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珠玉·玉

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發佈:懋基

2022-10-16 23:30

凡玉入中國,貴重用者盡出于闐于闐:今新疆西南部的和田,漢、唐至宋、明稱于闐,元代稱斡端Khotan,自古產玉漢時西國名,後代或名別失八裏別失八裏:今新疆東北部烏魯木齊市附近,元代於此地置宣慰司、都元帥府。按別失besh為『五』,八裏balik為『城』,故別失八裏意為『五城』,這裏並非于闐。確切地說,于闐所在的新疆,明代稱亦力把裏,或統服赤斤蒙古赤斤蒙古:明代於今甘肅玉門一帶設赤斤蒙古衛,亦非于闐所屬。確如作者所自稱,他沒有弄清地名及地點,定名未詳蔥嶺蔥嶺:今新疆崑崙山東部產玉地區,于闐便在這一地區。所謂藍田,即蔥嶺出玉別地名,而後世誤以為西安之藍田藍田:西安附近的藍田一帶古曾產玉,新疆境內並無藍田之地名也。其嶺水發源名阿耨山,至蔥嶺分界兩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綠玉河。後晉人高居誨作【于闐行程記】原文為『晉人張匡鄴作【西域行程記】』,誤。查【新五代史·于闐傳】,載五代時後晉供奉官張匡鄴、判官高居誨於天福三年938使于闐。高居誨作【于闐國行程記】言三河產玉事。此書非張匡鄴作,且作者亦非晉人。【本草綱目】卷八【玉】條誤為『晉鴻臚卿張匡鄴使于闐,作【行程記】』。【天工開物】引【綱目】,亦誤信,為免再以訛傳訛,此處作了校改,載有烏玉河烏玉河:十世紀時在新疆旅行的高居誨,在【于闐行程記】中載產玉之河有白玉河今玉龍喀什河、烏玉河今喀拉喀什河及綠玉河,屬正確記載。這些河均為塔裏木河支流,發源於崑崙山。【明史】卷三三二稱于闐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再西有烏玉河,均產玉,此節則妄也。

譯文販運到中原內地的玉,貴重的都出在于闐漢代時西域的一個地名,後代叫別失八裏,或屬於赤斤蒙古,具體名稱未詳的蔥嶺。所謂藍田,是出玉的蔥嶺的另一地名,而後世誤以為是西安附近的藍田。蔥嶺的河水發源於阿耨山,流到蔥嶺後分為兩條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綠玉河。後晉人高居誨作【于闐行程記】載有烏玉河,這段記載是錯誤的。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於所生處,以急湍無着手。俟其夏月水漲,璞隨湍流徙,或百裏,或二三百裏,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於秋間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積處,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隨水流,仍錯雜亂石淺流之中,提出辨認而後知也。

譯文含玉的石不藏於深土,而是在靠近山間河源處的急流河水中激映而生。但采玉的人並不去原產地采,因為河水流急而無從下手。待夏天漲水時,含玉之石隨湍流沖至一百裏或二三百裏處,再在河中采玉。玉是感受月之精光而生,所以當地人沿河取石多是在秋天明月之夜,守在河處觀察。含玉之石堆聚的地方,就顯得那裏的月光倍加明亮。含玉的璞石隨河水而流,免不了要夾雜些淺灘上的亂石,只有采出來經過辨認而後才知何者為玉、何者為石。

白玉河流向東南,綠玉河流向西北實際上烏玉河流向東北,白玉河流向西北,過于闐後向北匯合于于闐河,再流入塔裏木河。亦力把裏原文作『亦力把力』,今改為『亦力把裏』。亦力把裏:【元史】作亦刺八裏Ⅱibalik,【明史】作亦力把裏,包括今新疆大部分地區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沒水而取者,雲陰氣相召,則玉留不逝,易於撈取。此或夷人之愚也這些說法得自錯誤傳聞,不足信,夷中不貴此物,更流數百裏,途遠莫貨,則棄而不用。

