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四部 重归一统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归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作者:易中天发布:福哥

2018-4-15 23:17

孙权与士族.名士的矛盾冲突.在曹操.刘备.诸葛亮那里同样存在.因为魏.蜀.吴三国.都是由非士族出身的人建立的.他们也无意建立一个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建国之路不会平坦.也决定了他们的政权终将灭亡延章按:起义往往需要聚合地主势力.或农民势力才能获取军事力量的补充.那么.他们的道路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魏.蜀.吴三家又为什么会同归于晋呢 .

上一集我们讲了孙权与士族.名士的矛盾冲突.这其实也是曹操.刘备.诸葛亮他们遇到的共同问题.曹操杀边让.杀孔融.杀崔琰.杀杨修.刘备杀张裕.诸葛亮杀彭羕.废来敏.废廖立.都是这一矛盾冲突的表现.那么.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为什么都与士族或者名士有矛盾.有冲突呢 .

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得先说清楚什么是士族 .

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延章按:欲世代入仕须以天下为己任.普通为官的家族不能长久.一个家族.怎么可能代代都做官呢.因为那时做官不容易.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说.在汉代.一个人要想通过正规途径做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第二.必须通晓经学.第三.必须被举为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这是德的要求.通晓经学也叫明经.这是才的要求.必须是士人.则是身份的要求.士在周代.原本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到了汉代.则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平民.平民又分四种.即士农工商.士.就是士民.农.就是农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农民务农.工民做工.商民经商.士民读书.士以读书为业.其实也就是从事脑力劳动.换句话说.士.就是“脑力劳动者”.即“劳心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他们甚至无权做官 .

这样一说谁都明白.当时能够达到这三个标准的人还真不多.别的不说.光是通晓经学就很难.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书读.都读得起.如果还要求什么都不做.专门只读书.那就更难.因此.只有那些有书读.读得起.读得进.读得好.而且并无其他职业农工商的读书人.才可能做官.做官必须读书.读书为了做官.读书与做官就变成了一件事.变成了职业.一个家族.如果以读书做官为职业.就叫“士族”.如果世代读书做官.就叫“世族”.但是.以读书为业的.差不多也都世代为官.所以.“士族”即“世族” .

由此可见.所谓“士族”.就是由于世代读书做官.而从平民阶级中分化.产生出来的特殊阶层.他们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士族为什么能垄断仕途呢.因为一个人既然是有条件读书的.又做了官.他们的子孙后代自然也比别人更有条件读书.更有条件做官.即便读书人多起来了.祖辈.父辈做过官的人.同别的读书人竞争.总要容易些.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做官的人.世世代代都做官.甚至都做高官.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这样一来.做官的名额就有可能被若干家族垄断.或者垄断某些官职.这是第一个原因 .

第二.一个人做了官.就有了推荐权.可以推荐别人做官.推荐什么人呢.两种人.一种是自己人.还有一种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读书人.这些人做官机会较少.一旦被推荐.一般都会感恩报恩.甚至与推荐人在政治上发生从属关系.情感上发生父子关系.成为他们的“非血缘关系家族成员”.一个人.官越大.推荐权就越大.做官的时间越长.使用推荐权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世代做大官.就会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这些“门生故吏”也可以推荐别人做官.但他们既然是某某家族的“门生故吏”.那么.他们在行使推荐权的时候.当然要看这些家族的眼色.或者贡献若干名额作为报恩.因此.一个家族的“门生故吏”越多.他们掌握的推荐权也就越多.时间长了.也就垄断了做官权 .

第三.享有推荐权的人还可以互相推荐.也就是我推荐你的人.你推荐我的人.这种“投桃报李”的做法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人人心知肚明.往往不用讨价还价便能默契地进行.最后是推荐权和做官权都被大大小小的士族瓜分 .

