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一章 大明漢族遺孤—我的中國心

燃燒的果敢作者:李華剛發布:

2017-12-24 23:47

『我的故事,是一個人民因受到戰爭迫害被迫遷徙的故事。明朝的戰爭,把我的祖先從南京帶到緬甸;緬甸的內戰,又將我的親人從果敢帶到世界各地』。

——【果敢:一個未知國門守護者】作者楊麗女士

1644年中國江山易主,改朝換代。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4月25日,已成孤家寡人的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北京景山上吊自殺,京師淪陷。4月底,明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南下,南方明朝舊臣先後擁立了四個明室後裔稱帝,史稱『南明』。在清軍打擊下,福王朱由崧、魯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鍵的復明行動很快失敗,人即被誅。

1645年初,居住在南京柳樹灣大石板的崇禎皇帝血脈同宗兄弟桂王朱由榔聞清軍南下,在歸順南明的原大西軍將領李定國的護衛下,帶1500名隨從星夜離開南京南遷廣州, 1646年在廣東肇慶登基稱帝,繼承大明法統,以永曆爲年號,稱永曆帝。朱由榔稱帝不久,清兵攻至廣東,朱由榔無力抵抗,由李定國護衛輾轉貴州、廣西和雲南。

1658年12月,永曆帝在昆明建立『滇都』,4月,永曆帝封李定國爲晉王。1659年正月,李定國率兵在磨盤山進行抗清戰役,永曆帝爲躲避清軍,帶上一部分隨從在平陽侯靳統武護衛下,由永昌府〔今雲南保山市〕行至盞達土司地界,第一次進入了陌生的緬甸境內,然而,此時的他們並不知道,隨著這一腳的跨入,他們與祖國從此隔離,未來將歷經350年腥風苦雨的悲慘命運。

1659年5月,永曆帝及隨從被緬王收留,在緬甸首都曼德勒附近住下來,以期在緬甸延續國祚。

清軍追殺永曆帝吳三桂李定國哭明朝滅亡

清軍追殺永曆帝      吳三桂   李定國哭明朝滅亡

1661年5月緬甸國王胞弟莽白髮動政變,處死國王自立爲王。12月,吳三桂帶清兵迫近緬甸首都曼德勒,逼緬王莽白交出永曆帝。緬王莽白爲避免緬甸捲入中國戰爭,決定先剷除永曆帝隨行官員,然後再拘捕永曆帝及其眷屬。逐派人通知永曆帝隨行官員過江議事,南明文武官員到達佛塔下即被緬兵包圍,因寡不敵眾,南明官員數十人全部遇難。緬軍謀殺明室扈從人員後,隨即蜂擁突入永曆住所搜掠財物女子。朱由榔驚惶失措,倉卒中決定同中宮皇后自縊,侍衛總兵鄧凱規勸道:『太后年老,飄落異域。皇上失社稷已不忠,今棄太后又不孝,何以見高皇帝於地下?』永曆帝放棄了自盡打算。緬兵把永曆帝、太后、皇后、太子等二十五人集中於一所小屋內,對其餘人員及扈從官員家屬濫加侮辱。母哭其子,妻哭其夫,女哭其父,驚聞數十里。永曆帝及其眷屬被緬甸俘虜交予吳三桂,史稱『咒水之難』。

1662年3月12日,永曆帝和他的眷屬被吳三桂押回雲南昆明,清廷將擒獲永曆帝的消息詔告天下。吳三桂將末代明皇囚禁在篦子坡頭的金禪寺內。吳三桂認爲如果押解赴京獻俘,路途遙遠,恐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決,得清廷核准。行刑前吳三掛主張拖出去砍頭,滿洲將領不贊成,愛星阿說:『永曆嘗爲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爲得體』。

1662年4月25日微雨紛飛的午後,吳三桂命人用弓弦將永曆帝及其眷屬勒死在昆明逼死坡,隨即命人將永曆帝及其眷屬遺體火化,昆明百姓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墳爲藉口,尋得未燼小骨葬於太華山。末代明皇死亡,明朝正式滅亡。台灣鄭成功仍沿用大明『永曆』年號,與大清抗衡21年。

英國外交家馬戛爾尼說,『明末反清不僅是民族鬥爭,也不僅是捍衛明朝一姓私利的鬥爭,而是文明與野蠻、進步與落後的鬥爭,是關係到中國未幾百年命運的一場鬥爭。』而隨著永曆皇帝被吳三桂勒死,這場鬥爭終於落幕,野蠻民族征服了文明民族,中華文明歷史瞬間倒退了300年。

在緬北的李定國聞永曆帝死訊,悲憤萬分,不久病逝於今雲南西雙版納勐臘縣,臨終時叮囑部下說:寧可死在荒郊野外也不可降清。李定國死後,部下失去歸依核心,一部分官兵走上降清之路;另一部分遵守李定國遺教的官兵逃亡到麻栗壩定居下來,麻栗壩就是後來的果敢。

永曆皇帝朱由榔陵墓

永曆皇帝朱由榔陵墓

『果敢』本是撣族語,『果』是九的意思,『敢』是人家的意思,即果敢某村最早居住九戶漢民人家;果敢英文名爲『Kokang』,譯意爲『居住在緬甸金三角的中國少數民族』;果敢人自己的解釋是:『果』爲果斷,『敢』爲勇敢,『果斷而勇敢』就是果敢人對自己族名的宣示,意味著『李定國式』不屈強權精神,更預示著未來歲月中的血腥殺戮和烽火硝煙。晚清雲南革命黨起義時,蔡鍔、章炳麟立誓以李定國爲榜樣,章炳麟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隨永曆帝逃到曼德勒、在『咒水之難』中倖存下來的隨從人員多在曼德勒〔瓦城〕附近定居下來,這些人成爲了瓦城漢人的祖先,因瓦城漢人和果敢漢人的祖先都是永曆帝追隨者,這就是2009年果敢同盟軍建軍20周年慶典時『瓦城果敢同鄉會』 出席慶典的因緣。

十七世紀末,清政府在緬甸登尼設立『木邦宣慰司』,但由於鞭長莫及,實際上統而不治,成爲『化外之邦』,果敢土司既不臣服於清朝皇帝,也不受制於緬族政府,儼然一個獨立王國。

