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涼州詞二首·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

唐詩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孫洙發布:休竹客

2022-10-29 13:10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rèn山。

譯文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注釋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qiāng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注釋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一種樂器。
何須怨:何必埋怨。
何須:何必。
楊柳:指的是【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
不度:吹不到。
度:吹到過。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賞析詩人初到涼州,面對黃河、邊城的遼闊景象,又耳聽著【折楊柳】曲,有感而發,寫成了這首表現戍守邊疆的士兵思念家鄉情懷的詩作。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爲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裡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孤城』作爲古典詩歌語彙,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爲下兩句進一步刻畫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樣蒼涼的環境背景下,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又是【折楊柳】,這不禁勾起戍邊士兵們的思鄉之愁。因爲『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別離的時候折柳相贈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就提到了行人臨別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們聽著哀怨的曲子,內心非常惆悵,詩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戍邊的士兵,只能說,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里的。既然沒有春風又哪裡有楊柳來折呢?這句話含有一股怨氣,但是又含無可奈何語氣,雖然鄉愁難耐,但是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爲重大啊。一個『何須怨』看似寬慰,但是,也曲折表達了那種抱怨,使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爲深遠。這裡的春風也暗指皇帝,因爲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裡,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詩調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並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詩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意的表現更有張力。用語委婉精確,表達思想感情恰到好處。


參考資料
1、於海娣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52-53頁.
2、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96頁.
3、於海娣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52-53
4、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96
5、蕭滌非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4-75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