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燭之武退秦師(左丘明·先秦)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2-1 00:35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èr於楚也。晉軍函hán陵,秦軍氾fán南。

譯文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注釋
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以其無禮於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於晉無禮。以,因為,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於,對於。且貳於楚: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且,並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於,對,介詞。晉軍函陵:晉軍駐紮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古漢語字典注,氾作水名是念作第二聲。

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譯文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注釋
佚之狐:鄭國大夫。若:假如。使:派。見:拜見進見。從:聽從。辭:推辭。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猶:尚且。無能為也已:不能幹什麼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用:任用。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然:然而。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夜縋zhuì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gōng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xiá,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quē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yuè,與鄭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之,乃還。

譯文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裏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裏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注釋
縋:用繩子拴着人或物從上往下運。既:已經。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表謙敬的副詞。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執事,執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越:越過。鄙:邊邑。焉:何。用:介詞,表原因。陪:增加。鄰:鄰國,指晉國。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厚,雄厚。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舍:放棄圍鄭。行李:古今異義,出使的人。共其乏困: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共,通『供』,供給。其:代指使者。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濟:渡河。設版:修築防禦工事。版:築土牆用的夾板。朝:在早晨。厭:通『饜』,滿足。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裏作用動詞。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後,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闕:侵損,削減。盟:結盟。戍:守衛。還:撤軍回國。[註:在古漢語詞典中明確標註為『缺』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說』同『悅』,喜歡,高興。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zhì;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注釋
微:沒有。夫人:遠指代詞,那人,指秦穆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損害。與,結交,親附。知:通『智』。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調。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賞析

概述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全書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左傳】長於敘事,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事情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前此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於晉,這就是晉秦聯合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這次戰爭,也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餘波。

秦、晉圍鄭,形勢緊迫,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鄭臣燭之武僅憑口舌說服秦伯,使秦轉變對鄭的態度,化敵為友,對晉以友為敵,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突變呢?關鍵在於燭之武所說的兩點針對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滅鄭於秦有害無益。秦對鄭鞭長莫及,若以鄭為東道主,就為秦稱霸提供了住、食等種種方便,更何況『亡鄭以陪鄰』,這對秦有什麼好處呢?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晉有野心對此秦本有戒心,燭之武列舉了秦伯曾親身領略過的事實,再進行科學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晉是大敵。燭之武用語不多,對秦穆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這是一篇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段解
文章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

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係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

本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於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本段記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

文章特點

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嚴密,前後照應。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為了擴大自己霸主的威勢,征服異己,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秦毫無關係。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這就為全文的發展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他們之間並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說服秦君並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後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圓滿。

二、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燭之武退秦師】雖然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但它寫得波瀾起伏,毫不呆板。當鄭國處於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秦君,沒想到引起了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了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說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於秦無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衝;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後,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係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後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於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緊扣讀者的心弦,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三、說理透闢,善於辭令。這篇文章,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這個主題本身,決定了它必須着意描繪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從這點來說,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係,二是秦穆公想藉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說辭。燭之武鬥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在,他奉命去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裏表現的是處處為秦國着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於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於秦無益,說到秦、晉歷史關係,說到晉國滅鄭之後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優秀散文作品

⒈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展有何關係?

文章的第一段用『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又用『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說明攻方的態勢,暗示鄭國已經危在旦夕。這就點明了燭之武遊說秦伯的背景,為下文的故事發展作了鋪墊。

⑴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無禮於晉』及『貳於楚』都直接關係到晉國,而與秦國無關,這就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⑵秦、晉兩軍,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鄭北,一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南,兩軍分駐南北兩邊,互不接觸。這為燭之武說服秦伯的秘密活動增加了有利條件。

⒉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上有何特點?

⑴文章篇幅雖然短小,故事情節卻有頭有尾,層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薦,引出燭之武,這是故事的開端;鄭伯於危急中請燭之武前往秦營,燭之武不念個人私怨,慨然應允,這是故事的發展;燭之武在夜間『縋而出』,秘密私訪秦伯,並用一番動人的言辭說服了秦伯,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並派人戍守鄭國,最後晉也被迫退兵,鄭國轉危為安,這是故事的結局。整篇故事結構是完整而嚴謹的。

⑵波瀾迭起,曲折有致。秦晉兩軍夾擊鄭國,形勢十分危急,在這關鍵時刻,佚之狐力薦善於辭令的燭之武,並斷言:『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此為一波。但當鄭伯去請燭之武時,卻遭到了燭之武的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顯然,燭之武對鄭伯過去的用人方針有看法,對自己過去所受到的排擠也是憤懣不平的。此時,鄭伯趕緊認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並指出:『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深明大義,在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不計私怨,捐棄前嫌,毅然應命。這寥寥幾筆,給行文平添了一層波瀾。燭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會見秦伯,並說服了秦伯,秦伯答應退兵。晉大夫子犯主張襲擊秦軍,形勢又緊張起來了,故事出現了第三折。最後,晉文公分析了形勢,認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鄭終於轉危為安。

⒊燭之武為什麼能說服秦伯?

這篇文章對燭之武的善於辭令,寫得極為出色。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裏處處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助鄭防晉。

⑴處處為秦着想。

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於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來表明為秦着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着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着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動心。

⑵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

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係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來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後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於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於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

寫作特點

⑴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秦、鄭並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⑵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例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後,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係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⑶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參考資料

1、盧銀中主編.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必修1-5).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年10月:4-8
2、說詞解字辭書研究中心編著,高中文言文全解詞典,華語教學出版社,2015.03,第65-66頁
3、盧銀中主編.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必修1-5).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4-8頁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