果敢老街大廟             果敢華人少女                果敢孔廟

果敢老街大廟        果敢華人少女       果敢孔廟

1739年,果敢村民楊獻才率領麻栗壩村民打退了土匪入侵,群眾罷免了無能的麻栗壩首領陳附馬的職務,推舉楊獻才成爲新麻栗壩首領,這就是楊家漢人土司政權在果敢崛起。楊獻才以他的智慧和公道贏得了人民的信任。果敢土司衙門先後位於楂子樹和炸地林。

1758年楊獻才去世,楊維興接替父親職位成爲土司,他有4個弟弟:楊維仁、楊維信、楊維新和楊維林。他們每個人都爲擴展麻栗壩領土作出了貢獻,麻栗壩轄區比其父親時代拓展了10倍。

1759年楊維興去逝,楊維興之子楊有根繼任,在楊有根執政期間,『果敢』這個名詞開始被使用,表示麻栗壩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表現出自治的心願。

1804年果敢領土東到大硐,西到螃蟹河,北到金念,南到羊哨。在楊有根統治時期,清政府經常派代表下來視察並報告邊界情況,果敢成爲雲南的一部分,果敢在當時由清朝永昌府〔今雲南保山〕管轄,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

土司在麻栗壩(果敢)權威至高無上,當土司離開衙門出外辦事時,隊伍由兩面大鋩鳴鑼開道,後面是6名旗手,旗手後是30名衛兵,土司騎馬走在衛隊中間,耀武揚威,霸氣十足。

1840年,楊家第四代領導者楊國華被清朝政府正式冊封爲世襲麻栗壩(果敢)縣『世襲果敢正堂』,也就是世襲果敢縣令,成爲大清中央認可的漢人土司政權,然而,爲求平安,楊氏土司同時向中國及緬甸兩頭進貢。從這時起,果敢在地理上處在中緬夾心地所帶來的『歸屬困惑』局面開始產生了,直到2017年時仍未解決。

據楊氏家譜記載:雍正七年,楊高學長子楊映曾被清朝賜封爲『世襲果敢縣知縣』,遺留下果敢土司衙門官印『世襲果敢縣正堂』。華人在果敢地區定居後,一直歸屬中國清朝政府管治,只是由於地處偏遠,管理力度遠遜於內地城市,果敢人不蓄辮不剃髮,清政府就未能干預。350年來果敢領土上全是漢族,沒有一個緬族人,自緬甸皇帝兵德烈以來,歷代緬甸政府從來沒有實際管轄過這片土地,所謂『果敢自古以來就是緬甸領土』的緬甸官方說法難以得到歷史事實的佐證。

1896年,英軍首次到達麻栗壩,約翰森上尉指揮75名英軍士兵紮營防守麻栗壩,果敢成爲英國在緬甸北部的前哨,果敢人稱約翰森英軍軍營爲『洋人營盤。』

1897年,李鴻章與英使竇納樂訂立【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將本屬中國的果敢劃入英屬印度,至於李鴻章爲什麼對果敢『未戰即賣』,這對明明打了勝仗也要與法國簽訂賣國的【中法會定越南條約】的李鴻章來說並不奇怪,『未戰即賣』總比『戰勝也賣』強吧。況且,李鴻章又剛剛與日本簽定了【馬關條約】,區區果敢總比台灣要小得多,台灣都割走了,割個果敢又算得了什麼?對滿清而言,賣國已成癮,有必要時賣,沒必要時也賣。於是,從這時起,果敢人與台灣人一樣,瞬間莫名其妙地成了外國人。

事實上,【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簽訂後並未得到嚴格執行,中緬之間那條邊界並沒有被當地中國地方政府和民眾認真對待,甚至連界碑和口岸也沒有,當地人依然把中國鎮康、滄源、耿馬、龍陵及緬甸果敢統稱爲麻栗壩。在當地人觀念中,麻栗壩是一個整體,果敢連一個概念都不是。

如果說中國內地經歷了從明亡降清和反清共和之路的話,那麼,果敢則從未走此路,而是350年來一直頑固地保留著明朝正統漢文化,比如,果敢男人從未留過辮子,也未穿著大清朝服,漢家男兒原始血性從未遭外族閹割。直到民國初年,果敢百姓仍保留著明朝漢人裝束,果敢漢人是世界上最後一批穿明朝服裝的華人群體。相比好不容易才『驅除韃虜』的中國內地,果敢顯然更『中國』。由於果敢人是明朝皇族後人,今天果敢語中仍保留了相當明朝時期的官話,同時,果敢漢語方言也吸收了許多緬語、傣語和其它當地少數民族語言詞彙,現在的果敢方言只是95%的漢語。

民國初年果敢百姓還保留著明朝裝束南京市御道街(明朝應天府柳樹灣)

民國初年果敢百姓還保留著明朝裝束 南京市御道街(明朝應天府柳樹灣)

筆者在果敢紅岩區採訪時曾問一位同盟軍軍官,『你家在哪裡?』答曰,『南京』。我知道,其實他根本沒有去過南京,南京,只是他心中的『家』。果敢人一直對外稱自己是『中國明代皇家後裔』,祖籍是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應天府名稱至清朝順治2年改爲江寧府,即是現在的南京江寧區。1983年,雲南省彌勒縣政府給南京有關部門去公函,稱該縣漢人祖籍是南京應天府柳樹灣大石板,要求幫助查找地名。南京歷史專家經反覆調查,最終確定柳樹灣在南京城東南角,即今南京市江寧區御道街。當年柳樹灣駐紮著大量軍隊,後出征雲南不歸,彌勒縣與果敢人祖籍均爲南京應天府柳樹灣大石板。

1959年以前,果敢土司一直延承中國明朝官僚制度,果敢行政機構官職仍用明朝官職來命名,如『守備、千總、把總』,廟宇里供奉的是孔子和關公,學校里教的是【三字經】,信仰的是自唐代以來中國漢人傳統的『大乘佛教』。

土司楊文炳皇明祖訓皇明祖訓內容土司楊振材

土司楊文炳   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內容   土司楊振材

果敢人最推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主編撰【皇明祖訓】,中國味十足,內容是爲鞏固朱明皇權而對其後世子孫的訓戒。該書初名爲【祖訓錄】,六年書成,朱元璋爲之作序,命禮部刊印成書,更名爲【皇明祖訓】,該書頗有些類似於【弟子規】和曾國藩家規,稱之爲明代皇族家法,闡述了儒家基本倫理及治國原則,論述了大明政治和社會制度。300年來一直是果敢土司用以教化民眾及民眾信奉的【聖經】,果敢人視其爲金科玉律世代遵循。

