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渡漢江(宋之問)

唐詩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孫洙發布:休竹客

2022-8-15 02:32

宋之問約西元六五六年至七一二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又名少連,字延清。唐代詩人。上元進士。中宗時,逃歸洛陽,以告密有功,擢鴻臚主簿,遷考功員外郎。後事太平公主,復附安樂公主,爲太平公主告發,貶汴州長史,改越州長史。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被賜死於徙所。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譯文遠在嶺南,同家裡斷絕了音訊,度過了一個寒冬又迎來了新春。
注釋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時仍然是荒蠻之地,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書:書信,古人與親友之間採用半文半白語體來交流的一種方式。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注釋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賞析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的背景,正是宋之問被貶之後逃離貶所回家的路上。『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更是點睛之筆,將詩人的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結合詩作背景,又不難看出其間又含著幾分愧疚與心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而然
前兩句追敘詩人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所蠻荒,生活本就悲苦,又和家人沒有了聯繫,更不知彼此是何種境遇,是好是壞。在這種情況下輾轉春夏秋冬,捱過漫長的時間,心情可想而知。詩人在詩句中對自身境遇有過怨天由人,但大多是是自苦,然後沒有多做贅言,平白直述的講述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落地歸根』,詩人久離家鄉,在被貶斥之後,孤苦無依,而在這種心情下,人們往往會對心中最爲依賴的人或物產生巨大的思念,而對詩人來說,久不歸的家鄉就成了他最大的寄託和依賴。詩意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爲讀者輕易放過,並產生設身處地的聯想,如果是自己會如何?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這種情緒在久別故里的人身上,尤爲沉重,久離家鄉,不通音訊,不知道家裡變化是怎麼樣的,這種濃郁的感情往往就會醞釀成一種害怕懼意,這裡從詩句中能看得很明白。『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延伸: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怯』『不敢問』完全將詩人的心理活動表達的透徹至極。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宋之問被貶瀧州事出有因,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卻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所表現出來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詩人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全詩的背景之後,立即用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不加保留地傾訴出內心的痛苦和糾結。可以說言詞簡練,卻意義深刻,能引人讀者代入去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這種與作者達到某種心靈相通的境界,讓人回味無窮。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