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齊國滅亡,秦統一六國│198

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佈:青禾田講古

2022-10-27 15:23

說起來,這個齊國也很有意思。

當年燕昭王修建黃金台,招攬天下賓客,使燕國迅速強大起來。然後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打得齊國幾乎滅國,連當時齊國的國君齊湣王都慘死於楚國將領淖齒nào chǐ之手。

好在接下來齊國的田單崛起,打敗了燕國軍隊。齊國復國,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即位做了齊國國君,這就是齊襄王。

齊襄王將自己逃難時,幫助過自己的太史敫的女兒立為王后,這就是君王后。公元前280年,君王后給齊襄王生下兒子田建,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265年,齊襄王死後,太子建即位,史稱齊王建。

齊王建即位時,還只有15歲,所以由母親君王后輔政。

別看君王后只是個女子,倒也有些見識。所以這個時期,齊國的政治、經濟的發展,還算說的過去,和其他諸侯國的關係,也算是融洽。

最為關鍵的,齊國地處東部海邊,遠離秦國。而這個時間段,正是秦國四處擴張,不停的和韓、趙、魏、楚、燕等幾個國家發生戰爭的時候。而這些國家也是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秦國身上,所以,在其他國家戰火紛飛的時候,齊國竟然難得的過了幾十年的太平日子。

不得不感慨齊國的運氣真不錯。

齊國的和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國奉行的『遠交近攻』的政治策略。齊國是這個策略的最大受惠國。當然,從長遠來看,這段時間的和平,不過是釣魚的魚餌,滅國前的狂歡而已。

按照歷史資料分析,這位齊王建雖然做了44年的國君,但是可以說是毫無作為,典型的無能之主。君王后也沒有那麼遠的政治眼光。所以在秦國的刻意討好面前,齊國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接下來,在秦國入侵其他國家,那些國家派來使者請求救兵時,齊國基本上不予出兵救助。

公元前249年,君王后去世,齊王建又讓君王后的族弟,也就是自己的舅舅後勝,擔任齊國相國,執掌朝政。

這個後勝,為人極其貪婪。後勝做國相後,不想着強大國家,只是一面哄着自己這個外甥國君追歡取樂,一面大肆索賄受賄。

秦國得知這個消息後,當然是非常高興。為了穩住齊國,秦國不斷的派人賄賂後勝,連後勝手下的門客都收到大量錢財。後勝就不斷的在齊王建面前說秦國的好話。於是在齊王建心中,秦國和齊國,簡直就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友好聯盟了。

此後,對於其他諸侯國的求援,齊國更是袖手旁觀。而且齊國自身的軍備,也越來越鬆弛。反正沒有戰爭,花那麼多錢整軍備戰幹嗎啊?花在吃喝玩樂上面多舒服啊!

為了表示親近,每次秦國對其他國家的征戰取得勝利後,齊國還會派出使者,前去祝賀。而且後勝還不時的派出很多賓客去秦國,做友好訪問。

秦國呢?每次對待齊國來客都是熱情接待,並饋贈大量金銀珠寶。而這些收受了足夠好處的使者,回到齊國後,就更加替秦國說好話。有些人甚至被收買做了間諜。

公元前237年,齊王建親自去秦國訪問,拜見秦王嬴政。秦王呢,在秦國都城咸陽,熱情的接待了齊王建。雙方互致友好慰問,共同祝願,雙方友誼,萬古長青。

接下來,秦國滅韓、魏、楚、燕、趙。

這些國家也曾經無數次派使者,向齊國求救,並陳明唇亡齒寒的道理,奈何堅守與秦國友誼的齊王建根本不聽。齊國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派使者向秦國道賀。秦國當然是曲意逢迎,不斷重申齊、秦兩國的友誼,比天高,比海深。

當五國被滅,齊王建放眼四望,除了秦國,只剩下齊國,而且秦國的大軍,已經隱隱從四面八方包圍了齊國的時候,終於發現,大事不好,齊國危矣。

終於猛醒過來的齊王建開始整軍備戰,並斷絕了與秦國的通使往來。

接下來,齊王建想起來,不能光自己一個國家打啊,打不過啊,需要盟友啊,需要聯合別的國家共同應對秦國的進攻啊。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沒有別的國家存在了,已經不可能有盟友來共同抵禦秦國了。

對於最後的齊國,秦王嬴政當然不會心慈手軟。不過由於雙方是盟友關係,驀然攻打,於理不合,至少得找個理由,哪怕是說國君家養的小狗跑到齊國去了,需要派百萬大軍找回來,也算是個說法不是?不過因為現在齊國斷絕通使往來,這下可好,這理由被主動送上門來了。於是秦王嬴政順理成章的派出大軍,攻打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還是派王賁為主將,李信為副將,率領大軍,攻打齊國。

齊王建也派出大軍,駐守到和秦國接壤的西部地界,準備抵禦秦國的入侵。

然而偌大的邊境線,怎麼可能防得住?秦國大軍根本沒打算和齊國軍隊硬碰硬,而是避開了齊軍在西部的主力部隊,從原來燕國的南部地區,突入齊國,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齊國都城臨淄而去。

齊國君臣措手不及,狼狽不堪,全國上下,亂作一團。

在後勝的建議下,貪生怕死的齊王建,痛快的率領全部齊國兵馬,出城投降。

至此,齊國滅亡。

秦統一六國。

後來,秦王嬴政將齊王建流放到共地,並且不給他食物,齊王建最後被活活餓死。

六國就這樣一一滅亡了。那麼,六國到底為什麼會滅亡呢?只是因為秦國的強大?自身原因呢?是昏君?是佞臣?是貪婪?是殘暴?是自私?是無知?……

就如唐代大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讀史以為鑑。

希望我們的後人,讀到我們現在歷史的時候,不會只是哀之。

以明代詩人楊慎的臨江仙作為結尾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笑乎?悲乎?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