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登鸛雀樓(王之渙)

唐詩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孫洙發佈:休竹客

2022-8-5 23:11

王之渙,生於西元六八八年,卒於西元七四二年,是唐代著名詩人,字季凌,是唐朝絳州即今日山西省新絳縣人。王之渙的詩歌豪放不羈,又多悲情,常為當時樂工譜曲傳唱。他擅長創作邊塞詩歌,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白日依山盡jìn,黃河入海流。
譯文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着大海滔滔東流。
注釋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舊址在山西永濟市,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如果要想遍覽千裏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注釋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裏目:眼界寬闊。
更:替、換。
賞析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可是,歷史資料中很少能找到有關他的事跡,從極少的資料中我們窺見一斑,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並序】與元代文學家辛文房【唐才子傳】都寫到了王之渙。
在【登鸛雀樓】中,詩人在登高望遠中不僅表現出了個人胸襟和抱負,還體現出了盛唐時期的積極進取精神。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看到的風景,寫的風景壯麗,氣勢磅礴。在這裏,詩人運用了極其簡潔樸素的語言,生動總結了進入眾多視野的萬裏河山,收入只有十個字;當我們在幾千年後讀到這十個字時,也能感到心胸開闊。第一句詩是看遙看着夕陽漸沉,從樓前看去,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第二句寫着黃河在樓下奔流咆哮,滾滾來去,在目盡處折而向東,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結合在一起,上下、遠近、東西的風景都融入了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和遼闊。就第二句詩而言,詩人在鸛雀樓上,不可能看到黃河進入大海。這句話是詩人看着黃河遠離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將當前景與意中景融為一體的寫作方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而後兩句詩中,『欲窮千裏目』,寫詩人心中那種強烈的探求探索的願望,想要看到更遠的風景,那就要站得更高。『更上一層樓』。『千裏』『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強烈的渴望和憧憬。而從這兩句詩還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可謂承上啟下,十分的高明。同時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但從這首詩裏,我們也能看到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也正因為如此,成就了一首詩中不僅有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可見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他的詩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