在中國歷史上,像果敢這樣由殺戳引發徒遷的事件屢見不鮮,王朝更替、利益集團爭權、滅殺功臣都會引發族群逃亡徒遷,筆者祖上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筆者祖籍廣西臨桂,550年前卻爲山東,祖上爲大明開國元勛,時任明朝高官,居於山東青州府大巷口(現山東青州市)。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爲穩固皇權而誅殺功臣,筆者李姓祖上因開國時功勳卓著,被列爲『首殺』。在皇上大開殺戒後,祖上與一同被剿殺的張姓、莫姓高官各自帶上殺剩下的家族成員南逃廣西,從此再未北歸。由於廣西在明朝初年爲化外之邦,尚未被朱元璋統治,因此得以存活下來,繁衍後代至今,而此段歷史至今無人考證,也無史書記載,只是散落於『明初逃朱後代』的代代言傳中。

如今,在廣西境內尚有100萬李姓、張姓、莫姓等山東青州府的『明初逃朱後代』的遺孫後代,已全部融入廣西本土社會,凡有廣西人聲稱自己祖籍是山東青州府,則一律爲『明初逃朱後代』。民國副總統、桂系國軍統帥李宗仁即爲李姓『明初逃朱後代』,與筆者父輩同宗同族同姓同鄉。所幸的是當年的逃亡地是廣西,如果『明初逃朱後代』當年逃亡到果敢、而朱由榔一行人的逃亡地是廣西的話,那麼,今天朱由榔的後代們就成了中國合法公民,而『明初逃朱後代』的處境就如現在果敢難民的一般,而筆者本人也成了『三等緬甸人』,既沒有中國身份證,也沒有緬甸身份證。

朱元璋當年萬未想到,他把功臣驅趕異鄉,276年後自己的後代朱由榔也被清軍驅趕異鄉。

由於果敢華人的這種歷史背景,果敢在緬甸歷史上的最大特點是不融入緬甸社會,對緬甸沒有國家認同,但如若果敢已融入緬甸社會,對緬甸有了國家認同,抗戰時勢必與日軍緬軍聯手抗華,則中國敗矣!此時對果敢而言,民族與國家是矛盾的,若忠於國家則必協日反華,若忠於民族則必協華反日。果敢這種對緬甸沒有國家認同的狀況一直持續至今。

1942年初,日本人打著『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旗號『解放』了緬甸,深得緬甸人民歡迎,這時,緬族政府及所有少數民族武裝全部都站在了日本人一邊,國民政府欲守對外補給線而出兵緬甸時處處碰壁,唯一給予中國遠征軍實質性幫助的就只有果敢。翁山蘇姬之父、緬甸人民自由同盟領導人昂山與日軍合作,緬軍與日軍並肩作戰,給予中國遠征軍以極大打擊。由於昂山出色的反華表現,被日軍授予了『大佐』軍銜,被邀請至日本接受天皇授勳。

1942年中期,在緬甸135個民族中的大部分都站到日本人一邊的大環境下,對緬甸沒有國家認同、對『南京大屠殺』深感悲憤的果敢土司楊文炳組織了『果敢抗日自衛隊』,單方面宣布對日抗戰。中國交通部長曾養甫派陳毓漢跟果敢土司聯繫,楊文炳即表示支持中國抗戰,1942年7月7日獻金30萬元,10月10日又獻金10萬元。

1943年5月,楊文炳到重慶,再捐獻40萬元』,5月26日受到蔣介石接見,當面表達了欲率全體果敢軍民脫離緬甸回歸祖國的意願,蔣怕得罪英國人而未首肯,只是按同宗血統原則給予果敢人以中華民國國籍,並授楊文炳遠征軍上校軍銜,任命爲果敢抗日自衛隊司令,贈送給他一把『中正』佩劍,一個鑲有一面中國國旗的勳章,將果敢人民自衛隊劃歸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指揮。遠征軍入果敢後,『果敢抗日自衛隊』發展至一千餘人,與日軍作戰上百次。日軍占領滇西時,李根源書【告滇西父老書】以慰滇西人民,果敢土司楊文炳閱後,即致電李根源:

印公老伯鈞鑒:

奉讀鈞座告滇西父老書,敬知我公奉蔣委員長鈞命及龍主席委託,親臨保山,協助國軍,發動民眾,迤西各郡,轉危爲安。文炳自願統帥果敢全民,一心一德,在我公領導之下,抗戰衛國,當即趨前,親承訓示,俾有遵循,特選函呈,敬請鈞安。

愚侄楊文炳謹呈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果敢抗日自衛隊在中國遠征軍支持下在滾弄、老街、大水塘,大旺地、南郭與日軍殊死博斗,擊斃日軍少佐、南京大屠殺兇手賀井今一。抗日自衛隊共消滅200多名日軍,將日軍全部逐出果敢,並沿薩爾溫江嚴守各渡口要隘布防,使日軍不得越薩爾溫江雷池一步,直至1944年配合國軍二十集團軍大反攻,爲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犧牲。事實上,果敢抗日自衛隊不僅與日軍作戰,也與緬甸所有站到了日軍一邊的民族武裝作戰,果敢以一對十、空前孤立,反對本國而站在外國(中國)一邊,果敢付出了巨大代價,從此時起,果敢在緬族人心中成了背叛國家的『逆賊』,以後70多年中一直未變。

事實上,由於對緬甸沒有國家認同,豈止在抗戰時果敢在軍事上『協華反日』,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果敢在軍事上都是『協華反外』:大清時代果敢『協清反緬』、民國時果敢『協華反日』、1968-1988年期間在中國支持的緬共領導下『協共反緬』。因此直到今天,在緬政府眼中,果敢人仍然是一個具有反骨、無法信任的少數民族,這是緬政府長期不給果敢人發正式國民身份證的深層次歷史原因。

1951年,土司楊振材爲紀念抗戰中死難官兵及民眾,發揚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民族傳統,特在大水塘鄉建造了一座塔式紀念碑,取名『抗日陣亡官兵紀念碑』,此碑至今仍巋然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也是緬政府及日本駐緬機構的眼中釘肉中刺。

碑記全文:

歷觀古今,憑覽中外,其爲害最烈,莫不以戰禍爲甚,乃果敢於兵燹之餘,闔境安寧,萬眾康樂,熙攘歡愉,此良可慰。遠瞻環球,暴戾欲彌,烽火將遍,吾果敢雖遭劫亂,幾復舊觀,亦謂幸矣。

