮,也是一種向下的作用。所以,這個效果很好。有的時候,也可以按照【中醫內科學】,後來化裁的半夏白朮天麻湯,套用澤瀉湯,效果也很好,因為有天麻的作用在里,也是化痰的意思。包括二陳湯,配澤瀉湯,對美尼爾氏病都有治療作用,時間關係,就介紹到這裡。

    請大家注意,【講義】上澤瀉湯的病案舉例,他提到了『伏飲眩冒』,因此,作為本科教學,為了在診斷上,能夠有一個中醫範圍內的統一說法,而不要其說不一,那就說張仲景,他給四飲概念定的非常明確,第一,是飲留部位,第二,就是臨床特徵,不能見條文說是『支飲』了,這個醫案舉例又說是『伏飲眩冒』,就以為是支飲、伏飲,我認為,本條就應當是屬於,狹義痰飲的眩冒,病機分析,就象尤在涇所說,包括我給大家分析的,飲邪停於胃,你說是哪裡?所以,濁陰不降,清陽不升,眩冒也。澤瀉湯,兩味藥,就起到溫利的作用。

    還有三個條文,講的是痰飲嘔吐,在一些【講義》裡面,全部把它劃到支飲里,請大家注意,是28條、30條、41條,痰飲嘔吐的證治,也可以簡稱『飲嘔』。剛才說有飲而作眩,現在有飲而嘔吐,痰飲嘔吐,請大家看條文28條: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二類

    又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把它說成是『心下有支飲故也』,30條: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一類

    『膈間』、『膈上』、『胸膈』,作為飲留部位,是支飲的病位,我昨天給大家介紹,支飲的飲留部位應該在胸肺,所以,它也認為『膈間有水,支飲也』。41條,全文最後一條: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上。』一類

    這一條就很明確的講,水停心下,狹義痰飲,所以,一個小半夏加茯苓湯,可不可以理解為,即可以治療狹義痰飲,又可以治療支飲呢?我認為也可以,既然是膈間支飲,這不矛盾。現在,我要講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為什麼是治療飲嘔的主方,學【中藥學】,學【方劑學】,都說嘔家之聖方,或者說嘔家的祖方,是小半夏湯。不管是半夏和生薑的配伍也好,還是由它兩味藥組成的方劑也好,的確是嘔家之聖方,我們【講義】上也說,它是祖方,是止嘔方之祖。我覺得,這三條原文,你可以把它綜合起來看,共有什麼特點呢?一個,是嘔與渴之間的關係,比方說28條,『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如果一般的嘔家,已經不是一次、半次的嘔吐,嘔吐一段時間以後,最能傷及胃陰,他應不應當渴呢?應當渴。但現在說『本渴,渴者為欲解』,這不是指傷胃陰的那種嘔家,應該說是痰飲嘔吐的病人,他通過嘔吐,可以使在胃的飲邪能夠稍稍的減輕,所以說,是有『欲解』的可能性。『今反不渴』,說明這飲邪通過嘔也沒有除掉,也沒有減少,病沒好,仍然有新飲在增加,所以他說,『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這和剛才我解釋的一樣,仍然在胃,是狹義痰飲。他說用小半夏湯來治療,小半夏湯什麼作用?就是我們【講義】說的,和胃止嘔,散飲降逆,這是一個辛、溫性質的方劑,一定是針對寒飲,飲邪為陰邪,而且是寒飲,所以,生薑、半夏,是相須又相畏的配伍,都是辛、溫之性,辛、溫的一種協同作用,而且都是溫胃止嘔,都有降逆作用,協同力量加強了,因此,它是和胃止嘔,散飲降逆的功效,符合我所講的,作為飲邪的病理特點,那幾個方面它都應該具備,所以用其,溫胃散寒、化飲降逆以止嘔,是嘔家聖方,是祖方。

