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五金·銅

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發布:懋基

2017-12-23 09:06

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止有赤銅。以爐甘石或倭鉛摻和,轉色爲黃銅,以砒霜等藥制煉爲白銅;礬、硝等藥制煉爲青銅;廣錫摻和爲響銅;倭鉛和寫爲鑄銅。初質則一味紅銅而已。

譯文世間用的銅,開採後經過熔煉得來的只有紅銅一種。但是如果加入爐甘石或鋅共同熔煉,就會轉變成黃銅;如果加入砒霜等藥物,可以煉成白銅;加入明礬和硝石等藥物可煉成青銅;加入錫的得響銅;加入鋅的得鑄銅。然而最基本的質地不過是紅銅一種而已。

凡銅坑所在有之。【山海經】言,出銅之山四百三十七,或有所考據也。今中國供用者,西自四川、貴州爲最盛。東南間自海舶來舶來:用船運來,湖廣武昌、江西廣信皆饒銅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銅者,或入冶鑄混入,不堪升煉成堅質也。

譯文銅礦到處都有,【山海經】一書中提到全國產銅的地方共有四百三十七處,這或許是有根據的。今天中國供人使用的銅,要算西部的四川、貴州兩省出產爲最多,東南多是從國外由海上運來的,湖北省的武昌以及江西省的廣信,都有豐富銅礦。從湖南衡州、瑞州等地出產的蒙山銅,品質低劣,僅可以在鑄造時摻入,不能熔煉成堅實的銅塊。

凡出銅山夾土帶石,穴鑿數丈得之,仍有礦包其外,礦狀如礓石,而有銅星,亦名銅璞,煎煉仍有銅流出,不似銀礦之爲棄物。凡銅砂在礦內,形狀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鍮石tōu石:天然黃銅,或如礓鐵。淘洗去土滓,然後入爐煎煉,其熏蒸旁溢者,爲自然銅,亦曰石髓鉛。

譯文產銅的山總是夾土帶石的,要挖幾丈深才能得到,取得的礦石仍然有圍岩包在外層。圍岩的形狀好像礓石那樣,表面呈現一些銅的斑點,這又叫做銅璞。把它拿到爐里去冶煉,仍然會有一些銅流出來,不像銀礦石那樣完全是廢物。銅砂在礦里的形狀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光,有的暗,有的像黃銅礦石,有的則像礓鐵。把銅砂夾雜著的土滓洗去,然後入爐熔煉,經過熔化後從爐里流出來的,就是自然銅,也叫石髓鉛。

凡銅質有數種。有全體皆銅,不夾鉛、銀者,洪爐單煉而成。有與鉛同體者,其煎煉爐法,旁通高、低二孔,鉛質先化從上孔流出,銅質後化從下孔流出。東夷銅又有托體銀礦內者,入爐煎煉時,銀結於面,銅沉於下。商舶漂入中國,名曰日本銅,其形爲方長板條。漳郡人得之,有以爐再煉,取出零銀,然後瀉成薄餅,如川銅一樣貨賣者。

譯文銅礦石有幾個品種,其中有全部是銅而不夾雜鉛和銀的,只要入爐一煉就成。有的卻和鉛混雜在一起,這種銅礦的冶煉方法是:在爐旁留高低兩個孔,先熔化的鉛從上孔流出,後熔化的銅則從下孔流出。日本等處的銅礦,也有與銀礦在一塊的,當放進爐里去熔煉時,銀會浮在上層,而銅沉在下面。由商船運進中國的銅,叫做日本銅,它是鑄成長方形的板條狀的。福建漳州人得到後,有把這種銅入爐再煉,取出其中零星的銀,然後鑄成薄餅模樣,像四川的銅那樣出售。

凡紅銅升黃色爲錘鍛用者,用自風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餅,不用鼓風,通紅則自晝達夜。江西則產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於爐內,以泥瓦罐載銅十斤,繼入爐甘石六斤坐於爐內,自然熔化。後人因爐甘石煙洪飛損,改用倭鉛。每紅銅六斤,入倭鉛四斤,先後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黃銅,惟人打造。

譯文由紅銅煉成可以錘鍛的黃銅,要用一百斤自風煤這種煤細碎如粉,和泥做成來燒,不需要鼓風,從早到晚爐火通紅。產於江西省宜春、新余等縣放入爐里燒,在一個泥瓦罐里裝銅十斤、爐甘石六斤,放入爐內,讓它自然熔化。後來人們因爲爐甘石揮發得太厲害,損耗很大,就改用鋅。每次紅銅六斤,配鋅四斤,先後放入罐里熔化,冷卻後取出即是黃銅,供人們打造各種器物。

凡用銅造響器,用出山廣錫無鉛氣者入內。鉦今名鑼、鐲今名銅鼓之類,皆紅銅八斤,入廣錫二斤。鐃、鈸、銅與錫更加精煉。凡鑄器,低者紅銅、倭鉛均平分兩,甚至鉛六銅四。高者名三火黃銅、四火熟銅,則銅七而鉛三也。

譯文製造樂器用的響銅,要把不含鉛的兩廣產的錫放進罐里與銅同熔。製造鑼、鼓一類樂器,一般用紅銅八斤,摻入廣錫二斤;錘制鐃、鈸所用銅、錫還須進一步精煉。一般質量差的銅器,含紅銅和鋅各一半,甚至鋅占六成而銅占四成;好的銅器則要用經過三次或四次熔煉的所謂三火黃銅或四火熟銅來製成,其中含銅七成、鉛三成。

凡造低偽銀者,惟本色紅銅可入。一受倭鉛、砒、礬等氣,則永不和合。然銅入銀內,使白質頓成紅色,洪爐再鼓,則清濁浮沉立分,至於淨盡雲。

譯文那些製造假銀的,只有純銅可以混入。如果摻雜有鋅、砒、礬等物質,永遠都不能互相結合。然而銅混進銀里,使白色立刻變成紅色,再入爐鼓風熔煉,等它全部熔化後,此時哪個清、哪個濁、哪個浮、哪個沉,就能辨識得清清楚楚,銀和銅便分離得乾乾淨淨了。

附:倭鉛

凡倭鉛古書本無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質用爐甘石熬煉而成。繁產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爲次之。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封裹泥固以漸砑砑:碾壓干,勿使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鉛也。此物無銅收伏,入火即成煙飛去。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故名之曰倭:此言『倭鉛』之倭乃猛烈的意思,非日本之倭也雲。

譯文『倭鉛』在古書里本來沒有什麼記載,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這個名字。它是由爐甘石熬煉而成的,大量出產於山西省的太行山一帶,其次是湖北省荊州和湖南省衡州。熔煉的方法是:每次將十斤爐甘石裝進一個泥罐里,在泥罐外面塗上泥封固,再將表面碾光滑,讓它漸漸風乾。千萬不要用火烤,以防泥罐拆裂。然後用煤餅一層層地把裝爐甘石的罐墊起來,在下面鋪柴引火燒紅,最終泥罐里的爐甘石就能熔成一團了。等到泥罐冷卻以後,將罐子打爛後取出來的就是倭鉛,每十斤爐甘石會損耗兩斤。但是,這種倭鉛如果不和銅結合,一見火就會揮發成煙。由於它很像鉛而又比鉛的性質更猛烈,所以把它叫做『倭鉛』。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