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省事第十二·上書陳事多爲尸利

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發布:延章

2022-12-27 11:42

原文注釋

上書陳事向君主進呈奏摺陳述議事,起自戰國,逮於兩漢,風流風靡流行彌廣。原考原其體度事體制度: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訐攻訐,攻擊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陳列國家之利害,對策之伍也;帶私情之與奪,遊說之儔也。總此四塗用途,賈出賣誠以求位,鬻兜售言以干祿。

譯文
直接向君主陳述議事是從戰國開始的,到了西漢,就更加普遍,考原其總體制度,不外有四種,第一種是攻擊君主的短處,即敢於冒犯進諫君主的人;第二種是攻訐大臣的得失,即所謂互相告訟;第三種是陳述有關國家的利害事情,即所謂出謀劃策;第四種是從個人的感情出發以決定其對事情的態度,即所謂遊說之人。總括起來,這種途徑都不過是憑自己的忠誠或言辭來求取官位。

或無絲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君主不納其諫而咎之,幸而感悟人主,爲時所納,初獲不貲無價之賞,終陷不測之誅,則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之類甚眾。良史所書,蓋取其狂狷偏激偏狂一介耿介,論政得失耳,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爲也。今世所睹,懷瑾瑜美玉而握蘭桂蘭花桂樹,喻賢德之士者,悉恥爲之。

譯文
這樣做,有時什麼也得不到,相反其忠誠或言辭並不爲君主所賞識,而陷入反噬的困境;即使他們的意見能使君主覺悟,能爲當時人所接受,並且開始還能爲此而受到很高的賞賜,但最終一定無法避免爲誅殺的厄惡。這樣的人是很多的,象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父,主父偃等人都屬於這種情況。史書上之所以要記載他們的情況,大概是因爲作爲良史一定要記錄一些這樣的偏激,耿直之士吧。他們雖然能毫無避諱地指出當時政治的失誤,但這種方式卻不能爲士君子所效法,今天我們看到許多有才能和徳行高深的士君子,都鄙薄這種行爲。

守門詣闕,獻書言計,率多空薄,高自矜誇,無經略經營策略之大體,咸秕糠之微事,十條之中,一不足采,縱合時務,已漏先覺,非謂不知,但患知而不行耳。或被發奸私,面相酬證,事途回穴纖曲,變化無定之意,翻懼愆尤過失,錯誤;人主外護聲教,脫或許加含養,此乃僥倖之徒,不足與比肩同伍,同道也。

譯文
守候於國君出入的門戶,或趨赴朝廷的殿堂,向國君獻書言計,出謀劃策者,他們的意見大多都很空泛,且含自誇之意,這些意見沒有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而且都是些細碎小事,十條之中,可以採納的還不到一條。即使他們所言符合情況,也不能說明他們預知了事情的真相,因爲這些事情並非別人都不知道,只是因爲雖然知道而不能付諸實施,所以才緘口不言。有的上書人被人揭發其心懷奸詐,以至要與人當面對證,事情反而變得對自己非常不利,上書者反而要因此而時時擔心受怕了,在這種情況下,君主或許岀於維護朝廷及自己聲譽的考慮,會對上書者不加追究,但這已屬僥倖,士君子是恥於與他們爲伍的。

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可以進諫之職位,當盡匡贊之規,不容苟免偷安,垂頭塞耳;至於就養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干預不在其職責範圍的事,斯則罪人。故【表記】云:『事君,遠而諫,則諂也;近而不諫,則尸利屍,即身體,尸利即自利也。』【論語】曰:『未信確定,核實而諫,人以爲謗己也。』

譯文
向君主進呈諍諫,不外乎糾正其失誤而已,一定要在自己處於專門負責諫浄的位置上時才可這樣做,進諫應當盡到匡正過失,褒勉的責任,而不能知道君主失誤也不聞不問,如果這樣,那就是白白拿著國君的俸祿而不幹事。但每個官員都有自己所應當負責的事務,都有自己的本職,不能干涉其他人所負責的事務,否則他就是朝廷的罪人,所以【表記】說『事俸君主時,如果你職位低卑且與君主關係疏遠,在這種情況下你向君主提意見,那你是爲了獻媚,討好君主;相反,如果你職位重要,與君主關係也很親密,在這種情況下你仍不勸誡國君,那你就是占著位置,白吃飯而不管事的人。』【論語】也說:『沒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提意見,人們就會認爲你是在誹謗他們。』

正體原文

上書陳事,起自戰國,逮於兩漢,風流彌廣。原其體度: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國家之利害,對策之伍也;帶私情之與奪,遊說之儔也。總此四塗,賈誠以求位,鬻言以干祿。或無絲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幸而感悟人主,爲時所納,初獲不貲之賞,終陷不測之誅,則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之類甚眾。良史所書,蓋取其狂狷一介,論政得失耳,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爲也。今世所睹,懷瑾瑜而握蘭桂者,悉恥爲之。守門詣闕,獻書言計,率多空薄,高自矜誇,無經略之大體,咸秕糠之微事,十條之中,一不足采,縱合時務,已漏先覺,非謂不知,但患知而不行耳。或被發奸私,面相酬證,事途回穴,翻懼愆尤;人主外護聲教,脫加含養,此乃僥倖之徒,不足與比肩也。

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不容苟免偷安,垂頭塞耳;至於就養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則罪人。故表記云:『事君,遠而諫,則諂也;近而不諫,則尸利也。』論語曰:『未信而諫,人以爲謗己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