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先識

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發佈:華夏士子

2022-6-19 09:35

一曰: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賢。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說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凡是國家瀕於滅亡的時候,有道之人一定會事先離開,古今都是一樣的。土地的歸屬取決於城邑的歸屬,城邑的歸屬取決於人民的歸屬,人民的歸屬取決於賢人的歸屬。所以,賢明的君主得到賢人輔倥,人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人民,城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城邑,土地自然就得到了。土地的獲得難道一定要親自巡視那裏,一定要親自勸說那裏的人民嗎?只要得到根本就夠了。

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眾庶咸怨,守法之臣,自歸於商。』

夏朝的太史令終古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夏桀執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厲害。終古於是出逃投奔商。商湯高興地告訴諸侯說:『夏王無道,殘害百姓.逼迫父兄,侮辱功臣,輕慢賢人,拋棄禮義,聽信讒言。眾人都怨恨他,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自行歸順了商。』

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說,以告諸侯曰:『商王大亂,沈於酒德,辟遠箕子,爰近姑與息。妲己為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國。』

殷商的內史向摯,看到紂王越來越淫亂昏惑,於是用車載着殷商法典出逃投奔周。武王非常高興,把這事告訴諸侯說:『商王昏亂至極,溺干飲酒作樂,躲避疏遠箕子,親近婦女和小人,妲己參與政事,賞罰沒有準則,不依法度行事,殘殺了三個無辜的人,人民大為不服。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出逃刊周的國都。』

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周威公見而問焉,曰:『天下之國孰先亡?』對曰:『晉先亡。』威公問其故,對曰:『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示晉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當。曰:「是何能為?」又示以人事多不義,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傷?」又示以鄰國不服,賢良不舉曰:「是何能害?」 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晉先亡也。』居三年,晉果亡。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孰次之?』對曰:『中山次之。』威公問其故,對曰:『天生民而令有別,有別,人之義也,所異於禽獸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樂,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 『孰次之?』屠黍不對。威公固問焉,對曰:『君次之。』威公乃懼,求國之長者,得義蒔、田邑而禮之,得史驎、趙駢以為諫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對曰:『其尚終君之身乎!』曰:臣聞之,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國之亡也,天遺之亂人與善諛之士。』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周乃分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晉國的太史屠黍,看到晉國混亂,晉國君主驕橫而沒有德義,於是帶着晉國的法典歸順周國。周威公接見他時問道:『天下的諸侯國哪個先滅亡?』屠黍回答說:『晉國先滅亡。』威公問其原因,屠黍回答說:『我前一段在晉國的時候,不敢直言勸諫,我拿天像的異常,日月星辰的運行多不合度度的反常現像啟示晉君,他說:「這些又能怎麼樣?」我又拿人事的處理大多不符合道義,百姓都煩悶怨恨的情況啟示他,他說:「這些又能有什麼妨害?,我又拿鄰國不歸服,賢人得不到舉用的情況啟示他,他說:「這些又能有什麼危害?」像這樣,就是不了解所以滅亡的原因啊。所以我說晉國先滅亡。』過了三年,晉國果然滅亡了。威公又接見屠黍,問他說:『哪一國接着要滅亡?』屠黍回答說;『中山國接着要滅亡。』威公問其原因,屠黍回答說:『上天生下人來就讓男女有別。男女有別,這是人倫大義,是人與禽獸麇鹿不周的地方,是君臣上下所以確立的基礎。中山國的習俗,以日為夜,夜以繼日,男女耳鬢廝磨,互相偎依,沒有停止的時候,縱情安逸享樂,歌唱喜好悲聲,對這種習俗,中山國的君主不知厭惡,這是亡國的風俗啊,所以我說中山國接着要滅亡。』過了兩年,中山國果然滅亡了。威公又接見屠黍,問說。『哪一國接着要滅亡?』屠黍不回答。威公堅持問他,他回答說:『接着要滅亡的是您。』威公這才害怕了,訪求國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義蒔、田邑,對他們以禮相待,得到史驎磷,趙駢,讓他們作諫官,廢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條。成公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屠黍,屠黍回答說:『這大概可以保您一生平安吧!』又說:『我聽說過,國家將若盛的時候,上天給它降下賢人和敢於直言相諫的人,國家將滅亡的時候,上天給它降下亂臣賊子和善於阿諛謅媚的人。』威公死了,暫殯九個月不得安葬,周國於是分裂為兩個小國。所以有道之人的話,不可以不重視啊。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為不善亦然。

周鼎上鑄上饕餮紋,有頭沒有身子,吃人來及下咽,禍害已連累自身,這是表明惡有惡報啊。做不善的事也是這樣。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辭,乘輿而去。又之齊,齊王欲留之仕,又辭而去。人問其故,曰:『之二國者皆將亡。所學有五盡。何謂五盡?曰:莫之必,則信盡矣;莫之譽,則名盡矣;莫之愛,則親盡矣;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無幸必亡。中山、齊皆當此。』若使中山之王與齊王聞五盡而更之,則必不亡矣。其患不聞,雖聞之又不信。然則人主之務,在乎善聽而已矣。夫五割而與趙,悉起而距軍乎濟上,未有益也。是棄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白圭到中山國,中山國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堅決謝絕,乘車離開了。又到了齊國,齊國君主想耍留他做官,他又謝絕,離開了齊國。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兩個國家都將要滅亡。我聽說有「五盡」,什麼叫「五盡」?就是:沒有人信任他,那麼信義就喪盡了,沒有人讚譽他,那麼名聲就喪盡丁}沒有人喜愛他,那麼親人就喪盡了,行路的人沒有乾糧、居家的人沒有吃的,那麼財物就喪盡了;不能任用人,女不能發揮自已的作用,那麼功業就喪盡了,國家有這五種情況,必定滅亡,無可倖免。中山、齊國都正符合這五種情況。』假如讓中山的君主和齊國的君主聞知『五盡』,並改正自己的惡行,那就一定不會滅亡了。他們的禍患在於沒有聽到這些話,即使聽到了又不相信。這樣看來,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於聽取意見罷了。中山五次割讓土地給趙國,齊滑王率領全部軍隊在濟水一帶抵禦以燕國為首的五國軍隊,都沒有什麼益處,都沒有逃脫國亡身死的下場。這是由於他們拋棄了那些能使國家生存的東西,而為自己準備下了滅亡的條件。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