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蟬(虞世南·唐代)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1-23 19:05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谿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秘監集】四卷。

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的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注釋
垂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鬚,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清露:純淨的露水。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響:指連續不斷的蟬鳴聲。
疏:開闊、稀疏。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jiè秋風。

譯文
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注釋
藉:憑藉。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着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着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本詩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實際上,詠蟬這首詩包含着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參考資料

1、宋]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2003年7月
2、王兆鵬,郭紅欣主編,唐宋詩詞教程,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0,第4頁
3、【新語文學習.初中】2012年第6期.劉學鍇
4、傅德岷.品唐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2
5、莉.青少年必讀的古詩詞.武漢:崇文書局,2011:19-20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