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唐詩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孫洙發布:休竹客

2022-9-14 11:25

李益約七五零年至八三零年,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譯文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深秋白霜。
注釋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爲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回樂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說當作『回樂峰』,山峰名,在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譯文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惹得出征的將士一夜都在思念家鄉。
注釋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賞析這是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之情的詩。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
詩的前兩句『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並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並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爲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淒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澹。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愁?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鬱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平緩,寓情於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爲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