    下面,我們再來看30條,他所講的,『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一類,也就是說嘔吐眩悸證治,但是『心下痞』,我也可以說狹義痰飲有,『胸脅支滿』,也是表現為心下胃的支撐脹滿感,也可以理解成『心下痞滿』,所以,這是飲邪停留的心下,狹義痰飲的一個症,說『胸脅支滿』、說『心下痞滿』,包括【傷寒論》裡面,叫做『心下逆滿』,意思完全一樣,所以,這個應當是狹義痰飲。昨天我可能講的過程中,講狹義痰飲水在五臟的問題,『惡水不欲飲』,第3條,請大家看,首先狹義痰飲的這種情況,『心下堅築』,我昨天已經講過了,『心下堅』是胸脅支滿,『築』呢,築築然跳動,心悸,『短氣』,『微者短氣』,『甚者則悸』,然後『惡水不欲飲』,為什麼『惡水不欲飲』了呢?狹義痰飲的飲留部位在胃,胃裡有飲邪停留了,所以,就不能再增加飲邪了,再喝一點,他更加脹滿,而且特別厭惡飲水的增加,這不僅是不想喝水,就是增加了新的飲邪,這是說病理上的,增加新的飲邪,他就更加容易嘔吐,所以『惡水不欲飲』,甚則『水入即吐』,【中醫內科學》裡面,是不是這麼講的痰飲病的特點啊?因此,我認為,由第3條來對照看,還是強調狹義痰飲的嘔吐,這是30條。他又說了一句『眩悸者』,加茯苓,也就是說,加茯苓是指征是『眩悸者』。『眩』,標誌什麼?剛剛說過,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為什麼『悸』?昨天說了,水氣凌心所致,這就證明飲邪停在胃間,不說是『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就是他不僅伴發着嘔吐,而且眩悸很明顯、很重,證明飲邪並沒有通過他的,『卒嘔吐』,解決根本問題,新的飲邪還在增長,所以,拿小半夏湯止嘔不夠,得用茯苓導飲下行,使飲邪有出路,才能解決嘔吐。實際我們臨床看也是,將來十七篇,我們講【嘔吐噦下利病】篇,對嘔吐證急則治其標,應該是沉降法,給他降胃氣、止嘔,現在來說,病根已經找到了,是飲邪所致,因此,要給飲邪以出路,小半夏加茯苓湯,是一種標本兼治的方,而小半夏湯,僅僅是散飲止嘔。

    再看41條,『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一類,這又講渴與嘔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什麼關係?就是飲邪有新久的不同,先渴後嘔,就是以前沒有嘔吐症,當口渴飲水多以後,我認為就象昨天講『食少飲多』,似的,不是因為吃得少、喝得多,導致的痰飲病,一定是因有新的飲邪產生,它歸根結底是脾胃的虛弱,脾運失司,運化水濕的能力差了,所以,我們昨天總結,是『虛+邪』,內、外因造成的陽衰飲聚,是一種本虛標實的病情,因此,小半夏加茯苓湯證,又一次說明是狹義痰飲,在胃、腸之間的飲邪,它不僅沒有祛除,又不能下,沒有出路,因此,往上怎麼樣呢?出現嘔吐,這個理解就是這樣的,脾運失司,胃氣不降,反應出嘔吐為主症,但這裡面要分析渴與嘔的先後關係,來決定飲邪欲解,還是沒解,是深重了,兼有眩悸者,還是心下痞,這些都是判斷飲嘔病證的輕、重,飲邪是否祛除,也就是說飲邪的去留,拿臨床指征來進行鑑別,我覺得,這個方子很簡單,就說到這,仍然屬於什麼法呢?比方說小半夏加茯苓湯,就是溫利法,和澤瀉湯是一樣的,給飲邪以出路。

    這是關於狹義痰飲的內容,昨天講了兩個治本的方子,兩個治標的方子,今天又講了澤瀉湯,又講了痰飲嘔吐三個方子,還想講一個,五苓散證,就是在31條,飲停臍下。我為什麼不挨着澤瀉湯講呢?我想,就比方說美尼爾氏病,由痰飲所致的眩暈,五苓散不好用,應當用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還有剛才說的澤瀉湯,這三個方子,所以,對後世形成半夏白朮天麻湯,有很好的啟發意義,是那麼演化來的,一定得是以化飲為主的,因為苓桂術甘湯是『化飲第一方』,小半夏加茯苓,又進一步來說明,對於眩在其中,一定要小半夏加茯苓。剛才說澤瀉湯,『上病下取』,這三個方子是治療『苦冒眩』,而且由痰飲作眩,是非常得力的,而且對後世所有演化的方子,有啟發意義。若說五苓散是個什麼方,說『假令瘦人』,這『瘦人』二字,提示了還是屬於狹義痰飲範圍,31條: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二類

