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被滅族的孟嘗君│127

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佈:青禾田講古

2022-9-13 23:57

歷史上對孟嘗君的評價並不高。

就拿孟嘗君最著名的『好養士』來說,其後的史書就是眾說紛紜。當然,持讚揚、肯定的佔大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看法,認為他沽名釣譽,結黨營私,名為國家,實際是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另外對於孟嘗君所養之士,也是非議頻頻,認為其不加選擇,濫竽充數之徒頗多,甚至是藏污納垢之所。

其中,宋代的王安石就是這樣的代表人物,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讀【孟嘗君傳】】,來抨擊孟嘗君的養士。王安石認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意思是,孟嘗君只不過是個雞鳴狗盜之輩的首領罷了,他手下根本就沒有什麼能夠真正被稱為『士』的人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孟嘗君手下多是些雞鳴狗盜之徒,所以真正的賢士,不屑於與這些人為伍,所以就不會去投奔他。

王安石這篇文章,通篇只有4句話,88個字,但是歷來被文論家譽為『文短氣長』的典範。王安石認為,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根本就沒資格被稱為『士』,而這些人充斥於孟嘗君手下,正是孟嘗君不能得『士』的有力證據和直接原因。而孟嘗君如果真的能得士,那麼就應該能夠強大齊國,遏制秦國,而不是靠這些雞鳴狗盜之輩救命,只能灰溜溜的逃回齊國。

當然,對於王安石的觀點,爭議之聲也是頗多。

孟嘗君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對自己祖國的無情了,尤其是當齊國幾乎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時候,孟嘗君卻僅僅因為個人恩怨,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因為孟嘗君的權力大,威望高,以致於『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其王』。這種情況,當然讓齊湣王不安、不滿,於是任命原來秦國將領呂禮為相國。呂禮和孟嘗君不和。孟嘗君為了自己的權位,為了驅逐呂禮,竟然給秦國的相國,穰ráng侯魏冉寫信,建議魏冉派秦軍攻齊。魏冉果然派兵攻打齊國,奪取了齊國的九座城池。

雖然孟嘗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驅逐呂禮,為了自保,但是這種勾引外敵,引狼入室的行為,幾乎就屬於叛國了

孟嘗君因為與齊湣王的矛盾,最終選擇離開了齊國,到了魏國。受到魏昭王的重用,拜之為相。

公元前284年,燕國為了報當年幾乎被齊國滅國之仇,派樂毅為將,發傾國之兵,並聯合趙、楚、韓、魏四國,一同攻打齊國。在樂毅的指揮下,包括都城在內,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而在這整個過程中,身為魏國相國的孟嘗君,開始時不但不替齊國說好話,反而大力促進了同盟的形成,派出魏軍協助燕國攻打齊國孟嘗君此時身為魏國相國,守道守義,為魏國而謀齊,也是無可非議的

即使是齊國面臨滅國的緊要關頭,孟嘗君也一直是無動於衷。後來齊湣王死去。身為齊國宗室遠親的田單固守即墨,齊國也只剩下了即墨和莒兩座城池。過了一年,齊襄王即位。孟嘗君還是不聞不問,『中立於諸侯,無所屬』。

後來,燕昭王病死,新即位的燕惠王不喜歡樂毅,再加上齊國的田單施用反間計,燕國臨陣換將,樂毅離開,田單又用火牛陣大敗燕國軍隊,收復失地。此時的孟嘗君,依然故我。

不知道是因為政治鬥爭失敗,還是孟嘗君的行為,連魏國國君都看不下去了,總之,晚年的孟嘗君,又離開了魏國。而此時元氣大傷的齊國,根本不敢再得罪孟嘗君,新即位的齊襄王也頗為畏懼孟嘗君,所以刻意討好孟嘗君。於是孟嘗君晚年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安度晚年。

不過就在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9年,孟嘗君死於薛地。

孟嘗君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爭奪爵位和封地的繼承權。正在不可開交之計,齊國、魏國,就是孟嘗君曾經擔任相國的兩個國家,聯合派兵,攻打薛地。最後,薛地被滅,孟嘗君被滅族,絕嗣無後。

由此可見,不但齊國君臣暗恨孟嘗君,魏國君臣也不怎麼接受他啊。可憐的孟嘗君,即使不算一代豪傑,至少也是威名赫赫,名震一時的人物,就這樣以悲慘的結局退場了。

按說,孟嘗君和屈原在背景上頗有相似之處:如都是王族出身,都曾經擔任自己國家的重臣,都曾經面臨過國家的危難時刻,去世的時間也僅僅相差一年,但是兩個人對於自己人生的選擇卻是截然不同,屈原寧肯葬身魚腹,也不肯苟且,孟嘗君則是為了自己的權位,寧肯讓自己的祖國滅亡。

所以,兩個人的歷史評價和歷史地位,也相去甚遠。

荀子在【臣道】一文中,更是直接將孟嘗君歸入到了『篡臣』的行列: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

是非功過,見仁見智吧。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