憶昔敵煙正熾,艱險遽臨,危急惶恐之狀,莫可言喻,而倚金湯者,賴有忠勇將士,奮勇直前。浴血前方,披堅執銳,陷陣衝鋒,抗暴敉亂,艱辛顯著,其間悲壯最烈者,莫過於捨身成仁之陣亡官兵耳。今吾儕倖存,乃成仁者,鐵血忠魂,義膽俠腸所賜也。

果敢抗日陣亡官兵紀念碑果敢抗日陣亡官兵紀念碑果敢抗日陣亡官兵紀念碑

果敢抗日陣亡官兵紀念碑

然時雖逾,事頻遷,戰禍瘡痕,歷歷如劃,英武豪跡,豈容忽略。本縣長深恐忠魂未安,遺孤失依,此心耿耿。屢思將何以揭昭忠烈,以伸敬悼,稍慰存歿,言念及此,無限感澘。

撫今追昔,前九年春,倭奴南侵,全緬失陷,滇西告警,瞬即敵騎壓境,盤居怒江西岸。果敢位處江東,津要環列,頓成攻守險要,形成盟軍前線。當茲千鈞一髮,豈容片緩,時幸先嚴公縣座,以職司守土,責毋容辭。一方召集全縣各區頭人開緊急會議,共商妥定保衛果敢方針,一面電請命戎御,奉中國軍事委員會令,兼任果敢自衛支隊司令負責拱衛前方。經即徵調編訓,並派得力各部隊,棋布堅守,扼固強寇必犯要衝,以防敵勢蔓延,而免全邑遭蹂。幸吾軍民合作,齊力抗暴,迭奉層峰明令,嘉勉忠貞,迨軸心集體崩潰,倭寇宣告無條件乞降。大戰告停,壯士解甲。唯查戰時,綜我軍因奮勇殲敵刄搏陣亡,或因敉軍叛亂,恭與滾弄蠻卡、老街、南湖塘、扣塘、大水塘、新城、護國營、芹菜塘等役,壯烈殉職官兵共有八十員名,忠骸早經先後妥葬。遺族從優各別撫恤,並多方詳查,慎重其事,終慮不足以慰諸烈於泉下。今特召集全縣各界舉行追悼陣亡官兵典禮,同時爲碑揭幕,群情悲慟,感悼無狀。敬將陣亡官兵姓名、階級、職別、籍貫、住址、暨簡要捐軀原委,悉依序列,並銘於碑,永志紀念,而昭英烈,以慰忠魂。

俯念,成仁諸君,奮不顧身,壯烈佑人,可謂克盡保境衛民之職責,極伸人類共崇之正義,並爲之贊曰:忠勇義烈、浩氣常存、豐功偉績、千古不泯、壯哉諸君、雖死猶生、勒之金、以垂永明。

與新加坡社會漸遠的中國意識完全相反,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及文化對果敢影響力的增加,果敢社會的『中國意識』越來越重。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以來,隨著果敢與中國內地經濟交流的增加,去中國雲南、珠三角、長三角打工的果敢青年越來越多,這樣,隨著一批又一批在中國打工的青年返回果敢,帶回的除了成捆的人民幣外,更多的是對中國國家意識和漢民族文化的認同。

筆者聽說過兩個故事:一位果敢青年在深圳機場候機時與一位印尼華僑聊天,果敢青年隨口道來的『大陸俚語』〔如:忽悠、吊絲、牛逼、高富帥〕讓剛回國的印尼華僑一頭霧水,於是,果敢青年逐一向印尼華人傳授,到印尼華僑登機時,已掌握80%的『大陸俚語』;由於在廣東打工多年,一位果敢青年能操一口流利的粵語,在廣州火車站候車室忽悠一位北京人說自己家住東莞樟木頭,北京人一聽則立即要對方手機號碼,說自己下周去東莞找他幫忙打通某鄉派出所關係,把『進去』了的一哥們兒弄出來。

如今,18-50歲的果敢人有80%去過中國,對他們而言,中國已不再陌生。而對於從未去過中國的果敢孩子來說,中國則是一個神秘而美好的夢,是心靈深處真正的祖國。一般果敢少年心底的最大願望就是長大以自由到中國去讀書工作,在上海或北京經商定居當老闆;一般果敢少女心底深處充滿了對祖國的嚮往,心中最隱秘的願望就是有朝一日在邊境對面找個郎君,嫁到中國去。

夢想嫁到中國的果敢少女果敢兒童寫『長大要當解放軍』果敢學生的中國學校課本

夢想嫁到中國的果敢少女   果敢兒童寫『長大要當解放軍』 果敢學生的中國學校課本

『八八事件』前果敢有中學3所,小學4所,教職員工300餘人,在校生1萬餘人,90%教師從中國聘請;果敢學校里從來沒有什麼『緬甸愛國主義教育』,學校只講中國歷史,不講緬甸歷史;果敢本地老師大都只有初中學歷,而中國老師大都是大專或本科學歷,因此,中小學的教學計劃及課程安排全部由雲南來的支教老師決定,果敢本土老師則一切服從中國老師安排;學校教材全部使用雲南教材,果敢政府也沒有『教育部』或『教材審查委員會』一類的機構,語文課本由幾個中國支教老師大概看一下,把『雲南』改成『果敢』就交付批量印刷了,根本不需要交由任何政府部門審查。

果敢學校華人兒童中國支教老師帶紅領巾的果敢小學生

果敢學校華人兒童    中國支教老師    帶紅領巾的果敢小學生

果敢學生校服跟中國學校完全一樣,小學生則帶著紅領巾,然而,中國小學生帶紅領巾是因爲有一個『少先隊』組織,果敢小學沒有『少先隊』組織,帶紅領巾只是因爲要與中國保持一致。

彭家聲時代的果敢學校及如今中緬邊境難民學校教育有一種『國家認同錯位現象』,即學校教育無意中把兒童心中的祖國從緬甸變成了中國。中國支教老師無法把己經印刷好的課本上『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的字樣刪掉〔非刻意而爲〕,這樣,一不留神,果敢的首都就稀里糊塗地變成了北京;孩子們一起這樣朗讀課文,『我們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我們的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於是,在果敢所有兒童頭腦中,果敢的首都是『北京』而不是『內比都』,『祖國』是中國而不是緬甸;嬰兒喝誰的乳汁,終身就認誰爲母親,對果敢兒童而言,這種『中國心理認同』將是終身的。