    這裡『癲眩』的[詞解],叫做頭目眩暈,有的人說顛倒性眩暈,不正好就是美尼爾氏病的特徵嗎?但是,不能因為張仲景說了,『吐涎沫而癲眩』,就一定是美尼爾氏病,臨床驗證,五苓散,它只能適合下焦水飲,我們原來也是講了,一個是溫脾以化飲,一個是溫腎以化飲,現在等於教給你,對於下焦的水逆,治本,用腎氣丸,治標,用五苓散。我覺得,這個方子用來治療什麼好使呢?我自己也親自體會,一個是老年男子前列腺的良性增生症,老百姓叫『前列腺肥大』,它表現為小便不利,重的話,就出現尿瀦留,病人很痛苦,特別是夜間,起夜、尿等待,老人都說尿等待,尿不盡,怎麼做尿液檢查也沒什麼問題,X線檢查,就能看到是良性的增生情況,不是前列腺癌,這一定要搞清,可以說,這個病是從40歲左右就已經發病了,但是,它是緩慢的一個過程,所以,發病嚴重都是50歲以上的病人,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嚴重,但是,西醫對這個病,它有診斷辦法,通過B超,甚至現在還有重量的測定,體積的測定,20克到25克為正常重量,現在如果超過25克,甚至大的到50克,臨床症狀就明顯了,但因人而異,有的時候,因體格、身長,和他個體的差異,所以,完全靠前列腺的大小,來說明到底增生沒增生,已經不確切了,有的人可能前列腺超過25克,臨床症狀不明顯,所以,一定要以臨床症狀為診斷依據,不能僅靠B超顯示的體積、大小,來證明,當然,這些檢查都是無創性的了,所以,對於診斷很有用。那麼,尿瀦留一般都是老年患者,而且前列腺的增生已經到晚期,或者後期的程度,他才是這樣的,我們中醫就是這辦法,急證發作的時候,就用五苓散,給他利尿,那比插導尿管還是有益,這是我說,可以允許藥物治療的時候,五苓散是第一方,化氣解表,通陽利水,或者說溫陽利水,對於老年人太適合了。然後緩則治其本,腎氣丸法,有的病人,比方排尿,他也改善一些,但總有尿有餘瀝的感覺,甚至下肢活動之後,有浮腫現象,怎麼辦呢?腎氣丸合五苓散,如果伴發炎症,你可以配合雙花、連翹,這也是我們教研室已故的老中醫,他自己說,用銀翹地黃丸,就把桂、附換成雙花、連翹,合五苓散,因為還有桂枝,所以,這個效果就非常適合,這是關於五苓散,也在狹義痰飲裡面,這等於我今天講了幾個方子了?兩個治本的方,兩個治標的方,如果說和眩暈相關的,一個是澤瀉湯,一個是五苓散,之後,我講了三個治療痰飲嘔吐的方子,九個方子,好了,這就是狹義痰飲的範圍。

    昨天,因為要重點介紹四飲的主症,我沒有把懸飲的概念跟大家說,因為強調懸飲的飲留部位,【講義】上原文是『脅下』,我給大家說一定是在胸脅,和肝脈、和肺氣的宣降有關係,具體來說,【說文解字】說『懸』字,『系也』,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水飲作為縣飲,它飲留部位,既不在胃中,也不是腸間,也不在膀胱,就懸結不散,這個飲留部位在胸脅,不靠上,不靠下,停於胸脅,懸結不散,起這麼個名。它的主方,就是十棗湯,在哪兩個條文裡面顯示出來的呢?21、22條。請大家看,這是兩個一類條文,因為作為懸飲的主方,他說: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一類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一類

    我們說,作為痰飲的主脈,『偏弦也』,『偏』字,來顯示飲邪停留在人體的局部,飲留部位不同,命名不同,臨床主症不同,現在,他說『沉而弦者』,證明它飲病發於里、發於內的意思,所以,『懸飲內痛』,結合我們昨天講的第2條原文,什麼叫『懸飲』,那就是『咳唾引痛』,咳嗽、吐痰、胸痛,而且,當咳嗽、吐痰的時候,胸痛加劇,因此,『內痛』,是胸痛的意思,比方說我們【講義】,引【心典】的解釋,『脈沉而弦,飲氣內聚也,飲內聚而氣擊之則痛』,講為什麼脈沉弦而內痛,講沉弦,是『飲氣內聚也』,聚於胸脅,『飲內聚而氣擊之』,氣飲相擊則痛,所以,內痛是胸脅牽引而痛,它可以導致咳唾引痛,『嚏而痛』,『痛引缺盆』,都是懸飲的臨床可見之症,仲景在原文的描述比較形象,這是飲邪瀦留在胸脅之間,對肝絡有影響,對肺氣的宣發、肅降有影響,因此,它有一系列的症。現在我要說十棗湯,請大家看它的組成,芫花是炒,一般來說,甘遂、大戟、芫花,去其毒性,是醋炒的辦法,原始的辦法,是煨法,用濕面或者濕紙裹起來,放火灰中去烤,然後,紙或麵糊了,就等於把甘遂的毒性去掉了,現在都是用醋炒,三味藥是等份的,請大家注意,『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九合,去滓汁,內藥末』,所以,這個方叫十棗湯,是十個大棗煮水喝,沖服三味藥的藥末,一定是這樣的,所以,它用量非常少,看『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不是說當天一下子用幾遍,『得快下後,糜粥自養』,還得保護胃氣,僅有大棗還不夠。