譯文白玉河流向東南,綠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裏地區有個地方叫望野,附近河水多聚玉。當地的風俗是由婦女赤身下水取玉,據說是由於受婦女的陰氣相召,玉就會停而不流,易於撈取。這或可說明當地人不明事理,當地並不貴重此物,如果沿河再過數百裏,路途遠,賣不出去,便棄而不用。

凡玉唯白與綠兩色。綠者中國名菜玉,其赤玉、黃玉之說,皆奇石、琅玕之類。價即不下於玉,然非玉也所謂玉,指濕潤而有光澤的美石,雖然多呈白、綠二色,但也不能否定其餘呈紅、黃、黑、紫等色的美石為玉。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時,璞中玉軟如綿絮天然產的玉有硬玉Jadeite、軟玉Nephrite之分,所謂軟玉硬度也在5.0以上,沒有軟如絮者,推出位時則已硬,入塵見風則愈硬。謂世間琢磨有軟玉,則又非也。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為硯托之類,其價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余無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公元前三世紀趙國趙惠王得一塊寶玉叫和氏璧,秦昭王聞之,願以十五座城換取此璧,故稱連城之璧,後用價值連城形容貴重物品。璧:古代玉器,扁平、圓形,中間有孔,亦不易得。其縱橫五、六寸無瑕者,治以為杯斝,此已當時重寶也。

譯文玉只有白、綠兩種顏色,綠玉在中原地區叫菜玉。所謂赤玉、黃玉之說,都指奇石、琅玕似玉的美石之類,雖然價錢不下於玉,但終究不是玉。含玉之石產於山石流水之中,未剖出時璞中之玉軟如綿絮,剖露出來後就已變硬,遇到風塵則變得更硬。世間有所謂琢磨軟玉的,這又錯了。玉藏於璞中,其外層叫玉皮,取來作硯和托座,值不了多少錢。璞中之玉有縱橫一尺多而無瑕疵的,古時帝王用以作印璽。所謂價值連城之璧,亦不易得。縱橫五六寸而無瑕的玉,用來加工成酒器,這在當時已經是重寶了。

此外,唯西洋瑣裏西洋瑣裏:【明史·外國傳】有西洋瑣裏Sola之名,在今印度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海沿岸有異玉,平時白色,晴日下看映出紅色,陰雨時又為青色,此可謂之玉妖玉妖:一種異玉,可能指金剛石Diamond,成分為碳C,等軸晶系,呈八面體晶形,純者無色透明、折光率強,能呈現不同色澤,尚方有之。朝鮮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羊脂玉:新疆產上等白玉,半透明,色如羊脂,與蔥嶺美者元殊異。其他雖有載志,聞見則未經也。凡玉由彼地纏頭回其俗,人首一歲裹布一層,老則臃腫之甚,故名纏頭回子。其國王亦謹不見發。問其故,則雲見發則歲凶荒,可笑之甚,或溯河舟,或駕橐駝,經莊浪入嘉峪,而至於甘州與肅州從新疆向內地的路線應為:新疆→嘉峪關→肅州今酒泉→甘州今張掖→莊浪今隴東莊浪、華亭一帶→陝西。中國販玉者,至此互市得之,東入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後琢之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譯文此外,只有西洋瑣裏產有異玉,平時白色,晴天在陽光下顯出紅色,陰雨時又成青色,這可謂之玉妖,宮廷內才有這種玉。朝鮮西北的太尉山有一種千年璞,中間藏有羊脂玉,與蔥嶺所出的美玉沒有什麼不同。其餘各種玉雖書中有記載,但筆者未曾見聞。玉由蔥嶺的纏頭的回族人其風俗是男人經年在頭部裹一層布,故名纏頭回人。其上層統治者也是不將頭髮露在外面,問其原因,則據說一露頭髮就會年成不好,這種習俗很好笑或者是沿河乘船,或者是騎駱駝,經莊浪衛運入嘉峪關,而到甘肅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內地販玉的人來到這裏從互市而得到玉後,再向東運,一直會集到北京卸貨。玉工辨別玉石等級而定價後開始琢磨。良玉雖集中於北京,但琢玉的工巧則首推蘇州。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添沙:研磨、琢磨玉的硬沙,一種是石榴石Carnet,常用的為鐵鋁榴石Almandite,紅色透明,硬度為7,產於河北邢臺。另一種為剛玉Corundum,天然結晶氧化鋁,有藍、紅、灰白等色,硬度為9,產於河北平山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府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無耗折。既解之後,別施精巧工夫。得鑌鐵鑌鐵:堅硬的精煉鋼鐵刀者,則為利器也。鑌鐵亦出西番哈密衛礪石中,剖之乃得。

