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書證第十七·廣博群書可辨物名之二

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發布:延章

2022-12-27 12:13

【詩】云:『駧駧馬肥壯的樣子雄性生殖器馬。』江南書皆作牝雌性生殖器牡之牡,河北本悉爲放牧之牧。鄴下博士見難向我發出詰問云:『【駧頌】既美僖公牧於垌野之事,何限騲雌馬雄馬乎?』

譯文
【詩經】上有『肥壯的牡馬』。江南本寫作牝牡之牡。河北的本子都寫作放牧的牧,鄴下的經學博士向我問難說『【駧頌】既然是讚美僖公在垌野牧馬的事,爲什麼還區別雌雄呢?』

余答曰:『案【毛傳】云:「駧駧,良馬腹乾肥張也。」其下又云:「諸侯六閒馬廄四種:有良馬,戎馬,田馬,駑馬。」若作放牧之意,通於牝牡,則不容限在良馬獨得駧駧之稱。良馬,天子以駕玉輅古代帝王所乘之東,以玉爲飾,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無騲也。【周禮·圉人職】:「良馬,匹一人。駑馬,麗兩匹一人。」圉人所養,亦非騲也;頌人舉其強駿者言之,於義爲得也。【易】曰:「良馬逐逐。」【左傳】云:「以其良馬二。」亦精駿之稱,非通語也。今以【詩】傳【毛詩】爲【詩】之傳良馬,通於牧騲,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見劉芳義證乎?』

譯文
我回答說,『案:【毛傳】說,「駧駧,是指好馬肥水」,它的下面有「諸侯的馬廄中有種馬:良馬好馬,戎馬打仗馬,田馬種田,弩馬差馬」,如果作放牧來解釋,無所謂雌雄,但這不能說他所放牧的馬中僅僅是良馬才用「駧駧」來形容。良馬,天子用來駕駛玉車,諸侯用來外交和祭祀,這絕不會用雌馬,【周·圉人職】說:「良馬,一人餵養一匹。弩馬,一人餵養兩匹。」圉人所餵養的,也不是雌馬,歌頌馬的人所要頌揚的正是它們的強駿,這才與其本意相合。【易經】說,「兩匹良馬相追逐」,【左傳】記載「用兩匹良馬」,這都是指它強駿,並不是一般的泛泛稱揚。現在認爲【毛詩傳】上的良馬,就是放牧雌馬,它恐怕不是毛生的本意,況且難道沒有看到劉芳的【毛箋詩音義證】嗎?』

【月令】云:『荔挺出。』鄭玄注云:『荔挺,馬薤草本植物名也。』【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爲刷。』【廣雅】云:『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馬藺即馬薤。【易統通卦驗玄圖】云:『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蔡邕【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誘注【呂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則【月令】注荔挺爲草名,誤矣。

譯文
【月令】載,『荔挺出來了』。鄭玄注釋說『荔挺是馬薤』。【說文解字】講『荔,象蒲,但比蒲要小些,根可以製成刷子。』【廣雅】說,『馬薤就是荔』。【通俗文】也認爲是馬藺。【易統通卦驗玄圖】說,『荔挺不長岀來,則國家就會經常發生火災』,蔡邕【月令章句】說『荔似挺』,高誘注釋【呂氏春秋】認爲,『是荔力草長出來了』,然而【月令注】把荔挺當作草名是錯的。

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有此物,人或種於階庭,但呼爲『旱蒲馬薤俗名』,故不識馬薤。講【禮】者乃以爲馬莧;馬莧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馬齒。江陵嘗有一僧,面形上廣下狹;劉緩幼子民譽,年始數歲,俊晤善體物類比事物,見此僧云:『面似馬莧。』其伯父縚因呼爲荔挺法師。縚親講【禮】名儒,尚誤如此。

譯文
河北的淺水處大多生長有這種東西。江東也有,有的人把它種在院子裡,稱它『旱蒲』,所以不認識『馬薤』。講解【禮記】的人就以爲這是馬莧,馬莧是可以吃的,也叫豚耳,俗稱爲馬齒,江陵曾經有個僧人,臉形是上寬下窄,劉緩的小兒子民譽,年紀才有幾歲,很聰明,善於類比東西,看見這個和尚就說『臉就象馬覓』,他伯父劉縚因此就叫這個和尚爲『荔挺法師』,劉縚是講論【禮記】的名家,還犯了這樣的錯誤。

正體原文

詩云:『駉駉牡馬。』江南書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爲放牧之牧。鄴下博士見難云:『駉頌既美僖公牧於坰野之事,何限騲騭乎?』余答曰:『案:毛傳云:「駉駉,良馬腹乾肥張也。」其下又云:「諸侯六閒四種:有良馬,戎馬,田馬,駑馬。」若作放牧之意,通於牝牡,則不容限在良馬獨得駉駉之稱。良馬,天子以駕玉輅,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無騲也。周禮圉人職:「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圉人所養,亦非騲也;頌人舉其強駿者言之,於義爲得也。易曰:「良馬逐逐。」左傳云:「以其良馬二。」亦精駿之稱,非通語也。今以詩傳良馬,通於牧騲,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見劉芳義證乎?』

月令云:『荔挺出。』鄭玄注云:『荔挺,馬薤也。』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爲刷。』廣雅云:『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馬藺。易統通卦驗玄圖云:『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蔡邕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誘注呂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則月令注荔挺爲草名,誤矣。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有此物,人或種於階庭,但呼爲旱蒲,故不識馬薤。講禮者乃以爲馬莧;馬莧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馬齒。江陵嘗有一僧,面形上廣下狹;劉緩幼子民譽,年始數歲,俊晤善體物,見此僧云:『面似馬莧。』其伯父縚因呼爲荔挺法師。縚親講禮名儒,尚誤如此。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