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醉翁亭記(歐陽修·宋代)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布:延章

2022-11-25 15:26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環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shēn秀者,琅láng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chán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之僧曰智仙也一作:山之僧智仙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托在酒上。

注釋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環:環繞。
皆:副詞,都。
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別。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而:表並列。
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潺潺:流水聲。
而:表承接。
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峰迴路轉:山勢迴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後,出現新的轉機。回:迴環,曲折環繞。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然:的樣子。
臨:居高面下,從高處往低處看。
於:在。
作:建造。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輒:就。
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曰:叫做。
意:這裡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後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當於『於』。
得:領會。
寓:寄託。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岩穴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譯文
至於太陽升起,樹林裡的霧氣散開,雲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注釋
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開:消散,散開。
歸:聚攏。
暝:昏暗。
晦明:指天氣陰晴明暗。晦:陰暗。
芳:香花。
發:開放。
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秀:茂盛,繁茂。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這裡名詞作動詞,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
風霜高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gōngchóu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tuí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文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後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遊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並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釀造酒,泉水香並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位容顏蒼老,頭髮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喝醉了的太守。

注釋
至於:連詞,於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休於樹:在樹下休息。
傴僂:腰彎背曲的樣子,這裡指老年人。
提攜: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
臨:靠近,這裡是『……旁』的意思。
漁:捕魚。
釀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洌:水清。
山肴:野味。
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陳:擺放,擺設。
酣:盡情地喝酒。
非絲非竹:不在於音樂。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
射:這裡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把箭向壺裡投,投中多的爲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弈:下棋。這裡用做動詞,下圍棋。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觥: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的籌碼。
蒼顏:蒼老的容顏。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裡形容醉態,倒下的樣子。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qín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裡的枝葉茂密成蔭,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爲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

注釋
已而:不久。
歸:回家。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蔽。
鳴聲上下:意思是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樂:①其樂②:以遊人的快樂爲快樂樂①:意動用法,以…爲樂。樂②:快樂。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謂:爲,是。
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爲廬陵大族。



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爲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係,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後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迴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爲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繫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裡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遊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裡,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賓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賓起坐喧譁,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爲山水之樂而醉,更爲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係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並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後呼應,並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

在藝術手法上,這篇文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意境優美

好的散文應爲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秀麗,迤儷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爲背景,一圈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構成詩一般的優美意境。

朝暮變化之美。『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陰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以不同的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

四季變幻之美。『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只四時也』,描寫了四季景物的變化。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四幅畫面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洌。

動靜對比之美。文中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木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境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景物與人物間的動靜對比。『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譁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

結構精巧

金線串珠。【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爲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爲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盪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爲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爲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迴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爲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琅』,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迴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峰』。再著一『望』字,視線集中琅。用畢視覺,跟後就用聽覺,『水聲潺潺』,於是釀泉入畫。爾後,用一『回』字,著一『轉』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尾處,作者爲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有方。前有伏筆,後必照應;藏墨於首,顯豁於尾,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爲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

語言出色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範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闢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只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林、岩、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屬,『開』是『出』的後果。『歸』『暝』聯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爲因果,使變化著的山景逼真欲現,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後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隻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


參考資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九年義務教育標準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
2、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語文.九年級.上:199-200
3、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著.歐陽修詩文鑑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4、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40-48
5、南進軍.【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J]:文學教育(上),2012-04-05
6、李順剛.【醉翁亭記】教學案例及其反思[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06-15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