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兄之所貴者,友也

朱子家訓作者:朱熹,朱用純發布:延章

2023-1-18 12:30

兄之所貴者,友也。

譯文
作為兄長,其尊貴就尊貴在,對兄弟姐妹有團結友愛的品行。

注釋
兄:【說文】長也。【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玉篇】昆也。【詩經·小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管子·心衛篇】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友:古文㕛,友字甲骨文.png,象兩手相握,『𠂇』『又』皆由『手』簡化而來。義為手牽手,心連心,毋欺凌詐奪。【說文】同志為友。【禮記·儒行】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𠀤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又善於兄弟為友。【尚書·君𨻰】惟孝友於兄弟。

解析
為何朱熹認為,兄對弟的態度是友愛,而不是像父對子那樣的嚴慈教導呢?其實這是【尚書】和孔子的共同觀點:

【論語】為政篇第廿二章: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而古今中外,很多人都認為,兄對弟要有『教誨』的態度:『兄,【通論】口兒為兄。兒者,人在下,以兄敎其下也。【精薀】從人從口,以弟未有知而誨之。【白虎通】兄,況也。兄況於父。今江南北猶呼兄為況。

其實這種觀點對於兄弟的友悌關係,是弊大於利的。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會有很大的差異,這與人的利益立場,視野角度,以及受到的教育水平、知識類型、知識深度緊密相關。另外,『【論語】陽貨篇第二章: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每個人的實踐都會很不同,即使『性相近』,他實踐下來得到的認知也大不同。這就導致兄弟之間的相互教誨,是不可行的。

即便是有過幾十年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實踐的父親,對孩子的教導,也未必得到認可,何況沒有任何認知優勢的兄長?而兄長對弟弟並沒有生養的恩情,弟弟是無法像子女對父母那樣孝順的,所以嚴正的教導,往往適得其反。況且,兄弟之間都存在利益爭奪的現象,一旦涉及自身利益,都是直接行動起來去爭奪,而涉及對方利益,卻往往停留在言辭說教之上,如此一來,兄長的教導,對於弟弟就是無效甚至反效的。卒之而言,兄長與弟弟之間,並不存在『父子之義』,所以不可能用『父子』關係相處。

總體來說,兄弟之間,並沒有先天的恩情,他們相對『朋友』『同事』也就多了一個共同的血緣關係(有共同的祖先),多了幾十年的共同生活,還多了一個祖產之爭,這是兄弟之義的所在。我們要實事求是地審視這個兄弟之義,要揚其良善者,蔽其惡劣者。

揚其良善者,就是要:一、鼓勵他們培養共同的目標【說文】同志為友,如光宗耀祖,如共興祖業;二、鼓勵他們藉助這十幾二十餘年的共同生活,培養團結友愛之情,養成相互幫助的友悌之情。蔽其惡劣者,就是屏蔽兄弟之間爭祖產的機會,方法很多:如父母生前確立分割方案;又如父母身後兄弟之間確立共同維護,成立基金的方案;還可以作為祖業,共同發展,兄弟共同分配祖業的股權。

而要做到這兩點,就必須由【爾雅·釋親】所謂『男子先生』的人,也就是兄長,牽頭引領眾弟兄。兄長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時刻能團結友愛眾弟兄,時刻為眾弟兄的利益着想,時刻幫扶處於下位的眾弟兄。否則,作為兄長的,在利益面前帶頭爭奪,對弟弟只會說教,這樣的兄弟關係,就必然煙消雲散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