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過小孤山大孤山(陸游·宋代)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2-4 16:43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suì,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qiàn岩竇dòu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jiǒng異。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譯文
八月一日,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設置了很多報警的烽火台,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峯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後,走過山下,看到裂縫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像寶石鑲嵌的屏風。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裏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

注釋
烽火磯:設置烽火台的江邊小山。磯,水邊突出的岩石。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如有敵情,春秋時白天燃煙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時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拋江:拋錨停船於江中。嵌岩竇穴:裂縫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嵌,形容山石如張口的樣子。竇,孔,洞。傑然特起:高俊雄偉地拔地而起。傑然,形容高大的樣子。特起,拔地而起。寶裝屏風:寶石鑲嵌的屏風。潦縮:水位下降。潦,積水。杜老,指杜甫。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引自杜甫【次空靈岸】。意思是幸而船隻行駛緩慢,因此能盡情欣賞所經歷的一切美景。

過澎péng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裏外望之,碧峯巉chán然孤起,上干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裏。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tuán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栖甚多。

譯文
經過澎浪磯、小孤山,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於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從幾十裏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峯高高聳立着,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台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着『惠濟』二字,裏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着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傳說的人說小孤山的廟裏有彭郎像,澎浪磯廟裏有小姑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裏遠。天下着雨,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隱沒了蹤跡。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峯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着,就看到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着很多老鷹。

注釋
巉:險峻陡峭。信造化之尤物:誠然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造化,這裏指天地、自然界。尤物,特異之物,這裏指風景最美的地方。與江山相發揮:樓觀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昔人詩:指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引自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估客,販貨的行商。漫狂,縱情、放蕩。世俗將彭浪轉稱彭郎,將小孤轉稱轉稱小姑,並傳說彭郎小姑婿。徙倚:徘徊不忍去。摶:持,抓。這裏指俊鶻用利爪抓住水禽。廟祝:廟堂裏管香火的人。

二日早,行未二十裏,忽風雲騰湧,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jiā葦,大孤則四際渺miǎo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xún陽縣,柴桑、栗裏,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chēng』者也。泊pén,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裏雲。

譯文
第二天早晨,行不到二十裏,忽然風起雲湧,於是急忙系上纜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樣子像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像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裏,都屬於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岸上的土是紅色的,像牆一樣起直立着,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赬』,說的就是這個。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裏。

注釋
開帆入天鏡:引自李白【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意思是開船進入明亮如鏡、水天一色的鄱陽湖。沙洲葭葦:沙洲,江河邊上由泥沙淤積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葦,初生的蘆葦,這裏即指蘆葦。渺彌:形容水勢浩淼,廣闊無邊。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舊時稱地方政府所在地為『治』。奉化軍節度:奉化軍管轄。軍,南唐至宋朝時的區劃名稱。節度,這裏是管轄的意思。赬:紅色。



賞析
本文是遊記,寫山川景物形象,並在其中蘊含着豐富的情趣和韻味。作者船行於長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見所游,非止一處,為避免重複單調,需要用精彩的變化的筆墨,抓住各處景物特徵進行描繪。文中寫烽火磯『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寫峭石」「傑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寫小孤山『碧峯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寫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寫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幾筆就描繪出鮮明獨特的形象。

由於景點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徵,也可能會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繫。一是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二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繫。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至於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繫,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完整的長江山水圖。

在各景點中,以對小孤山的貓寫最為充分。作者用筆靈活多變,從各個角度寫這一江中絕景。既隨角度變化顯現作者是在江行中覽眺景物,又從多個角度充分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蹟過程中,隨時觸合抒情和議論,並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都信手拈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氣,文的推致,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澱,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作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與用詩歌寫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別的。文貼近山水的本來面貌,寫得具體,而詩則是寫意的,境象與情思都升華得更為高遠一些。在陸游之前,蘇軾有詠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題畫詩【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詩的最後兩句,為陸游文中所引,但詩中以浪漫之筆寫得煞有介事,而文中僅作為詩家浪漫想像的妙語,並對有關傳說予以考校。蘇、陸二家,一詩一文。蘇詩是凌空飄颺的,所展現的形象,真有『山蒼蒼,水茫茫』『沙平風軟望不到』的感覺,而陸文則是腳路實地,從多種側面,作了細緻真實的描寫。蘇詩能啟發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陸文則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對比之下,可以顯見其差異。但這種差異,是體現着文學藝術手段的豐富多樣,並無高下優劣之分。


參考資料

1、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編.歷代遊記賞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97
2、付艾琳編.物華風情:遠方出版社,2008.02:165-175
3、紀作亮着.唐宋文鑑賞集:黃山書社,1989年11月:409-416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