那么.士族为什么能够控制舆论呢.因为他们原本就是由于读书才做官.由于做官才成其为士族的.当然最有学问最有文化.因此.作为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领袖.士族便不难团结一大批文化人.这就是名士和太学生.太学生就是太学国家干部学院里的生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后备干部”.名士就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贤达”.名士不一定出身士族.有的名士还兼有其他身份.比如窦武是外戚兼名士.刘表是宗室兼名士.但不论何种身份.都与士族关系密切.大体上是名士依傍士族.士族借重名士.太学生则成为他们的拥趸.上一集我们说过.所谓“名士”.就是现代的“意见领袖”或者“公众人物”.这些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发表意见.褒贬人物.议论时政.这种意见.当时就叫做“清议”.清议的影响力很大.杀伤力也很强.一个人.如果被清议所褒扬.就身价百倍.如果为清议所不齿.就臭不可闻.清议的力量这样大.发表清议的名士又和士族站在一边.还有太学生作为呼应.士族当然就控制了舆论 .

士族掌握了做官权.就控制了仕途.掌握了发言权.就控制了舆论.有了这两个条件.他们就不难成为豪强.成为豪强也并不奇怪.因为东汉原本就是由豪强主要是南阳豪强建立的政权.主宰这个王朝的.也一直是豪强.比如外戚.宦官.大商人.他们也都是大地主.士人出身中小地主.原本不是豪强.但是.士人变成士族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由偶然做官变成了世代做官.做官.地位就高.就有名.做官.权力就大.就有利.既有名又有利.他们的家族.就可以利用自己占有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从中小地主变成大地主.成为雄视天下称霸一方的豪强.这样的大姓豪族.就叫“世家大族”.也叫“衣冠望族”.还叫“名门望族”.也简称世族.士族.望族.势族.世家.就是世代做官.衣冠.就是诗书传家.诗书传家.自然有声望.所以叫“望族”.也叫“名门”.世代做官.自然有权势.所以叫“势族”.也叫“世族”.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 .

显然.士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他们不是贵族皇亲国戚.也不是庶族普通平民.属于平民阶级.却比平民高贵.不能世袭官职.却能垄断仕途.就性质而言.他们是“半世袭的准贵族”.就地位而言.是接近贵族的“高级平民”.他们与名士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在于:士族是族群.名士是个人.士族必须做官.名士则不一定.但在多数情况下.名士与士族的阶级立场.道德观念.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因此士族往往充当名士的后台老板.名士则往往充当士族的代言人 .

士族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当然是建立一个由本阶级掌握的政权.至少.也要在这个政权中处于掌控地位.这就难免与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发生矛盾冲突.因为三国之主均非士族.也没打算让士族成为统治阶级.不过.魏.蜀.吴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我们只能分开来说.看看士族阶级如何同他们进行斗争.最后又如何将他们归于一统 .

先说曹魏 .

曹魏的建国之路.我称之为“非和平演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曹魏的天下其实是用武力打下来的.因此不是“和平演变”.但是.这个政权的合法性.却又来自“禅让”.以及此前汉献帝的一系列册封.包括加九锡.封魏公.晋魏王.又有“和平演变”的意味.无以名之.只好叫“非和平演变”.或者“非宫廷政变” .

曹操集团选择这条道路.事先有没有策划.我看没有.曹操的路.是他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出来的.他的野心.也是一点一点大起来的.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关东联军成立那会儿.他可没有什么建立政权的想法.《三国志·武帝纪》怎么说.“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这就很清楚.关东联军这个“集团公司”里面.并没有曹操的“股份”.他不是“老板”.不是“股东”.只是“马仔”.哪能有什么想法 .

曹操有了想法.大约是在什么时候.我想应该是在官渡之战以后.赤壁之战以前.如果把政权这个“上层建筑”比做房子.把建立新政权比做“盖房子”.那么.这时能够在中原大地上“盖新房子”的“开发商”兼“建筑师”.就只剩下曹操一家.他迎奉了天子.好比征得了土地.他战胜了袁绍.则好比取得了资质.一个原本就有这方面能耐的人.获得了这样两个条件还不想干一番.那才是怪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恢复废除已久的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就是他准备动手的信号 .

那么.曹操的“新房子”有图纸吗.没有.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是有理想无蓝图.他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这个政权用陈寅恪先生《崔浩与寇谦之》一文的话说.就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看看曹操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就知道.他的不信天命.厉行法治.抑制兼并.破格用人.提倡节俭.不慕虚名.哪一条不是冲着士族来的.尤其是他那个“唯才是举”.简直就是挖士族的祖坟.如果用人制度当真照此改革.士族还能垄断做官的权利吗.甚至就连曹操父子喜欢文学.也和士族不对劲.因为士族重视的是修身治国的“经义”.而不是雕虫小技的“文辞” .

