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唐代)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布:延章

2022-11-23 18:09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注釋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zhū少一人。

譯文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是指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近成熟果實。【本草綱目】吳茱萸【集解】蘇頌引周處【風土記】云:『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御冬。』又【續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爾。』由此可見,王維詩中的茱萸,當是指吳茱萸。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裡,交通閉塞,人們都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着詩人質樸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裡思鄉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麼強烈,那麼,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在呢,詩人隻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日裡不禁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並且越想越思念,以致於一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樸,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着『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該是多麼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後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着力。


參考資料

1、鄧安生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221-222
2、於海娣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81-82
3、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72-73
4、劉學鍇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92-194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