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1-23 19:1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cháng

譯文
劍外忽然傳來收薊北的消息,剛剛聽到時涕淚滿衣裳。

注釋
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裏指四川。
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涕:眼淚。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juǎn詩書喜欲狂。

譯文
回頭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點的憂傷,胡亂地捲起詩書欣喜若狂。

注釋
卻看:回頭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漫捲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譯文
日光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着明媚春光與妻兒一同返回家鄉。

注釋
放歌:放聲高歌。
須:應當。
縱酒:開懷痛飲。
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與妻兒一同。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xiāng陽向洛陽。

譯文
心想着就從巴峽穿過巫峽,經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注釋
即:就。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陽:今屬湖北。
洛陽:今屬河南,古代城池。



賞析
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峯。『卻看妻子』、『漫捲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這一句是用妻兒的歡欣來襯托詩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緊承上聯從生活細節上細緻的刻畫了詩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裏,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是詩人的聯想,身在梓州,頃刻間就已回到家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像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本詩主要敘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後,十分的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的事。抒發詩人無法抑制的勝利喜悅與還鄉快意,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了詩人博大的愛國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參考資料

1、海兵.杜甫全集詩詳註.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於海娣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82
3、程千帆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42-544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