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孔子及其弟子│54

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佈:青禾田講古

2022-9-4 21:44

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這些說法可不是白叫的,因為孔子確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提倡『有教無類』,其弟子多達三千人,按照【史記】記載,『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還有說法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其中很多都是各國的高官、棟樑。

孔子最欣賞的弟子,應該就是顏回了。顏回,字子淵,或稱顏淵,魯國人。孔子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為人謙遜好學,有擔當『不遷怒,不貳過』。可惜顏回四十歲時,先於孔子而去世。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三國時期,祭孔時,以顏回為配享從祀之例。此後歷代皆有加封,唐朝時尊為『兗公』,宋時加封『兗國公』,元時尊為『兗國復聖公』,明時稱為『復聖』。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人,孔子得意門生。子路出身寒微,但生性豪爽,勇力過人,事親至孝。子路為人耿直,哪怕是老師孔子做事,他覺得不對的也要提出來。子路非常虛心,聞過則喜。子路一生忠於孔子,積極捍衛或努力實踐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儒家的貢獻、對後代的影響也是很大。63歲時,在與敵戰鬥中死亡。當時的孔子已經是72歲的老人了,子路的死,對孔子的打擊極大,第二年,孔子就也去世了。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口才極好。善於雄辯,辦事幹練,而且很有經濟頭腦,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孔子對他的看重,僅次於顏回。在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貢出力甚多。與子路一文一武,是孔子的左膀右臂。一次,齊國要攻打魯國,子貢利用自己的頭腦和口才,周旋於齊國、吳國、越國、晉國之間,成功的使吳國和齊國互相攻伐,魯國卻成功的從這場劫難中逃脫。孔子死後,大多弟子都是給孔子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給孔子守墓六年,可見師生感情之深。

曾參,字子輿,魯國人,後人尊稱為『曾子』。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其父曾皙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生前並沒有太注意到曾參之才能,但是真正繼承孔子衣缽的,卻是這位大器晚成的曾子。曾參為人至誠至孝,學習上也是謙虛謹慎、踏踏實實。孔子去世後,曾參聚徒講學,傳播孔子的儒家學說,相傳為儒家子思子、孟子一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四配包括,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軻。與孔子一起,這五個人也被稱之為『儒家五聖』,即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

還有,率領魯國軍隊打敗齊軍,並聲言自己的本領全是來自老師,從而幫助孔子結束周遊列國,被魯國迎接回來的冉有;因為白天睡覺,被孔子批評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但被後人尊稱為先賢宰子的宰予;傳說精通鳥語的公冶長……

孔子死後,其門生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也就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纂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極高,可以說是高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

到了漢代的時候,儒家學派由諸子百家之一,已經上升到百家之首,居於統治地位,孔子也開始受到國家的祭祀及分封。唐宋以來,孔子更是被推崇備至,建立孔廟文廟,封號也不斷增加,直到將孔子推上神壇。到了清代時,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國家的祖宗神靈同等級別的『大祀』。

那麼,孔子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呢?這麼說吧,明、清的時候,在孔子牌位面前,所有大小官員全部都要避讓,有時候包括皇帝都要讓孔子的牌位走在前面。歷史故事裏不乏趕考的舉子們舉着孔子的牌位遊行,各大小官員不得不紛紛對着孔子牌位跪倒行禮的場面。

不過也碰到過『吃生米的』,非要叫這個勁不可,但是在孔子牌位面前,包括皇帝、菩薩之類的都不好使啊,怎麼辦?也真有高人,給寫了三個大字,這位舉着這三個大字的牌子迎向舉着孔子牌位的人走去,那些舉孔子牌位的還真就退讓了。哪三個字這麼厲害,超過了孔子?原來是『叔梁紇』三個字孔子父親的名諱。

孔子再厲害,在父親面前,也得退讓啊。

不過在這個場合,也只有孔子的長輩能壓孔子一頭了,其他的,全不靈。

除了教書育人外,孔子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文化典籍,包括【詩經】、【尚書】、【春秋】等。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經過孔子修訂增刪後,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尚書】為儒家核心經典之一,『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春秋】是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以魯國的視角,按年份記錄下來,一年中又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命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錄歷史事件的起止年代,大體上和當時那個時代相當,後世的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所以東周的前半部分被稱為『春秋時期』。

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沒有完全按照【春秋】這本書的起止時間,而是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開始的一年算起,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的時間。

孔子的思想、理念、言論,影響了所有中國人兩千多年,直到如今,讀起來,還能指導我們的人生,解答我們的疑惑。最後我們來分享幾句孔子的言論作為結尾吧!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學習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茫而無所得,但只是思考而不學習,也會迷惑不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見到賢人就想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問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人同行,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鑑而改掉。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問:『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是不是正確呢?』孔子說:『那你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應該是以公正對待怨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譯文:我從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道理不再迷惑,五十歲能樂天知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