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淫辭

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發佈:華夏士子

2022-6-19 10:44

五曰:非辭無以相期,從辭則亂。亂辭之中又有辭焉,心之謂也。言不欺心,則近之矣。凡言者以諭心也。言心相離,而上無以參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沒有言辭就無法互相交往,只聽信言辭就會發生混亂。言辭之中又有言辭,這指的就是思想。言語不違背思想,那就差不多了。凡是說的話,都是為了表達思想的。說的話和思想相背離,可是在上位的卻無法考察,那麼在下位的就會有很多說的話與做的事不相符,做的事與說的話不相符的情況。言行互相背離,沒有什麼比這更不吉祥的了。

空雒之遇,秦、趙相與約,約曰:『自今以來,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居無幾何,秦興兵攻魏,趙欲救之。秦王不說,使人讓趙王曰:『約曰:「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趙因欲救之,此非約也。』趙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孫龍,公孫龍曰:『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趙欲救之,今秦王獨不助趙,此非約也。」』

在空洛盟會的時候,秦國,趙國相互訂立盟約,盟約說;『從今以後,秦國想做的事,趙國予以幫助,趙國想做的事,秦國予以幫助。』過了不久,秦國發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救魏國。秦王很不高興,派人責備趙王說:『盟約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予以幫助,趙國想做的事,秦國予以幫助。」現在秦國想攻打燕國,而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台盟約。』趙王把這些話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些話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王也可以派使臣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援救魏國,現在泰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合盟約。』

孔穿、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深而辯,至於藏三牙,公孫龍言藏之三牙深辯。孔穿不應,少選,辭而出。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謂孔穿曰:『昔者公孫龍之言甚辯。』孔穿曰:『然。幾能令藏三牙矣。雖然難。願得有問於君: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謂藏兩牙甚易而實是也。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將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不應。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與孔穿辯。』

孔穿、公孫龍在平原君那裏互相辯論,言辭精深而雄辯,談到羊有三耳的命題,公孫龍說羊有三耳,說得頭頭是道。孔穿不回答,過了一會兒,就告辭走了。第二天,孔穿來朝見,平原君對孔穿說:『昨天公孫龍說的話非常雄辯。』孔穿說,『是的。幾乎能讓羊有三耳了。儘管這說法很難成立。我願問問您,說羊有三耳難度很大,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說羊有兩耳很容易,而事實確實是這樣。不知您將贊同容易而正確的說法呢,還是贊同困難而不正確的說法呢?』平原君不回答。第二天,平原君對公孫龍說:『你不要跟孔穿辯論了』。

荊柱國莊伯令其父視曰,日『在天』;視其奚如,曰『正圓』;視其時,日『當今』。令謁者駕,曰『無馬』。令涓人取冠,『進上』。問馬齒,圉人曰 『齒十二與牙三十』。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莊白決之,任者無罪。

楚國的柱國莊伯讓父親去看看太陽是早是晚,父親卻說『在天上』,看看太陽怎麼樣了,卻說『正圓』,看看是什麼時辰,卻說『正是現在』。讓謁者去傳令駕車,卻回答說『沒有馬』。讓涓人去拿帽子,回答說『呈上去了』。問馬的年齒,日人卻說『齒十二個,加上牙共三十個』。有個擔保人家的奴僕不逃跑的人,奴僕逃跑了,莊伯判決,擔保的人卻沒有罪。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塗,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禪緇也。以禪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宋國有個叫澄子的,丟了一件黑色衣服。他到路上去尋找,看見一個婦女穿着黑色衣服,就抓住她不放手,要脫掉她的衣服,說;『如今我丟了件黑色農服。』婦女說;『您雖然丟了黑色衣服,不過這件衣服確實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說;『你不如趕快把衣服給我。昨天我丟的是紡絲的黑衣服,如今你的衣服是單面的黑衣服。用單面的黑衣服抵償紡絲的黑衣服,你難道還不佔便宜嗎?』

宋王謂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眾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對曰: 『王之所罪,盡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無辨其善與不善而時罪之,若此則群臣畏矣。』居無幾何,宋君殺唐鞅。唐鞅之對也,不若無對。

宋王對他的相唐鞅說:『我殺死的人很多了,可是臣子們卻越發不是懼我,這是什麼原因呢?』唐鞅回答說。『您治罪的,都是不好的人。對不好的人治罪,所以好人不畏懼。您想讓臣子們畏懼您,不如不要區分好與不好,不斷地治罪臣子,這樣,臣子們就會是懼了。』過了不久,宋國君主殺死了唐鞅。唐鞅的回答,還不如不回答。

惠子為魏惠王為法。為法已成,以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獻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對曰:『今舉大木者,前乎輿謣,後亦應之,此其於舉大木者善矣。豈無鄭、衛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國亦木之大者也。』

惠子給魏惠王制定法令。法令已經制定完了,拿來給人們看,人們都認為法令很好。把法令獻給惠王,惠王認為法令很好,拿來讓翟翦看,翟翦說:『好啊。』惠王說:『可以實行嗎?』翟翦說:『不可以。』惠王說:『好卻不可以實行,為什麼?』翟翦回答說:『如今抬大木頭的,前面的唱號子,後面的來應和,這號子對於推大木頭的來說是很好了。難道沒有鄭國、衛國那樣人民喜愛的音樂可唱嗎?然而唱那個不如唱這個適宜。治理國家也像抬大木頭一樣自有其適宜的法令啊。』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