另外,中國的支教老師們總是無意中把國內學校『歌頌解放軍』那一套也搬過來,課堂上天天夸中國解放軍,於是,當孩子們被老師要求在黑板上寫出自己長大後的理想時,果敢兒童就寫下了『長大要當解放軍』,孩子們完全不知道、這個『解放軍』其實是外國軍隊,他們根本當不了『解放軍』。

筆者曾走進果敢紅岩百姓家中,無論窮人家還是富人家,多會看到堂屋裡供奉的『天地國親師』 、『天地神、祖師爺』等牌位,供台兩側的對聯使用的是明代繁體漢字,再加上香爐里飄出的香火味,讓人感到一種濃濃的古漢文化味道,強烈地衝擊心靈,剎那間有一種同宗共祖之感,讓我聯想到第一次去台灣親戚家中、看到牆上掛著的家族先祖那張熟悉照片時的『共祖』之感,這種情感是中國人最原始的『族感』,在這種情感面前,所謂『國籍』、『國界』一錢不值,中國人原始的『族感』完全不是用一本外國護照或一條國境線就可以消彌的。

『天地國親師』 、『天地君親師』牌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體現了儒家倫理道德。荀子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故此,傳統中國家家戶戶都要立『天地國親師』、『天地君親師』牌位,牌位用上等木材刻成,或立於家族祠堂上,或供於家庭堂屋中,以寄託對天地感恩之情,對君師尊重之情,對先祖懷念之情,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敬天法地、忠君愛國、孝親順長、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1949年後,這一傳統在中國大陸逐漸消失,而在果敢卻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果敢比中國更像中國。

明朝之前,中國人墓碑上都會刻著死者的祖籍地,這個『祖籍地』指的並不是死者生前的居住地和上三代的居住地,而是300-500年前的『先祖所在地』,這一傳統自清代起在中國大陸已經消失,全世界僅剩果敢尚保留此漢傳統,在果敢人的墓碑上都刻著死者的祖籍地---幾乎全部都是江寧府(清朝初年時南京稱江寧),這就是說,果敢人至死不忘南京祖宗,不忘中華故土。

果敢紅岩一戶家庭的『天地國親師』牌位 、習大大像及北京天安門閱兵畫

果敢紅岩一戶家庭的『天地國親師』牌位 、習大大像及北京天安門閱兵畫

果敢漢人來源是多樣的,源於不同歷史時期,其中以南明永曆帝后代爲主。中國的國共內戰後期,國民黨93師及眷屬逃亡進入果敢,一部分人在當地定居下來,後因中國曆次政治運動和文革時期支援緬共,又有少量漢人從大陸進入果敢定居。中國改革開放後,一些漢人爲做生意等原因進入果敢定居。事實上,除果敢19萬漢人之外,在緬北各地還分布著約150萬漢人,他們中大部分人是從果敢遷居過來,也有人從下緬甸過來,也有人是清末民初從雲南徒遷而來,只是由於分散居住在克欽、佤邦、德昂、若開、臘戌、密支那等地,形成不了果敢這樣的統一聚集的力量,故而平常一般不爲外界所看重。他們的處境與果敢華人一樣,沒有身份證、沒有國籍、沒有國民地位,不是緬甸人,也不是中國人。

果敢與中國雲南鎮康、耿馬兩縣山水相連,邊民同居一座山、同飲一江水、同奉一尊佛,形成了婚姻互通、同宗同堂、你我互有的關係。鎮康縣有2個鎮〔南傘、勐堆〕、1個鄉〔勐棒〕、12個村、88個自然村與果敢相連;耿馬縣有2個鄉鎮與果敢接壤,68個村民小組11200多人生活在邊界沿線;僅河外一個鄉,姊妹各居一國的就有400餘戶3800多人。果敢與中國主流社會緊密相聯,可謂『山連山、水連水、血連血、村連村、人連人』,幾乎找不出什麼東西不連在一起。

當你與任何一位果敢人談話,只要談上10分鐘,你就能感受到對方的一種發致肺腑的對中華的嚮往和眷戀;當你在果敢境內問任何一個人『你想當中國人還是緬甸人』時,聽到的回答絕對都是『當中國人』;祖國的一切對他們都充滿吸引力,如同【龍的傳人】歌中的『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裡』一般,這樣的情感完全不是一條國境線或一張身份證就可以割斷和消滅的。

筆者一次與幾位同盟軍軍官一起聊天,聽到他們言語中常提起『老母親』這個辭,我問,『老母親是指什麼?』一個同盟軍軍官說,『那是我們對中國的非正式稱呼』。

當你與果敢人交往時,你完全感覺不到他是外國人,他的姓名、外表、語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文字書寫、行爲模式與你一模一樣。果敢人的口音與雲南臨滄人一樣,一般果敢人都能操兩種語言,一種是雲南臨滄方言,一種是帶著濃濃雲南味的普通話,簡稱『雲普』,而13億華人都能聽懂『雲普』。果敢人與您的差別僅僅是雲南人與四川人的差別,是河北人與山東人的差別。

如果說果敢人與中國內地人略有些不同的話,那就是知識文化結構略低一些,沒有大學生,中學生也是鳳毛麟角,小學畢業就算是秀才;他們的『雲普』與雲南人有些許不同,比如,把『沒有』說成『不有』,他們不會說『沒』這個漢字,一律用『不』字代替;他們不太熟悉中國國內及港澳台政治及社會情況,有一次我跟一位果敢朋友談『王歧山打虎』,他糾正我說,『錯!是武松打虎,王歧山沒練過武功』。

在同盟軍士兵中,許多人都有過在中國『打黑工』的經歷,雖然他們過去在果敢也能找到每月三千元的工作,但大都是在賭場上班,枯燥乏味,更想到上海、廣州『見見世面』。他們從軍前的人生軌跡就像中國國內農民工,從偏僻山村來到深圳、東莞做工廠或建築工地體力勞動。至於中國身份證,太簡單了,50元錢買一個,只要不用它銀行開戶或買房,根本沒人會發現是假的,加上一張純華人的面孔和一口雲南普通話,誰知道他是緬甸人?或許,今天扛著機槍逡巡在叢林裡的同盟軍士兵,正是兩年前某個背著蛇皮口袋與你在北上廣街頭擦肩而過的雲南農民工。

