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為欲

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發佈:華夏士子

2022-6-19 10:58

六曰:使民無欲,上雖賢,猶不能用。夫無欲者,其視為天子也,與為輿隸同;其視有天下也,與無立錐之地同;其視為彭祖也,與為殤子同。天子,至貴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壽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勸。輿隸,至賤也;無立錐之地,至貧也;殤子,至夭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禁。會有一欲,則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卻也;晨寤興,務耕疾庸,㯢為煩辱,不敢休矣。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無欲者,不可得用也;人之欲雖多,而上無以令之,人雖得其欲,人猶不可用也。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審矣。

假使人們沒有欲望,君主即使賢明,還是不能使用他們。沒有欲望的人,他們看待當天子,跟當奴僕相同,他們看待享有天下,跟沒有立錐之地相同,他們看待當個彭祖那樣長壽的人,跟當個夭折的孩子相同。天子是最尊貴的了,天下是最富饒的了,彭祖是最長壽的了,如果沒有欲望,那麼這三種情況都不足以鼓勵人們,奴僕是最低賤的了,沒有立錐之地是最貧窮的了,夭折的孩子是最短命的了,如果沒有欲望,那麼這三種情況都不足以禁止人們。如果有一種欲望,那向北到大夏,向南到北戶,向西刮三危,向東到扶桑,人們就都不敢作亂了,迎着閃光的刀,冒着飛來的箭,奔赴水火之中,人們也不敢後退,清早就起身,致力於耕種,受人僱傭,從事繁雜勞昔的耕作,也不敢休息。所以,欲望多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多,欲望少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少,沒有欲望的人,就不可以使用了。人們的欲望即使很多,可是君主沒有恰當的方法役使他們,人們雖然得到了自己的欲望,還是不可以使用。讓人們得到欲望的方法,不可不審察清楚。

善為上者,能令人得欲無窮,故人之可得用亦無窮也。蠻夷反舌殊俗異習之國,其衣服冠帶、宮室居處、舟車器械、聲色滋味皆異,其為欲使一也。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順其天也;桀、紂不能離。不能離而國亡者,逆其天也。逆而不知其逆也,湛於俗也。久湛而不去則若性。性異非性,不可不熟。不聞道者,何以去非性哉?無以去非性,則欲未嘗正矣。欲不正,以治身則夭,以治國則亡。故古之聖王,審順其天而以行欲,則民無不令矣,功無不立矣。聖王執一,四夷皆至者,其此之謂也!執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聖王托於無敵,故民命敵焉。

善於當君主的人,能夠讓人們無窮無盡地得到欲望,所以人們也就可以無窮無盡地被役使。言語、風俗,習慣與華夏都不同的蠻夷之國,他們的衣服、帽子、衣帶,房屋、住處,車船、器物,聲音、顏色、飲食,都與華夏不同,但是他們為欲望所驅使卻與華夏是一樣的。三王不能改變這種情況,不能改變這種情況而能成就功業,這是因為順應了人們的天性,桀、紂不能背離這種情況,不能背離這種情況而國家遭到滅亡,這是因為違背了人們的天性。違背了天性可是卻還不知道,這是因為沉溺在習俗中了。長期沉弱在習俗中而不能自拔,那就變成自己的習性了。本性與非本性不同,這是不可不認真分辨清楚的。不懂得讓人們得到欲望的方法的人,怎麼能去掉非本性的東西呢?沒有辦法去掉非本性的東西,那麼欲望就不會正當了。欲望不正當,用它來治理自身就會夭折,用它來治理國家就會亡國。所以古代的聖賢君主,審察並順應人們的天性,以便滿足人們的欲望,那麼人們就沒有不聽從命令的了,功業就沒有不建立的了。聖賢的君王執守根本,四方部族都來歸服,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執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貴的,最尊貴的人沒有對手。聖賢的君主立身於沒有對手的境地,所以人們的命運就都依附於他們了。

群狗相與居,皆靜無爭。投以炙雞,則相與爭矣。或折其骨,或絕其筋,爭術存也。爭術存,因爭;不爭之術存,因不爭。取爭之術而相與爭,萬國無一。

一群狗相互呆在一起,都安安靜靜地無所爭奪。把烤熟的雞扔給它們,就相互爭奪了。有的被咬折了骨,有的被咬斷了筋,這是因為存在着爭奪的條件。存在着爭奪的條件,就爭奪,不存在爭奪的條件,就不爭奪。不存在爭奪的條件卻相互爭奪,所有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國有這樣的事。

凡治國,令其民爭行義也;亂國,令其民爭為不義也。強國,令其民爭樂用也;弱國,令其民爭競不用也。夫爭行義樂用與爭為不義競不用,此其為禍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載。

凡是安定的國家,都是讓人們爭着做符合道義的事,混亂的國家,都是讓人們爭着傲不符合道義的事。強大的國家,都是讓人們爭着樂於為君主所使用,弱小的國家,都是讓人們爭着不為君主所使用。爭着做符合道義的事、爭着為君主所使用與爭着做不符合道義的事、爭着不為君主所使用,這兩種情況帶來的禍和福,天都不能覆蓋住,地都不能承載起。

晉文公伐原,與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謀士言曰:『原將下矣。』師吏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得原失寶,吾不為也。』遂去之。明年,復伐之,與士期必得原然後反。原人聞之,乃下。衛人聞之,以文公之信為至矣,乃歸文公。故曰『攻原得衛』者,此之謂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誠信以得之。歸之者非獨衛也。文公可謂知求欲矣。

晉文公攻打原國,與士兵約定七天為期。過了七天可是原國卻不投降,文公就命令離開。將士們說:『原國就要投降了。』軍官們都請求等待一下,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終於離開了。第二年,又攻打原國,與士兵約定一定得到原國然後才返回。原國人聽到這約定,於是就投降了。衛國人聽到過件事,認為文公的信用真是達到極點了,就歸順了文公。所以人們說的『攻打原國同時得到了衛國』,指的就是這個。文公並不是不想得到原國,以不守信用為代價得到原國,不如不得到。一定要靠誠信來得到:歸順的不僅僅是衛國啊,文公可以說是懂得如何實現自己的欲望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