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去囿

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發布:華夏士子

2022-6-19 09:53

七曰: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爲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凡聽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雖奮於取少主,何損?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爲之愨,而徒以取少主爲之悖,惠王失所以爲聽矣。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飾鬼以人、罪殺不辜,群臣擾亂,國幾大危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與智皆衰邪?

東方墨家學派的謝子,將要到西方去見秦惠王。惠王向秦國墨家學派的唐姑果打聽謝子的情況。唐姑果擔心秦王親近謝子超過自己,就回答說:『謝子是東方能言善辯的人,他的爲人很狡詐,他這次來,將竭力遊說,以取得太子的歡心。』秦王於是心懷憤怒等待謝子的到來。謝子來了,勸說秦王,秦王不聽從他的意見。謝子很不高興,於是就告辭走了。凡聽人議論是爲了聽取好的意見,所說的意見如果好,即便是竭力想取得太子的歡心,又有什麼損害?所說的意見如果不好,即便不是要竭力取得太子的歡心,又有什麼益處?不因爲他的意見好認爲他誠實,而只是困爲他想取得太子的歡心就認爲他悖逆,惠王喪失了所以耍聽取意見的目的了。像這樣動用心思,會見賓客目即使很勞苦,耳朵眼睛即使非常疲憊,還是得不到賓客言談的要旨。這就是史定之所以能夠干邪僻之事的原因,這就是史定之所以能用人裝扮成鬼、加罪殺戮無辜之人,以致群臣騷亂、國家幾乎危亡的原因。人到了年老的時候,身體越來越衰弱,可是智慧越來越旺盛。現在惠王已到了老年,難道身體和智慧都衰竭了嗎?

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昭厘惡之。威王好制,有中謝佐制者,爲昭厘謂威王曰:『國人皆曰: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王不說,因疏沈尹華。中謝,細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文學之士不得進,令昭厘得行其私。故細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數怒人主,以爲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惡壅卻,豈不難哉?夫激矢則遠,激水則旱,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楚威王向沈尹華學習文獻典藉,昭厘對此很忌恨。威王喜好法制,有個幫助制定法令的中謝官替昭厘對威王說:『國人都說:「王是沈尹華的弟子。」』威王很不高興,於是就疏遠了沈尹華。中謝官是地位卑賤的人,他說了一句話就讓威王不能聽到先王治國之道,使那些研習、精通古代文猷典籍的人不得重用,讓昭整得以實現自己的陰謀。所以,對地位卑賤的人所說的話不可不明察啊。他們多次激怒人主,藉此替奸人掃清仕進之路。奸人的仕進之路掃清了,卻又厭惡賢人的仕進之路被阻塞,這難道不是很難嗎?奮力向後引箭,箭就射得遠,阻遏水流,水勢就猛,激怒君主,君主就會悖謬,君主悖謬就沒有君子輔佐了。不可激怒的,大概只有心中早有準則的君主吧。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爲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爲之鄰哉?』 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爲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有個人與別人爲鄰,家中有棵乾枯的梧桐樹,與他爲鄰的一位老者說之棵捂桐不好,他立刻就把它伐了。那位老者於是要那棵梧桐樹,想拿去當柴燒。他不高興地說:『這個鄰居競這樣地險詐啊,怎麼可以跟他作鄰居呢?』這是有所蔽塞啊。要那棵梧桐把它作柴燒,或是不要,這些都不能作爲懷疑梧桐樹好還是不好的依據。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

齊國有個一心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晨,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賣金子的人那裡,看見人拿著金子,抓住金子就奪了過來。吏役把他抓住捆了起來,問他說;『人都在這裡,你就抓取人家的金子,這是爲什麼?』他回答說:『我根本沒有看見人,只見到金子罷了。』這真是蔽塞到極點了。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爲昏,以白爲黑,以堯爲桀。宥之爲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有所蔽塞的人,本來就把白天當成黑夜,把白當成黑,把堯當成桀。蔽塞的害處真也太大了。亡國的君主大概都是蔽塞到極點了吧。所以,凡是人一定要能夠區分什麼是蔽塞,然後才能知道事物的全貌,能夠區分什麼是蔽塞就能保全自身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