2008年5.12汶川地震,5月15日果敢電視台發出倡議書,希望大家爲同胞捐款。一位果敢女教師對孩子們說,『同學們,咱們說說祖國汶川情況,汶川地震了,百姓無家可歸,街上到處是屍體,祖國有難,同學們做點什麼呢?』一個女生哭了,帶動一片哭泣,這天中午,全校學生無一人吃飯,省下飯錢全部捐給汶川,這種事情在國內任何一所學校都未發生過,包括四川的學校在內。彭德仁司令在全果敢帶頭第一個捐款,那位女教師本人捐了半月工資,果敢人民共捐款111萬元。

111萬,對果敢這麼一個貧困山區而言是個天文數字,緊隨其後的佤邦共捐60萬,緬北其它各邦0元。寮國政府捐款236萬,蒙古政府捐款210萬,緬甸政府捐款205萬,朝鮮政府捐款100萬,土庫曼斯坦政府捐款800元,科威特政府0元,澳大利亞政府0元。不要嘲笑土庫曼斯坦的800元,畢竟比澳大利亞0元要強。從以上捐款數字可以看出果敢對中國的真誠情感。果敢捐款金額高於朝鮮。

彭德仁司令帶頭第一個爲汶川捐款     果敢捐款點果敢人民捐款汶川111萬元收據

彭德仁司令帶頭第一個爲汶川捐款    果敢捐款點  果敢人民捐款汶川111萬元收據

2015年9月,一位看過筆者『挺果』文章的果敢朋友打來電話對我說,『李作家,我父親今年70多歲了,現在在南傘難民營里,身體重病,恐怕撐不了一年了,他平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回到南京去看一下350年前的故鄉,從故鄉帶回一把南京江寧泥土,但現在已不可能了。父親說,他此生回不了南京了,只想死時能在棺材裡放一把故鄉的泥土。想麻煩您一件事,如果您近期有機會去南京,請帶上一把南京的泥土,如有機會來果敢請交給我,這把泥土就算是我對父親的最後一份孝心。』放下電話,我哭了。利用去南京開同學會的機會,我幫他實現了這一願望。

人在緬甸,心在中國,潛意識中,果敢人從來就是把自己當成中國人,門外掛著緬甸國旗,卻完全沒有對緬甸的國家認同感,這是一般果敢人同共的心理狀態。一般果敢農民家庭都掛著毛澤東像,無人掛緬甸總統吳登盛像;一般果敢城裡人家庭都掛著習大大像,無人掛民主女神翁山蘇姬像。在一般果敢人心中,精神領袖是毛澤東,現世領袖是習大大。這一現象純屬自發,決無任何政府部門或任何領導人規定,從此可看出一般果敢民眾心中對祖國的歸屬方向。

果敢城裡人掛習大大像果敢也要『爲人民服務』

果敢城裡人掛習大大像        果敢也要『爲人民服務』

2015年8月初的一天,一位看過我網上『挺果』文章的王姓果敢女孩給我打來電話,告訴我她是果敢人,家住果敢農村,2012年嫁到中國湖南農村,生了個女兒,然而,由於自己沒有身份證,孩子上不了戶口,派出所還三天兩頭上門叫她回緬甸辦護照,她說,緬甸政府連身份證都不給我們,怎麼可能給我們辦護照?警察說,這我們不管,下次來再無護照就按非法移民譴送出境。於是,夫妻二人南逃廣東打工,女孩由於沒有身份證進不了工廠,只好在丈夫老鄉東莞開的小餐館打工。二九戰事爆發,女孩全家人都跑到中國來,兩個月前又被雲南南傘地方政府『民兵』以『戰爭已經結束』爲由驅趕回去,但是,當全家人悄悄跑回家時卻發現房子已經被緬軍霸占,一位緬軍軍官遷來全家人住在她家,門口掛著洗灑的衣服,院子裡有小孩在打鬧,父親上前理論,被緬軍打死。於是,失去了父親的全家人又跑回中國,在邊境兩側約30米的地方各搭建了一個棚子,白天遇見中國巡邏兵,全家人就跑到緬方一側的棚子裡,夜晚又跑回中國一側的棚子裡,過起了『一家兩國』的生活。弟弟忍不住跑回去想爲父親收屍,去了一個月至今仍未回來,生死未卜。女孩最後哭著問我:『李作家,你說,我什麼時候才能找到我的爸爸和弟弟?我什麼時候才能有中國身份證?我女兒什麼時候才能上得了中國戶口?我們果敢什麼時候才能回歸中國?!』

這幾個問題我無法回答,放下電話,心裡只覺得有一種刀刺深深的痛。此後的幾天裡,女孩那充滿著期盼的問話不斷在我耳邊迴響,揮不去,抹不掉,不斷讓我淚涌而出,倍受一種傷痛的折磨。

果敢女孩及全家人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果敢命運的縮影,果敢,夾在中國與緬甸之間艱難地生存,永遠與壓迫、奴役、驅趕與苦難相聯。每每果敢硝煙燃起,主流華人社會大都持一種隔岸觀火的態度,出於『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因,對於果敢的傷與痛,華人社會都難以爲助。異族的欺壓與迫害,一切的強暴與屈辱,全部都由這個2700平方公里、20萬人口的弱小的華夏棄兒獨自承擔。

彭家聲家裡有一幅對聯:『蜀水家聲遠、雲嶺鄉情長;橫批:蜀雲爲家』。彭家聲最喜歡的歌是【我的中國心】和【走進新時代】,每逢在KTV娛樂必唱。2008年7月一天,彭家聲在一次會議上說:『如果老緬真要逼死我們,我們乾脆要求果敢重新回歸母國算俅(原話)!』此言觸動了緬甸當局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經,隨後給彭氏家族帶來了滅頂之災。

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外來徒遷民族都有保留自己文化的本能,要想滅絕自身文化融入另一民族則比登天還難,在一般果敢人的心靈深處,自己是中國人,不是緬甸人。置身果敢,中國人完全感覺不到這是在國外,就像是在雲南的一個邊陲小鎮。果敢頑固地保留著中國文化,拒絕融入緬甸社會,成了緬甸的『小中國』,這正是緬甸政府不能容忍、要消滅同盟軍、欲扳倒彭家聲的根本原因。

青春朝氣的果敢華人少女果敢民族娛樂活動打歌

青春朝氣的果敢華人少女     果敢民族娛樂活動打歌

2016年中秋節,筆者一大早翻開手機微信,第一個發『祝中秋快樂』微信的就是王姓果敢女孩,我回微信問她:『你怎麼會知道中秋節?』她回微信:『在果敢,中秋節、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都要過的,比中國還隆重,我們從小家裡就要過這些節,跟中囯完全一樣。』