因此.曹操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士族的抵制.也受尽了名士的讥讽.曹操对此并非没有思想准备.他很清楚自己会得罪士族.也很清楚名士多半会和士族同声相应.他的办法是有选择地杀人.他曾经想杀杨彪.但没有杀成.杀成了的是孔融.杨家杨彪和袁家袁绍一样.也是士族中顶尖级的望族.而且比袁绍还牛.五世三公.孔融则是名士中顶尖级的名士.孔子二十世孙.曹操想杀杨彪.敢杀孔融.说明他对士族和名士.是很在意否则不必杀.却不在乎否则不敢杀.士族的抵制.名士的反对.不是他最大的困难 .

曹操的困难就是他的资本.曹操的资本是什么呢.奉天子以令不臣.靠着这一资本.他才征得了土地.但是这样一来.他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不能把这块土地上的老房子拆了.另外盖一栋新的.相反.他还必须装出一副很维护这旧房子的样子.就像一个尽心尽职的老管家.而不是强行拆迁的开发商.显然.曹操的房子并不好盖 .

好在曹操是一个有理想无蓝图的人.他可以边干边摸索.曹操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他的办法就是“搞装修”.或者说.用“搞装修”的办法.一点一点进行改造.最后再把别人的房子变成自己的.这种办法好是好.却有一个前提.就是“老房子”不能倒.哪怕里面烂透了.框架还得留着.东汉王朝这个“老房子”的框架是什么样的呢.三根支柱.一个屋顶.支柱就是外戚.宦官.士族.屋顶就是大汉天子.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屋顶就有了.但那支柱却三根倒了两根.外戚和宦官在董卓入京之前.就已经自相残杀.两败俱伤.再也扶不起来.如果剩下的一根士族也不要.房子就会塌下来 .

这就是曹操的难题.也是士族的难题.曹操的难处在于.他不能拆房子.因此这根柱子不能倒.他要搞装修.而且说白了就是要偷梁换柱.这根柱子又不能不动.士族的难处则在于.柱子是用来支撑屋顶的.它也只能跟着屋顶走.现在屋顶跑到曹操那里去了.柱子要不要也去.如果也去.等于变成了曹操的柱子.如果不去.则等于没有了屋顶.屋顶没了.要柱子干什么.这真是难死人了 .

说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曹操实行的是“法家寒族之路线”.他那里出身士族或追随士族的名士还是比别人多.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很清楚.没有这些人.他连“装修”都搞不成.士族和名士也很清楚.即便去了许都.也不等于投靠曹操.即便投靠曹操.也不等于死心塌地.即便死心塌地.也不等于跟着曹操一条道走到黑.也就是说.曹操.士族.名士都在打同一个算盘:利用对方实现自己的目的 .

这样一来.曹操与士族.名士.就处于一种相互利用又相互警惕的关系之中.因此.他身边的名士比其他人都多.被他杀掉的也比别人多.因为他不能不小心防范.甚至神经过敏.疑神疑鬼.滥杀无辜.比方说.逼死荀彧.杀崔琰.杀杨修.这几个案子常常让人费解.觉得曹操是没事找事小题大做.但只要想到那些人都是大族名士.也就不难明白其中奥秘 .

曹操的滥杀必须批判.曹操的怀疑却不无道理.事实上.另有想法的各类名士很是不少.其中至少有三种人值得一说.第一种是只认大屋顶.不认装修工.也不让他搞装修.孔融就是.第二种是认屋顶也认装修工.还帮一些忙.但希望他装修成原样.再还给屋主.荀彧就是.第三种是你搞装修我也搞装修.表面上帮你搞.实际上自己搞.等到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再告诉你房子其实应该像我说的那样盖.陈群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成为魏王.没过多久.陈群就“及时”地提出了他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品三国》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官人法”.说穿了.就是由士族垄断做官权.然后在士族内部按照声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势力的大小来分配官位官职.曹丕接受了陈群的建议.下令实施.又没过多久.曹丕在中原士族的拥戴下当了皇帝.帝国这栋房子这时只有大半栋从姓刘的手上正式“过户”给了姓曹的 .

