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懼戒二十(一)

反經(長短經)作者:趙蕤發布:華夏士子

2021-8-26 01:03

君王尊顯,人人羨慕,但作君王卻也有作君王的難處。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則致王圖霸業自毀,國政家政俱亡。國人嘆『殷鑑不遠』,唐人稱』以古為鏡』。凡想成就大業的人,都不能不慎寨既往,以戒今失。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書】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尸子】曰:『昔周公反政.孔子非之曰:「周公其不聖乎.以天下讓.不為兆人也.」』議曰:昔堯稱『吾以天下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吾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遂禪於舜』.今周公不以天下為務.而自取讓名.非為聖達節者也.故孔子非之.董子曰:『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古語曰:『窮鼠齧狸.匹夫奔萬乘.』故黃石公曰:『君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孫卿曰:『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則為賊.』孫卿子曰:『昔者天子初即位.上卿進曰:「能除患則為福.不能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因.因則禍不御.」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助其門.豫哉.豫哉.」授天子三策.此誡之至也.』
何以明之.昔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商王罪殺不辜.汝尚助余憂人.今我何如.』太公曰:『王其修身.下賢.惠人.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以先唱.人道無災.不可以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與民同利.同利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無甲兵而勝.無衡機而攻.無渠塹而守.利人者天下啟之.害人者天下閉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若逐野獸.得之而天下皆有分肉.若同舟而濟.皆同其利.舟敗.皆同其害.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者矣.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者.取天下者也.議曰:沛公之起也.虎嘯豐谷.飲馬秦川.財寶無所取.婦女無所收.降城則以侯其將.得賂則以分其士而已.無私焉.所私者私於天下也.故老子日:夫唯不私.故能成其私.是助無取人.是乃大取也.取民者民利之.取國者國利之.取天下者天下利之.
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鷙鳥將擊.卑身翕翼.猛獸將搏.俛身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惟文惟德.誰為之式.弗觀弗視.安知其極.今彼殷商.眾口相惑.吾觀其野.茅草勝谷.吾觀其群.眾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利而上不覺.此亡國之則也.』文王曰:『善.』
賈子曰:『殷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天下之所同聞也.為人臣而放其君.為人下而殺其上.天下之至逆也.而所以長有天下者.以其為天下開利除害.以義繼之也.故聲名稱於天下而傳於後世也.』太公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利.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者.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也.』

