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塞下曲(王昌齡)

唐詩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孫洙發布:休竹客

2022-10-29 13:12

yìn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譯文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注釋
飲馬:給馬喝水。

平沙日未沒,黯àn黯見臨洮táo

譯文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注釋
平沙:廣漠的沙原。
黯黯:昏暗模糊的樣子。
臨洮: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肅岷縣,以臨近洮水得名。秦築長城,西起於此,故有『昔日長城戰』之語。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譯文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注釋
昔:一作『當』。
長:一作『龍』。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hāo

譯文
自古以來這裡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注釋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類雜草。



賞析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詩中並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蹟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爭的看法。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於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徵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於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平沙』謂沙漠之地。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爲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裡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著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的戰場。據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公元714年開元二年舊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後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後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爲之不流。詩中所說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這是眾人的說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裡的景物和戰爭遺蹟來作回答:『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足』是充滿的意思。『白骨』是戰死者的屍骨。『今古』貫通兩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內;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說,臨洮這一帶,一年四季,黃塵瀰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裡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戰死的戰士,及這以前戰死的戰士。這裡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裡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95-202
2、周嘯天.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95-97
3、張國偉韓成武.唐詩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