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兄之所贵者,友也

朱子家训作者:朱熹,朱用纯发布:延章

2023-1-18 12:30

兄之所贵者,友也。

译文
作为兄长,其尊贵就尊贵在,对兄弟姐妹有团结友爱的品行。

注释
兄:《说文》长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玉篇》昆也。《诗经·小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管子·心卫篇》善气迎人,亲于弟兄。

友:古文㕛,友字甲骨文.png,象两手相握,“𠂇”“又”皆由“手”简化而来。义为手牵手,心连心,毋欺凌诈夺。《说文》同志为友。《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𠀤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又善于兄弟为友。《尚书·君𨻰》惟孝友于兄弟。

解析
为何朱熹认为,兄对弟的态度是友爱,而不是像父对子那样的严慈教导呢?其实这是《尚书》和孔子的共同观点:

《论语》为政篇第廿二章: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而古今中外,很多人都认为,兄对弟要有“教诲”的态度:“兄,《通论》口儿为兄。儿者,人在下,以兄敎其下也。《精蕰》从人从口,以弟未有知而诲之。《白虎通》兄,况也。兄况于父。今江南北犹呼兄为况。

其实这种观点对于兄弟的友悌关系,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与人的利益立场,视野角度,以及受到的教育水平、知识类型、知识深度紧密相关。另外,“《论语》阳货篇第二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每个人的实践都会很不同,即使“性相近”,他实践下来得到的认知也大不同。这就导致兄弟之间的相互教诲,是不可行的。

即便是有过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实践的父亲,对孩子的教导,也未必得到认可,何况没有任何认知优势的兄长?而兄长对弟弟并没有生养的恩情,弟弟是无法像子女对父母那样孝顺的,所以严正的教导,往往适得其反。况且,兄弟之间都存在利益争夺的现象,一旦涉及自身利益,都是直接行动起来去争夺,而涉及对方利益,却往往停留在言辞说教之上,如此一来,兄长的教导,对于弟弟就是无效甚至反效的。卒之而言,兄长与弟弟之间,并不存在“父子之义”,所以不可能用“父子”关系相处。

总体来说,兄弟之间,并没有先天的恩情,他们相对“朋友”“同事”也就多了一个共同的血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多了几十年的共同生活,还多了一个祖产之争,这是兄弟之义的所在。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审视这个兄弟之义,要扬其良善者,蔽其恶劣者。

扬其良善者,就是要:一、鼓励他们培养共同的目标《说文》同志为友,如光宗耀祖,如共兴祖业;二、鼓励他们借助这十几二十馀年的共同生活,培养团结友爱之情,养成相互帮助的友悌之情。蔽其恶劣者,就是屏蔽兄弟之间争祖产的机会,方法很多:如父母生前确立分割方案;又如父母身后兄弟之间确立共同维护,成立基金的方案;还可以作为祖业,共同发展,兄弟共同分配祖业的股权。

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由《尔雅·释亲》所谓“男子先生”的人,也就是兄长,牵头引领众弟兄。兄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时刻能团结友爱众弟兄,时刻为众弟兄的利益着想,时刻帮扶处于下位的众弟兄。否则,作为兄长的,在利益面前带头争夺,对弟弟只会说教,这样的兄弟关系,就必然烟消云散了。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