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尊師

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發布:華夏士子

2022-6-6 00:45

三曰: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句踐師範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神農以悉諸爲師,黃帝以大撓爲師,帝顓頊以伯夷父爲師,帝嚳以伯招爲師,帝堯以子州生父爲師,帝舜以許由爲師,禹以大成贄爲師,湯以小臣伊尹爲師,文王、武王以呂望、周公旦爲師,齊桓公以管夷吾爲師,晉文公以咎犯、隨會爲師,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孫枝爲師,楚莊王以孫叔敖、沈尹巫爲師,吳王闔閭以伍子胥、文之倪爲師,越王勾踐以范蠡、文種爲師。這十位聖人、六位賢者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如今,人們地位沒有達到帝那樣尊貴,才智沒有達到聖明的境界,卻想耍不尊奉老師,這怎麼能達到帝、達到聖的境地呢?這正是五帝之所以廢絕,三代之所以不可再現的原因。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況且,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見,如果不學習,耳有所聞反不如耳聾聽不見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習,目有所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好。使人的口可以說話,如果不學習,口有所言反不如口有病說不出話好。使人的心可以認知事物,如果不學習,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亂無知好。因此,凡學習,並不是能給人另增加什麼,而是使人通達天性。只要能夠保全天賦予的人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這就叫作善於學習。

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於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於鄉曲,學於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鉅狡也,學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爲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於學也。

子張本是魯國的鄙俗小人,顏涿聚本是粱父山上的大盜,他們求學於孔子。段干木本是晉國市場上的大牙儈,求學於子夏。商何、縣子石本是齊國的兇惡殘暴的人,被鄉里所斥逐,求學於墨子。索盧參本是東方有名的狡詐之人,求學予禽滑黎。這六個人本是該受到刑罰、殺戮,蒙受恥辱的人。如今,由於從師學習,他們不僅免予刑罰、殺戮、恥辱,而且成爲天下的知名之士、顯達之人,得以終其天年,王公大人因此對他們以禮相待,這些都是得力於學習啊。

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歡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

凡學習,一定務求增進學業,這樣心中就沒有疑惑了。要努力誦習,小心等侯機會聆聽教誨,看到老師歡悅的時候,請教書中的意旨,要順適老師的耳目,不違背老師的心意,回來認真思考,探求老師所說的道理,要時時研討分析,以求闡明老師所闡明的道理,不苟且巧辯,一定要合乎法度,有所得不要自誇,有所失不要慚愧,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本性上來。

生則謹養,謹養之道,養心爲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爲務。此所以尊師也。治唐圃,疾灌浸,務種樹;織葩屨,結罝網,捆蒲葦;之田野,力耕耘,事五穀;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飲食,必蠲潔;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疾趨翔,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

老師活著的時候,要小心奉養,小心奉養的方法以使老師歡娛爲貴,老師死了要恭敬祭祀,恭敬祭祀的原則以合於四時之節爲要,這是尊重老師的做法。爲老師修整園地,努力灌溉,積極種植,織麻鞋,結獸網,編蒲葦,走到田野,努力耕耘,種植五各,走進山林,進人川澤,捕捉魚鱉,獵取鳥獸,這是尊重老師的做法。爲老師察看車馬,小心駕馭,使衣服適宜,務求輕暖。備辦飲食,一定清潔,好好調和五味,務求甘甜肥美,一定恭恭敬敬,和顏悅色,言辭審慎,力求行步快慢有節,一定恭敬莊重。這是尊重老師的做法。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於朝,君子不與交友。

君子學習,談論道理一定稱引老師的話來闡明道義,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擊發揚光大。聽從教誨而不盡心竭力去發揚它,這種行爲叫作『背』,談論道理而不稱引老師的話去闡明它,這種行爲叫作『叛』。有背叛行爲的人,賢明的君主不接納他們在朝爲臣,君子不跟他們交往爲友。

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身成則爲人子弗使而孝矣,爲人臣弗令而忠矣,爲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爲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後世將何以稱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廟祭先聖,則齒嘗爲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義的事,學習是一件非常聰明的事。仁義的事沒有比給人帶來利益更大的了,而給人帶來利益最大的,沒有什麼能超過教育人了。聰明的事沒有比修養身心更大的了,而修養身心最重要的,沒有什麼能超過學習。如果自身的修養完成了,那麼,作兒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順了,作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強就公正了,其中形勢最有利的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後代將用什麼話稱道您呢?』孔子說:『我哪裡值得稱道呢?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勤於教誨而不疲倦,大概僅此而已!』天子進人明堂祭祀先代聖人,與曾經怍過自己老師的人並排站立,不把他們作臣子看待,這是用以顯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啊!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