这是曹丕的胜利.也是曹操的失败.是曹丕的喜剧.也是曹操的悲剧.要知道.为了建立一个非士族的政权.曹操不知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骂.杀了多少人.最后逼得他只能用“搞装修”的办法来“换房子”.但是.等他把房子装修好.就要办“产权证”时.却发现他要换的“柱子”变成了“地基”.甚至变成了房子的主体结构.你说.曹孟德地下有知.是该笑呢.还是该哭呢 .

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是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想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范文澜先生所说:“士族障碍著曹操代汉做皇帝.与其说是为了拥汉.毋宁说是向曹操交换做官特权.”然而.曹魏毕竟是一个“非士族”的“法家寒族政权”.一旦改变性质.变成士族地主阶级的.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所以.曹丕的魏朝已不是曹操的魏国.曹丕成功代汉之日.也就是曹魏行将灭亡之时.以司马家族为首的士族推翻非士族建立的曹魏.不过是为士族的政权再次加冕.这就是曹魏的道路.也是它终于灭亡的根本原因 .

那么.孙吴和蜀汉又如何 .

孙吴和蜀汉原本没有资格建国.孙权的父兄靠着武力抢了一块地盘.但那在理论上只是帝国大厦里面的一套公寓.孙权自己没有房产证的.刘备就更可怜.不要说房子.连房间都没有.只能借别人的住.他们能够自己盖房子.还得感谢曹操开了一个头.也得感谢曹操为他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曹操提供的正面经验是:士族并不可怕.非士族也能夺取天下.曹操提供的反面教训是:士族的势力极大.只能利用.不能对抗 .

因此.孙权和刘备采取了与曹操不同的建国路线和战略方针.如果说.曹操是逆流而上.那么.孙权和刘备.则一个是顺势而为.一个是绕道而行.顺势而为的是孙权.这就是“江东化”.亦即“本土化”.前面讲过.东吴政权的主体.原本是以周瑜为代表的淮泗将领.和以张昭为代表的流亡北士.这些人都是外来力量.党羽不多.势力不大.根基不牢.可以放心使用.但也正因为如此.孙权不能单靠他们来建国.单单依靠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东吴就永远是一个飘忽的政权.因此.孙权只能“江东化”.也必须“江东化”.于是.他毅然将一部分政权和一部分兵权.分别交给了顾雍和陆逊.在孙权那里做官的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子弟.更是数以千计.这样一来.江东士族就和孙吴政权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孙吴政权的利益.就是江东士族的利益.即便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江东士族也要捍卫孙吴政权.这正是孙吴在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差.持续时间却又最长的原因之一 .

但是.一切策略都是双刃剑.“江东化”虽然夯实了孙吴政权的基础.却也改变了孙吴政权的性质.前者是孙权希望的.后者则是孙权害怕的.这就使得孙权内心分裂.心理变态.作风刚愎.作为乖张.对江东士族更是疑神疑鬼.上一集讲的几个案子那样令人费解.恐怕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事实上.孙权临终时指定的顾命大臣.一个大将军诸葛恪.一个会稽太守滕胤.都是“流亡北士”的后代.孙权是至死都不真正相信江东士族的.因此.孙权淫威独擅.用刑严峻.东吴言路不通.离心离德.吴国成为内部最不稳定的国家.更何况.江东士族也斗不过北方士族.因此孙吴终于亡于晋 .

如果说曹魏是“非和平演变”.孙吴是“本土化生存”.那么.蜀汉就是“计划外单列”.按理说.刘备原本是没有资格建国的.他虽然有皇族.宗室的身份.左将军.豫州牧的头衔.但那都是“空头支票”.并不管用.他也有自己的小集团.但“武士强谋士弱”范文澜语.成不了气候.所以.群雄逐鹿的时候.没什么人把他看作竞争对手.鲁肃的“东吴版《隆中对》”.也只说与曹操.刘表三分天下.蜀汉.实在是“计划外”冒出来的政权 .

刘备居然成功.一半归于他自己的努力.另一半则要算他运气好.运气好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得到了诸葛亮.庞统.法正的辅佐.“武士强谋士弱”变成了武士谋士都强.二是他的两个同族——刘表和刘璋.武士.谋士.自己都弱.或武士.谋士虽强而不能用.结果被刘备夺了地盘.当然.刘备能够得到诸葛亮.庞统.法正的辅佐.也有他自己的努力.那就是思贤如渴.但一个人再思贤如渴.也得有贤人让他思.让他想才行.所以仍然有运气的成分.至于刘表.刘璋的弱.就完全是刘备的运气了 .