    話

    我就講講我自己當小大夫的時候,親自遇到這麼回事,那時候,本科剛畢業1、2年吧,在病房裡值班,遇到一個嚴重腎變期的患者,他就是尿不下尿來,西藥都用了撒利汞,雙氫克尿噻已經用量很大,他也不尿,這是位高齡的老人,男患,那高度浮腫,就象我們講的『色鮮明者,有留飲』,那皮膚鋥亮,天天他們家的人,包括我們醫生也是,用完藥,天天去看排尿情況,盼尿,盼也盼不下來,後來中醫科的主任,是遼寧中醫學院畢業的,比我高兩屆,他說,我們給他開十棗湯,提筆就是甘遂、大戟、芫花各15克,當時把我嚇一跳,我記得老師說的,甘遂、大戟、芫花只能用3~5分,他怎麼用15克?我一想,他肯定臨床有經驗,我也不問,我就看,那時候,我還住單身宿舍,一天去好幾遍,我就去看他這尿下不下來,另外,觀察吃這藥,有什麼毒、副反應,這老人歲數大,結果24小時之後,不比西藥作用大,我當時想,這課講的是不是太懸了,講得那麼嚴重,量要嚴格控制在3分~5分,我們都用到15克了,怎麼也不行呢?他主任當時也很慎重,就開1付,一看不行,再開2付,等於3付,尿量稍微的多一點,那位老人也確實就病故了。一直到1972年,我調回中醫學院,先講【中藥學】,我再翻中醫學雜誌,正好是在我需要學習的時候,看到【新中醫雜誌】,那是廣州的一個雜誌,它每期都有中藥學講座,正好有峻下逐水藥的這部分,我注意看,特別因為那時,在臨床帶這個問題,實踐用的時候,和理論差這些啊?結果它雜誌上面登了,一個北京的實驗研究結果證明,甘遂、大戟、芫花的有效成分,難溶於水,提示用水煎劑效果肯定不行,所以,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我昨天講的甘遂半夏湯,甘遂,你看他選了多大的量?證明了張仲景當時也經過實踐了,甘遂半夏湯,『急則治其標』,我們說甘遂和甘草相反,那張仲景說不相反,現在咱動物實驗也證明了,它倆沒有毒、副反應,但是,臨床上,我們尤其是小大夫,沒有經驗的話,不要輕易使用,這不建議用控涎丹了,所以,你看,它是『甘遂大者三枚』,那就證明,他仲景也發現水煎劑,甘遂的量得大,這樣也等於,使它的毒、副作用也相對小些。

    這是我,回過頭來,七年之後,在講【金匱】的時候,我才發現,張仲景自己就分得很清,你看,甘遂入湯劑,選大個的,三枚,那你想這量得多大啊?還和甘草在一起,有的注家就說,這個方子,你不要去顧及甘遂和甘草相反的問題,而是取其相反相激而相成的道理,這是一。第二,說這個方子妙,妙在哪呢?妙在白蜜,我們說白蜜解烏頭、附子的毒,張仲景也發現,入水煎劑毒性不是很大的,同時又加白蜜,加了半升,所以,這個方子的分析,請大家再注意一些解釋,但是,畢竟他用甘遂了,因此,他說甘遂半夏湯,是攻破利導的作用,己椒藶黃丸,前後分消的作用,而五苓散,是表里分消的意思,所以,若用行消開導,或者行消利導之品,選藥確實有輕、重之別,後來我才發現,十棗湯,張仲景是針對十個大棗來保護胃氣,而三味藥粉,1:1:1的比例,用量控制在3~5分,是散劑,才有這樣的效果。我那天介紹,治療心包炎造成心包積液的病例,而且腹水特別大,不容易下,我真就是三味藥均用了10克,都是從藥局拿來的,是炮製好的,我繼續讓病人用醋炒,然後服用,他說確實是通利二便,早晨起來嘩嘩的瀉水,肚子馬上就輕鬆了,這只能是急則治其標,而不能久用,傷正是不可以的,所以,十棗湯『方後注』也強調了,你要分強人、羸人,而且,平旦服了以後,不下,也得明天再服,而且再加點量,你不可能一日更服,另外,『得快藥下後』,就是說通利二便以後,馬上『糜粥自養』,時時顧護胃氣,這個告誡是非常中肯的,這是關於十棗湯,治療懸飲的主方,對於肺癌的胸水,在第七篇裡面,我們介紹了澤漆湯,現在我說,象十棗湯、控涎丹這樣的方子,急則治標是需要的。