白話
【周易》裡說:『商湯和周武王的革命,既順合天意又適應人們的要求。』
【書經】中說:『撫慰我的,我就把他當作君王,殘害我的,我就把他看作仇敵。』【尸子】說:『從前周公歸還統治權給周成王,孔子責備他說:『周公他還沒有達到聖賢的標準呀!把統治天下的權利讓給成王,不為民眾着想。』
我認為,從前堯說:『我如果把天下交給舜,那麼天下人就會得利益,可是對我的兒子丹朱卻有害;如果把天下交付給丹朱,那麼天下人就會受害,可是丹朱卻得到他所要的利益。我到底沒有損害天下人的利益而讓丹朱一個人得到私利。』於是禪位給舜。現在周公不把致力於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自己卻獲取讓位的名聲,沒有象聖人那樣做到通達事理,不拘常格而自然合節。所以孔子責備他。董仲舒說:『即使有繼位遵守成法的君主,也不妨礙聖人接受使命。』古語說:『逼急了的老鼠會咬狸貓,平常人走投無路時就會奮起反抗。所以黃石公說:『君主不可以沒有道德品行,沒有品行的君主,臣子就會背叛他。』
荀子說:從前,天子剛剛即位,上卿進言說:『能免除禍患的就是有福,不能免除就會受到傷害。』迸獻給天子一個計謀。中卿進言:『在事情發生前就考慮到事情的發展過程,這叫做超前,超前那麼事情就會圓滿完成;在禍患到來之前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就叫做預見,能預見那麼災禍就不會發生;事情已經發生才考慮,叫做滯後,滯後那麼事情就不會成功;災難已經來臨才考慮,叫做因循,因循那麼災禍來臨時就不能抵擋。』進獻天子第二個計謀。下卿進言:『慶祝的人還在廳堂,弔喪的人已經走進了大門,禍星和福星相挨着,變幻不定,沒有人知道通向它們的門徑。要警惕啊!』進獻天子第三個計謀。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怎麼可以證明呢?從前周文王在豐在今陝西零縣東時,召見姜太公,說:『商紂王末代國捏造罪名殺害無辜的人,你還得幫助我為百姓操心,現在我該怎麼辦呢?』姜大公說:大王你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有禮貌地對待有德行的賢人,施加恩惠給百姓,同時觀察上天的運行規律。上天的運行規律沒有災難,就不能先發動;人道沒有災難,也不可以圖謀,必須等到看見天災,又看到人禍,才可以謀動。大王應該和百姓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互相救助,有共同的情感就可以互相成全,有共同憎恨的對象就可能互相協助,有共同的喜好就可能互相迎合。這樣的活沒有強勁的軍隊也能勝利,沒有好時機也能攻占,沒有壕溝也可以防守。給百姓帶來利益的人,天下人打開門來歡迎他;給百姓帶來禍害的人,天下人都關緊門拒絕他。天下並不是一個人的,爭奪天下好像追趕野獸,一旦得到,那麼天下人都可以分到肉。又好像同坐一條船,如果大家同心協力,那麼成功後,大家就可以一齊享有利益;如果不同心協力,失敗後,大家都會受到損害。如果這樣,到處都有打開大門的人,而沒有關閉大門的人了。不從百姓那裡獲取財富的,就可以取得民心,不人國家獲取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國家政權,成為諸侯;不從天下獲取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成為天子。
我以為,漢高祖劉邦在豐谷起兵,占據了秦川一帶,財物重寶沒有拿,也沒有搜羅婦女,攻下城池都拿來封賜給他手下的將領,得到財物也都分給他的士兵們。沛公沒據為已有,他的私心就是把天下據為已有。所以老子說:『只有沒有私心,才能完成他的私心。』由此可知不拿別人拿東西,這才是真正地拿。取信百姓的人,白姓使他得利;取信國家的,國家使他得利;取信天下的天下使他得利。所以,規律是見不到的,事情的變化是聽不到的,勝敗的苗頭是無法感受到的。玄妙啊!玄妙啊!兇猛的老鷹要反擊時,會伏低身子收縮翅膀;猛獸要搏擊時,也會先低下身子;聖人將要有所動作時,必定先韜光養晦。說到美德,誰可以作為榜樣呢?不仔細觀察,怎麼能知道它的窮盡呢?現在殷朝,謠言四起,人人疑惑。我觀察它的田地,茅草長得比穀物還茂盛;我觀察它的群臣,大多都是曲意逢迎紂王奸佞,壓過了正直的人;我觀察它的官吏,兇惡殘酷,不仁不義,敗壞法紀,收取暴利,可是皇上沒有察覺,這是國家滅亡的規律啊。』周文王說:『好。』
賈誼說:『商湯趕走了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
做臣子的放逐他的君主,做人臣的殺了他的國君,這是天下最大的罪逆,可是商和周之所以能夠長期享有天下,是因為他們能為天下人開發利益,除去禍害,用仁義接續它,所以他們的名聲被天下人稱讚,並且流傳後世。』姜太公說:『天下並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利天下人共同享用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自享用天下的利益的人,就會失去天下。天有天時,地有地利,能夠和人共有的,就是仁愛。有仁愛之心的人,天下人歸順他。免除別人的死罪,解除別人的困難,拯救別人的災難,幫助別人擺脫急難。這就是有德行的人,天下人都歸附他。和別人共同憂愁,共同歡樂,共同喜好,共同憎惡,這是正義。有正義的人,天下人歸附他。人人都憎恨死亡,願意活着;喜歡恩德,歸附利益。能產生利益的就是道,擁有道義的人,天下人歸附他。』