蜀汉政权既然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那么.对于这个政权的性质.刘备心里恐怕并没有底.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说.他其实是一个“不具有明确战略思想的随波逐流的人”.好在刘备聪明.他一直盯着曹操.然后反著来刘备曾经对庞统说“每与操反.事乃可成”.曹操既然逆流而上.刘备就来个绕道而行.尽量避免与士族发生正面冲突.《三国志·先主传》曾高度评价刘备入蜀以后的人事安排.说董和.黄权.李严是刘璋的旧部.吴壹.费观是刘璋的姻亲.彭羕曾受刘璋的排斥.刘巴则为自己所忌恨.却都安排在显要的位置上皆处之显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其器能.结果是“有志之士.无不竞功” .

诸葛亮治国.就更多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在《情天恨海》和《无力回天》两集讲过.诸葛亮执政后.实行依法治国.依法用人.结果政府里面没有贪官污吏吏不容奸.每个人都勤奋向上人怀自厉.他又非常注意选拔使用本土人才.结果益州人士都很佩服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人之器用也.这也是有证据的.比如张裔.是蜀郡成都人.就对诸葛亮赞不绝口.据《三国志·张裔传》.张裔经常对人说.亮公颁发奖赏不会漏掉疏远的人赏不遗远.执行惩罚不会偏袒亲近的人罚不阿近.没有功劳就得不到爵位爵不可以无功取.虽有权势也免不掉惩罚刑不可以贵势免.这就是我们蜀国无论什么人都会忘我工作的原因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可见.诸葛亮确实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所以他的政府最像政府.在他的领导下.蜀汉也成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国家 .

那么.三国当中.蜀汉为什么又最先灭亡 .

也有三个原因.第一.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是依法治国.依法.就不能“依人”.法治.就不是“人治”.这就和士族阶级的理想.理念相悖.士族是要“依人”.是要搞“人治”的.岂止是“依人”.而且是依家族之声望.门第.完全“无法无天”.所以.蜀汉表面上是绕道而行.实际上也是逆流而上.但以曹魏之强大.尚且不能不放弃努力.以蜀汉之弱小.又怎么抗争得了呢 .

第二.蜀汉不但是一个“非士族政权”.而且是一个“外来政权”.这就不可能不与本土士族益州士族发生矛盾.如果蜀汉也像东吴那样“本土化”.事情也许会不一样.但是.刘备和诸葛亮却都坚持“荆州集团第一.东州集团第二.益州集团第三”的组织路线.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也都不是益州人士.非但如此.蜀汉政权还想方设法从益州豪强.士族身上榨取钱财.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又针对所谓“蜀土人士.专权自恣”的情况.制定许多有针对性的法律.来镇压他们的反抗.由此可见.益州士族实际上被底层化和边缘化.他们政治上受排挤.经济上受盘剥.法律上受制裁.仕途上看不到希望.与蜀汉政权不但不是“同路人”.反倒可能是“对立面”.益州士族的利益既然与蜀汉政权的利益并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也就不可能像江东士族那样保家卫国.只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袖手旁观.冷嘲热讽.甚至幸灾乐祸.里应外合.这个时候.蜀汉政权的领导人再优秀.再鞠躬尽瘁.再以身作则.都是没有用的.利益.决定了益州士族的整体取向 .

第三.诸葛亮过高地估计了他政治理想的号召力.他不知道也许真不知道.也许装作不知道.此刻的曹魏已非当年的曹魏.“兴复汉室”也早就成为过时的口号.因为对于士族地主阶级来说.实行了“九品官人法”的曹魏比东汉还好.他们为什么还要“兴复汉室”.反倒是坚持汉代制度的蜀汉.完全没有了吸引力.因此.益州士族不会真正支持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建国方略.他们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等待曹魏来“解放”他们.以便实现他们的理想.我们知道.那就是“蜀人治蜀”加“九品官人” .

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了.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因此.他们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到现在易中天《品三国》的脱销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 .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晋灭魏.公元280年.晋灭吴.中国历史从此在全国范围进入士族地主阶级的时代.三国的历史也就结束.至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那将是另外一个话题 .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