果敢人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除夕被稱爲『大年三十』,這天,人們會將自家裡外打掃乾淨,所有髒衣服必須當天洗完,之後要洗澡,將一年中所有晦氣沖洗掉。下午每戶人家會殺一隻雞到廟裡供奉,之後一家人在一起吃年飯,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全家不許漏掉一個人,飯後一家人要圍坐在一起說話。『年三十』晚上人們多會熬夜,俗稱爲『熬壽歲』,據說,熬夜時間越長,人的壽命也就越長。同時,女主人要爲大年初一『吃素』做準備,年初一全天要吃素,須用青蒿將鍋碗瓢盆擦一遍,去掉油葷,據說這是明朝時代傳下的習俗,此俗在中國大陸及港台地區早己失傳。若有中國來的朋友在果敢人家過年,多不會遵守戒規,大年初一在主人家找點肉葷偷個嘴也是常事。

筆者曾在一位同盟軍領導家裡吃過幾次飯,我發現,他們的飲食文化不要說與雲南完全一樣,甚至與湖北、湖南也沒有多大區別〔辣椒少一點〕,所有的菜我小時候在湖北都吃過,麻婆豆腐做得比四川人還地道,菜上齊後,整個就是一桌『中華全席』。我在想,如果中國內地小伙子娶了果敢姑娘,完全不必擔心因飲食習慣差異而夫妻吵架。什麼叫同宗同族?這就是同宗同族。

果敢宛如緬北『小中國』:果敢一般餐廳和超市裡掛著毛澤東像、雷鋒像和習大大像;軍人們每天須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國內早已絕跡;公用電話亭上『國內直撥』指的是中國,電話是雲南區號,四處張貼的手機廣告都是『中國××公司』;中國內地公司開辦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果敢營業處;街上計程車都產自中國,貨車全部產於中國,小轎車數浙江的吉利和奇瑞牌最吃香;95%以上的人只會講中文,不懂緬文;學校只教漢語,使用中國教材,不教緬文;報紙電視均爲中文,政府行政公文均用中文;全境使用人民幣,商店和賭場均不收緬幣;郵政、金融、電力均來自中國;大街上到處是『沙縣小吃』和『重慶火鍋』;緬甸採用內比都時間,比北京時間晚一個小時,而果敢則採用北京時間,比內比都時間早一個小時;果敢書店出售的主要是中國版的中文書籍,其它文種的書籍卻很少見;果敢曾使用過南洋版和台灣版漢文教材,1989年後則使用中國大陸教材,教師95%以上是從中國招聘,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一般都直接將子女送到中國學校接受教育;走進任何一家果敢餐廳都能點到『農家小炒肉』和『麻婆豆腐』;商場超市裡擺的都是『康師付』泡麵和『紅雙喜』香菸;馬路邊上全部是簡體漢字的商店招牌,街頭吵架罵娘的全部是雲南方言;在果敢街頭看到的任何一個孩子,天真的表情笑容與昆明的孩子一模一樣;倘若幾位中國人與果敢人坐在一起吃飯,外人完全無法從外表和口音上分辯出誰是中國人誰是果敢人;果敢最具特色的民族娛樂活動是打歌,打歌是諸葛亮南征時發明,大家圍成一圈跳起舞步,隨著弦調擺幾圈,與相識的或不相識的人們集體搖擺。這就是說,如果有一天果敢要回歸中國,根本不需要文化上的『適應期』,一天之內就可以全盤『中國化』。

果敢老街俯瞰圖領到人民幣軍響的同盟軍士兵

果敢老街俯瞰圖        領到人民幣軍響的同盟軍士兵


果敢電視主要是中國電視台的節目,包括中國中央電視台、雲南衛視、香港衛視中文台、四川衛視、湖南衛視等。最能體現果敢人中國情結的時間是每年農曆大年三十晚八點鐘,這時,凡是有電視機的果敢家庭100%都在收看北京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全家人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傳統年夜飯。晚會結束後,什麼春晚歌曲在中國國內流行,在果敢也一夜之間流行起來;『小瀋陽』上春晚在中國火了,果敢也一夜之間冒出幾萬名『小瀋陽』粉絲。

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是果敢人對緬族人的稱呼——『老緬』,這令人不禁想起大陸人與台灣對美國人的共同稱呼——『老美』、北方中國人對廣東人的稱呼——『老廣』。筆者問過一個同盟軍朋友,『你們從什麼時們開始把緬族人叫老緬?』 答:『300年前。』

一位同盟軍排長對我說,『李作家,道理上我們是緬甸人,但是,只要看到緬甸國旗,我就有一種本能的厭惡,而只要在邊境口岸看到五星紅旗,我心中就會有幾秒種的感動,這種情感無法用道理講清楚。』筆者常出國商務活動,每次回國,走出機場看到五星紅旗時心中總會不由自主產生幾秒鐘的感動。萬未想到,一個果敢青年竟與我有著完全相同的感覺。

彭家聲出席儀式                 同盟軍建軍20周年彭家聲檢閱同盟軍部隊

彭家聲出席儀式               同盟軍建軍20周年彭家聲檢閱同盟軍部隊


由於350年的內陸封閉,與國內相比,果敢社會顯得頗爲落伍,比如,一般果敢人不明白什麼是『證券市場』、『WTO成員國』和『上海自貿區』,國內商人十分費勁地向他們說明白了,第二天又全部忘光光;果敢【義務兵役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16歲到24歲的公民有服兵役義務,兵役期爲五年,退役後名額由家裡的其它男丁來代替,保留『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傳統原則;果敢有一種不重視教育的鄉土文化,某個營建制的同盟軍部隊裡只有5名『高級知識分子』,而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標準就是小學畢業,如果能讀到小學三年級再綴學,就是個『中級知識分子』;果敢法律有期徒刑最高六年,超過就判死刑;果敢政府每年給學校的教育撥款僅5000元,一般果敢人都有一種『讀書無用』的思想,與『教育立國』的人類普世價值相距甚遠;果敢汽車不需要上牌照,司機也不需要駕照,會踩油門就行;果敢街上從來沒有交警,汽車一律靠右行駛,只要不撞車就行。

