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野望(王績·唐代)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布:延章

2022-11-24 18:57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爲先聲。

東皋gāo薄暮望,徙欲何依。

譯文
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房舍東邊的高地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注釋
東皋:詩人房舍東邊的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來回地走。
依:歸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譯文
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注釋
秋色:一作『春色』。
落暉:落日。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譯文
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遂願而歸。

注釋
犢:小牛,這裡指牛群。
禽:鳥獸,這裡指獵物。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只能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採薇而食的隱士。

注釋
採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採薇』代指隱居生活。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首聯,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幅圖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一人登上東皋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心裡默默念著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皋』點明地點,『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態,複雜抑鬱。這兩句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卻把作者的心緒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頷聯,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頸聯,寫傍晚時分人的活動,從反面襯托詩人的鬱悶孤單的心境。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鄉野之人放牧歸來的動態場景。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歡快的趕著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多麼安逸的場景,多麼令人陶醉的畫面啊。但是這些熱鬧是他們的,詩人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

尾聯,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詩人從美好而熱鬧的場景中回過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心緒。詩人身邊沒有一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沒有人能夠分擔這份寂寥,只好拉來已經遠去的伯夷、叔齊了。詩人唱著【採薇】之歌,抒發自己隱逸山林之志。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爲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爲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參考資料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6
2、於海娣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5
3、袁行霈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3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