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音辞第十八·古今南北音韵殊别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发布:延章

2022-12-27 14:07

原文注释

音辞篇主要讲述了语言和音韵方面的有关内容。作者认识到各地方音、方言的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认为这种差异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指出南北方语言存在的差异。颜之推要求自己的子女不要受方言的影响,从小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避免出现错误。而且他告诫子女: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实事求是,没有考证的,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不要草率给出结论。

夫九州中国原分九州岛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有人在这里生活以来,固常然矣。

译文
天下不同地方的人,说话也就不同,这在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是这样了。

自《春秋》标齐言《春秋》以齐鲁书语所写之传,《离骚》目楚词《离骚》是楚人屈原所写之经,此盖其较明比较明了,指辨识一方语言之初初始也。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备全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译文
《春秋》标出齐地的方言,《离骚》则记载了楚人的方言,这些都是最早辨别方言的记载。后来,扬雄写了《方言》一书,它是专门记载各地方言较为完备的专著。但此书只是验证事物名称异同的。没有探讨读字发音的正误。

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即吕氏春秋,《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类比譬如假借以证音字以字注字音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译文
到郑玄注释《六经》,高诱注释《吕览》吕氏春秋《淮南子》,许慎写《说文解字》,刘嘉编著了《释名》时,才开始用另一个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古代的读音与今天是很大差别的,本字与注音字之间,其发音的轻重,清浊,还不知道,再加上音韵又有洪细平仄不同,这就使人对字的发音更难以明白。

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往人所无反语反切。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锐不可挡,各有土风乡土,当地,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引用而量较对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译文
孙叔言著《尔雅音义》。首先开始研究字音,这证明到汉末,人们已知道用反切来注音了。到了曹魏用反切注音就很普遍了,人们对高贵乡公不懂反切而感到很奇怪。从此以后,研究音韵的书很多,文人都以各人所在地的发音为准而讥笑别人的发音。彼此征引较辩,不知道哪一个是对的。以帝王所在之地的发音为标准,与其它各地方的发音互相对比,考察古今的变化,彼此折衷,只有金陵和洛阳两大发音区。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声音清脆而洪亮而切诣发音迅急,失在浮浅浅白,其辞多鄙俗鄙陋俗语。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声音低沉粗重而𨱂钝滞浊迟缓,得其质直言辞直朴,无多少话中话,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译文
南方水土柔和,这一地区的发声响亮,但其弊端是言辞太浅白,有很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俚俗之语,北方山高水深,它的发音低沉,浑浊,言辞质朴直达,有很多是古代的词语,但是有身份的人当中,南方的人发音较好,在一般百姓中则北方的百姓讲话较好,让有身份的人与一般百姓换穿衣服后再与他们交谈,只要谈几句话就可以将南方有身份的人与一般百姓区别开来,隔着墙而听北方有身份的人与一般百姓讲话,即使听上一天也难以区别。

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北方胡夷,指语言杂有胡夷的语言,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译文
但南方逐渐受到吴越方言的影响,北方也参杂了蛮夷语言的成分,它们都有弊端,是不能很具体深入地加以评论的。其中较为轻微的错误,比如南方人把“钱”读成“旌”,把“石”读成“射”,把“贱”读成“羡”,把“是”读成“舐”,北方把“庶”读成“戌”,把“如”读成“儒”,把“紫”读成“姊”,把“洽”读成“狎”,这种例子,南北方的错误都是很多的。

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粗疏野俗,不切正音。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谬音替代正音,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考究于书籍记载者,不敢辄名不敢随便给物品定名,汝曹你辈所知也。

译文
我到邺城之后,只知道崔子约,崔赠叔侄,李岳,蔚兄弟,还很注重读音,读得稍稍准确些,李季节所著的《音韵决疑》一书中,经常有错,阳休之编著的《切韵》,更是粗疏流于野俗。我们家的孩子,要从小时候就慢慢地教他们准确发音,如果他们有一句话发音不对,都视为是自己的罪过,凡对器物称呼时,如果从古书记载中考证不出其名词语音,就不敢随便称呼,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正体原文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𨱂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