凡從中國來向果敢政府毛遂自薦的『高級人才』,從不需要提供什麼學歷證書及職稱證明書,也不需要中國內地的各種從業資格證,只要有一身肌肉,並說出自己會什麼,立馬就能成爲『工程師』、『設計師』 或『教授』。因此,在果敢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個昨天還在雲南某農村小作坊幹活的破鐵匠,今天搖身一變就成了工廠里眾人擁戴、頤指氣使的『高級工程師』。

比如,中國雲南某縣城影樓個體戶劉作彥,來果敢旅遊時巧遇彭家聲,彭家聲見他有照相機,便叫他爲自己拍一張照片,照片洗出後彭家聲一看拍得不錯,一句話,『留下吧』,劉作彥就在果敢政府當起了新聞局攝影師。不久,劉作彥回自己居住的雲南某縣找到縣委宣傳部,把中國辦報紙、辦電視台的那套做法搬到果敢,辦起果敢第一份報紙【果敢周報】和第一家電視台--『果敢電視台』,由於辦報、辦電視台成功,劉作彥當上了果敢『新聞局副局長』,這就是一個中國『個體戶』搖身一變當上果敢『新聞局副局長』的全部過程。

果敢街道果敢兒童果敢學校

果敢街道           果敢兒童       果敢學校

由於社會發展軌道的不同,果敢同胞在文化程度、經濟收入、價值觀念及行爲方式上與國內民眾有很大差距,單說教育一項,僅相當於中國1915年的狀態,相差100年;果敢人能小學畢業的人不足三分之一,很多農村孩子一天書也未讀過;全果敢只有3所初中,僅有極少數人讀得起;果敢只有一所高中學校,大學則是夢在天邊。因此,在面對北方來的同一個民族的博士碩士們時,果敢人頗有一種自卑感。

長期以來,大陸及港澳台華人對果敢一直有三個疑問:

1、他們究竟是不是我們中華民族同胞?

2、他們有沒有漢民族認同感和向心力?

3、他們歷史上做過對中國有利事情嗎?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

1、他們是我們血脈相承、同宗同源、同文化的中華同胞;

2、他們對中華民族、對祖國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3、歷史上只要祖國有難,他們都會全力相助,無怨無悔。

構成一個民族的基本要素是文化、血緣和歷史,而果敢人在文化、血緣和歷史三要素上與中國人完全一樣。正因爲這三個要素一樣,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果敢人就是中國人。

2016年1月,筆者到緬北同盟軍某連隊駐地採訪,一覺醒來,忽聽到窗來外傳來優美圓潤的女聲清唱【我愛你中國】,我循著聲音好奇地走上前去,看見一名挎槍站崗的女兵正在盡情高歌,『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我的母親,我的祖國……』

我問她,『你知道這首歌是中國哪一部電影的插曲嗎?』

面目清秀的女兵說,『不知道。』

我說,『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海外赤子】插曲,女主角陳沖從海口乘船去廣州投考藝術學院,在船頭上唱了這首歌。』

女兵說,『我們果敢人就是中國的海外赤子,李作家,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扛槍,我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全果敢中學唱歌比賽我是第一名,整個果敢沒有一個人歌唱能超過我,這是我從小的天賦,我心中的偶像只有兩個人:鄧麗君和彭麗嬡。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入讀中國的藝術學院聲樂系。你說,以後我也能去考廣州藝術學院嗎?』姑娘的眼裡充滿渴望。

我開玩笑大誇海口地說,『當然可以,等打敗老緬光復果敢,這事包在我身上,我在廣州藝術學院裡一大堆熟人朋友,包你進廣州藝術學院讀書。』

『噢!』姑娘尖叫一聲,眼晴一閉,激動的幾乎暈了過去。然而,我內心明白,殘酷的事實是,無論她唱【我愛你中國】多少遍,也無論我認識多少中國藝術學院的教授,她都永遠上不了中國任何一所藝術學院,就算真考上了,也決不會被錄取,因爲中國根本不承認她是『中國人』。

每一個果敢人從小到大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我是誰?』我是中國人嗎?如果是,爲什麼中國不要我?如果不是,爲什麼我又與邊境另一邊的中國人一模一樣?我是緬甸人嗎?如果是,爲什麼緬甸不要我?如果我不是緬甸人,那我是誰?從生到死,沒有一個果敢人弄清了這個問題。

2015年初,一位同盟軍軍官在戰火中寫了一篇文章【被弄丟了祖國的孤兒】(節選):

『爺爺告訴我,我們是中國人;中國大陸商人告訴我,你們不是中國人;台灣商人告訴我,你們是中國人,但中國是個比北朝鮮強不了多少的國家;緬甸政府認爲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政府則認爲我們是緬甸人;

『350年前,我們的祖先誓死效忠大明王朝,反對漢奸賣國,後因不能復國敗遷西南邊陲,與佤族、克欽族生活在這裡。後來,大清冊封楊家,我們變成鎮守邊關,終被中國政府承認;

『清朝末期英帝國殖民南亞,統一取名印度,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果敢成爲英屬印度土地。清朝冊封前我們認大明,1912年之前我們認大清,1971年之前我們認中華民國,1971年後我們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們站在邊境線上,看著這條人爲的界線,不知如何理解祖國媽媽,不知如何理解我是一個被拋棄的孩子……

『我們是光榮的大明後人,我們有著13億國人,還有那遙遠的長江、黃河、天安門、黃帝陵和紅太陽……。 終於有一天,彭主席戰敗了,我們把槍交給了我們的同胞,雖然中國遠離我們,但接受繳槍的中國士兵看著滿目瘡痍的我們,卻閃爍著同情的淚花;

『我是中國人嗎?我爲什麼不能在祖國土地上自由安家?同樣的祖先、同樣的文字、同樣的語言,是誰劃了分界線?是誰讓我們不能回邊境另一側的家?你可以這樣想,但邊境的另一側終究不是你的家,她是的你的祖國,卻不允許你認她爲母親;

『母親啊,我要回來!祖國啊,我一直在您的腳下,從未走遠!回歸中國是果敢人最大的願望,這裡有千年的歷史證據,也有違法的條約,有20萬被蹂躪的鐵血丹心,更有那身後13億中華兒女;

『果敢人永遠愛著祖國,永遠愛著中華!對祖國母親的感情至死不變!』

大明遺孤、獨不蓄辮、大漢文化、反清復明、身處異邦、不忘故土,三百年間以儒爲本,尊孔奉孟,至今歸屬未定,淚窺華夏,思歸祖國。台島有詩:『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果敢無詩,只有痴心不改的『我的中國心』,只有遺孤遊子流不完的悲傷淚水……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