譯文開始剖玉時,用鐵做個圓形轉盤,將水與沙放入盆內,用腳踏動圓盤旋轉,再添沙剖玉,一點點把玉劃斷。剖玉所用的沙,在內地出自順天府玉田今河北玉田和真定府邢臺今河北邢臺兩地,此沙不是產於河中,而是從泉中流出的細如麵粉的細沙,用以磨玉永不耗損。玉石剖開後,再用一種利器鑌鐵刀施以精巧工藝製成玉器。鑌鐵也出於新疆哈密的類似磨刀石的岩石中,剖開就能煉取。

凡玉器琢余碎,取筆鈿花diàn花:用金銀、玉貝等材料製成花案,再鑲嵌在漆器、木器上作裝飾品用。又碎不堪者,碾篩和泥塗琴瑟。琴有玉聲,以此故也。凡鏤刻絕細處,難施錐刃者,以蟾蜍蟾蜍chánchú:俗名癩蛤蟆,蟾蜍科Bufobufogargarizans動物耳腺、皮腺的白色分泌物添畫而後鍥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曉。凡假玉以砆碔砆碔fūwǔ:似玉的石充者,如錫之於銀,昭然易辨。近則搗舂上料白瓷器,細過微塵,以白蘞白蘞liàn:葡萄科多年生蔓草植物Ampelopsisjaponica,根部有黏液。原文作『白斂』,今改為白蘞諸汁調成為器,乾燥玉色燁然,此偽最巧雲。

譯文琢磨玉器時剩下的碎玉,可取來作鈿花。碎不堪用的則碾成粉,過篩後與灰混合來塗琴瑟,由此使琴有玉器的音色。雕刻玉器時,在細微的地方難以下錐刀,就以蟾蜍汁填畫在玉上,再以刀刻。這種一物剋一物的道理還難弄清。用砆碔冒充假玉,有如以錫充銀,很容易辨別。最近有將上料白瓷器搗得極碎,再用白蘞等汁液粘調成器物,乾燥後有發光的玉色,這種作偽方法最為巧妙。

凡珠玉、金銀胎性相反。金銀受日精,必沉埋深土結成。珠玉、寶石受月華,不受寸土掩蓋。寶石在井,上透碧空,珠在重淵,玉在峻灘,但受空明、水色蓋上。珠有螺城,螺母居中,龍神守護,人不敢犯。數應入世用者,螺母推出人取。玉初孕處,亦不可得。玉神推徙入河,然後恣取,與珠宮同神異雲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關於松脂變琥珀及琥珀拾芥的精彩論述相比,這裏一大段神怪之談倒是應當刪去的

譯文珠玉與金銀的生成方式相反。金銀受日精,必定埋在深土內形成;而珠玉、寶石則受月華,不要一點泥土掩蓋。寶石在井中直透青空,珠在深水裏,而玉在險峻湍急的河灘,但都受着明亮的天空或河水覆蓋。珠有螺城,螺母在裏面,由龍神守護,人不敢犯。那些註定應用於世間的珠,由螺母推出供人取用。在原來孕玉的地方,也無法令人接近。只有由玉神將其推遷到河裏,才能任人採取,與珠宮同屬神異。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