    下面,講溢飲的證治。『溢』字,『滿也,盈也』,滿了,它就要外溢,這也是飲邪過多以後,它外溢到周身肌表了,所以叫做『溢飲』。我就說的比較簡單,【說文解字】說的『器滿也』,盛東西的那個器,滿了,結果滿漾出來了,它是那麼說的,『器滿』,盈的意思,所以,水滿就外流嘛,現在,飲水流行於四肢,他那詞是用的水飲流行,流行於四肢。23條,講的是『當發其汗,大、小青龍湯。昨天複習溢飲的主症,一個是飲水流行於四肢,表現有四肢腫的問題,還得有全身疼重,再有,就是當汗出而不汗出,無汗,講了這幾個。現在,請大家看,這個條文敘述也很簡單,對於溢飲23條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一類

    這個適應證,我想他一定得是符合飲邪在表,脈應該是沉呢?還是弦呢?還是浮啊?在表,應該有浮象,但是,作為水飲阻遏陽氣,這個脈的浮,象不象純粹表證那麼明顯?大青龍湯,麻黃是六兩,石膏如雞子大,雞蛋大那麼一點石膏,這也說明飲邪兼有表實證,同時也有一定的里熱,大青龍湯,我們講必須是兼有鬱熱,煩躁而喘,大青龍湯,倍用了麻黃,用到六兩,用雞子大的石膏,麻黃配石膏,有發越水氣的作用,有兼清鬱熱的作用。所以說越婢湯、越婢加半夏湯、越婢加術湯,都是麻黃配石膏,這個道理,就是麻黃辛、溫,發越水氣,開腠理,通調水道,石膏,石膏這藥儘管是大辛、大寒之品,它清熱而不傷陰,所以,作為小青龍加石膏湯,還是大青龍湯裡面,全都是麻黃配石膏這麼用,清其鬱熱,這也等於告訴你,飲邪為陰邪,知其常,要用溫藥和之,一定甘溫之藥里,酌加行消開導之品,但是,也有飲邪郁久化熱的問題,這是飲病的變,要『知其常,達其變』,那麼,知其常,飲為陰邪,它所具備的病理特點,一定要遵照『溫藥和之』之義。現在,我們要說加石膏,包括後面有木防己湯,仍然有石膏,這就是,他又提示了飲邪郁久化熱,是其『變』,仍然不離『溫藥和之』之義,但是,作為加用石膏,或者說石膏配麻黃,更是發越水氣,兼清鬱熱的配伍,因此,不管是大青龍湯,還是小青龍湯,同屬於當發其汗,因為邪在其表,『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當發其汗,這是因勢利導之義。大青龍湯證,一定得兼有,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喘,煩躁之症,這是飲邪在表,又兼有鬱熱的表現。如果小青龍湯證,它是表寒與里飲,寒飲並重,所以,它見惡寒、發熱、胸痞、乾嘔、咳喘之症,這就是說,因為有寒和熱之別,挾熱的,大青龍湯主之,寒飲為重的,包括兼有表寒的,小青龍湯主之。

    關於大青龍湯的應用,我覺得,在臨床上還有一個啟發,就是素有里熱,外感風寒之邪,大青龍湯到底怎麼用?我們現在說的是外飲兼有鬱熱,實際上,只要屬於新病,或者說由表將要入里化熱的時候,還沒有入里,表氣被鬱閉,或者說飲邪有被郁化熱的傾向,這個時候,就是應用大青龍湯的指征,所以,它含有麻黃湯的成分,看,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因為有麻黃的成分,所以,它有開表祛邪,發汗利尿的作用比較明顯,因此,可以一汗而解,同時,又有姜、棗來調和營衛,又有石膏,制其里熱,而不傷陰,所以,大青龍湯不僅是病溢飲的主方,是對兼有鬱熱,對於表寒里熱,或者是將要化熱而沒有入里的,也是適應證,不管是驅散表邪,還是邪除飲邪,包括石膏,只清里熱而不傷陰,這個作用確實,因為大青龍湯證,它所說的鬱熱,就是在汗解之前,飲邪沒有出路,他病人就有一種,鬱熱、鬱蒸的感覺,所以,汗出而清,為什麼叫大青龍湯,說『雲興而雨作』,故名,通過大青龍湯一服進去,就可以使汗解飲去。

    好,這堂課講到這裡。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