楚共王薨.子靈王即位.群公子因群喪職之族.殺靈王.而立子干.立未定.弟棄家又殺子干而自立.棄疾.平王也.五人皆共王子也.
初.子干之入也.韓宣子問於叔向曰:『子干其濟乎.』對曰:『難.』
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難.』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
取國有五難:有寵而無人.一也.寵須賢人而固也.有人而無主.二也.雖有賢人.當須內主為應也.有主而無謀.三也.謀.策謀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民.眾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四者既備.當以德成也.子干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達者.可謂無人.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無親族在楚.無慮而動.可謂無謀.召子干時.楚未有大慮也.為羈終世.可謂無人.終身羈客在晉.是謂無民.亡無愛征.可謂無德.楚人無愛念之者.王虐而不忌.靈王暴虐.無所畏忌.將自亡也.楚君子干.涉五難以殺舊君.誰能濟之.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城外屬焉.城.方城也.時穿封戍既死.棄疾並領陳事也.苛匿不作.盜賊伏隱.私慾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之.國人信之.芊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獲神.一也.當璧拜也.有民.二也.人信之也.命德.三也.無苛匿也.
寵貴.四也.貴妃子也.居常.五也.棄疾.季也.有五利以去五難.誰能害之.子干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其貴亡矣.其寵棄矣.父既歿矣.民無懷焉.非令德也.國無與焉.無內主也.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皆庶賤也.
對曰:『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以為外主.齊桓奔莒:衛有舅氏之助.有國.高以為內主.國氏.高氏.齊上卿也.從善如流.下善齊肅.齊嚴.肅敬不藏賂.清也.
不縱慾.儉也.施捨不倦.求善不厭.以是有國.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公.好學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五士從出者也.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為腹心.子余.趙衰.子犯.狐偃.有魏犨.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齊妻以女.宋贈以馬.楚王饗之.秦伯納之.有欒.郤.狐.先以為內主.謂欒枝.郤縠.狐突.先軫也.亡十九年.守志彌篤.惠.懷棄民.從而與之.獻無異親.民無異望.獻公之子九人.惟文公在.天方相晉.將何以代之.此二君者.異於子干.共有寵子.國有奧主.謂棄疾也.子干無施於民.無援於外.去晉晉不送.歸楚楚不迎.何以冀國.』子乾果不終卒.立棄疾.如叔向言.
初.楚共王無冢嫡.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群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當壁而拜者.神所立也.』乃密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幼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干.子晰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壓紐.平王即棄疾也.

白話
楚共王去世,次子靈王繼位,共王其他的兒子憑藉着那些喪失職位的人的親族殺害了靈王,又立共王三子子干為國君。子幹當王沒多久,子干的弟弟棄疾又殺了子干並且自立為國君。棄疾,即楚平土。康王,靈王、子干、子晰和平王五人都是共王的兒子。
起初,子干回國,韓宣子問叔向:『子干他能成功嗎?』叔向回答說:『很難。』韓宣子說:『人們有共同的憎惡而互相需求,好像商人一樣,有什麼難的?』叔向回答說:『沒有人和他有共同的喜好,誰會和他有共同的憎惡?得到國家有五條難處:有了尊貴的身份而沒有賢人,這是一;寵貴的身份必須有賢人輔助才可穩固。有了賢人而沒有一人主事,這是二;即使有了賢人,還應當有人主持內政應對四方。有了人內主而沒有謀略,這是三;有了謀略而沒有百姓,這是四;有了百姓可是沒有德行,這是五。前四條已經具備,有德行就可成功。子干在晉國十二年了,晉國、楚國跟從他的人,沒有誰是知名之士,可以說沒有賢人;族人被消滅,親人背叛,可以說沒有主內之人;子乾沒有親人和族人在楚國。沒有好時機而輕舉妄動,可以說沒有謀略;召回子干時,楚國沒有機會可利用。一輩子在外邊流亡,可以說沒有百姓;一輩子在晉國流亡,所以說沒有百姓。流亡在外沒有懷念他的象微,可以說沒有德行。楚國沒有人愛戴、懷念他。楚王暴虐無忌,靈王暴虐,沒有什麼可畏忌的,將要自取滅亡。楚國如果以子干為國君,關係到這五條難處而又殺死原來的國君,誰能幫助他成功?享有楚國的,恐怕是棄疾吧?統治着陳在今河南淮陽、蔡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兩地,方城山在今河南葉縣南四十里以外也歸屬於他當時穿封戍楚國縣尹已經死了,棄疾一併處理着這幾個地方的事務。沒有發生煩雜和邪惡的事情,沒有盜賊橫行,雖然有私慾可是不違背禮義,因此百姓沒有怨恨之心。
神靈任命他,國內的百姓相信他。芊姓發生動亂,必然就是小兒子被立為國君,這是楚國的常例。得到神靈的保佑,這是一;棄疾正對着玉璧下拜。
有百姓,這是二;百姓人人信任他。有美德,這是三;棄疾所統治的地方沒有煩雜和邪惡的事情發生。受寵而顯貴,這是四;棄疾是貴妃子,因此受到共王的寵愛。年紀最小合於常例,這是五。棄疾是楚共王最小的兒子。
有五條利益來除掉五條難處,誰能夠傷害他?子干的官職,不過是右尹;數他的地位,不過是庶子;論起神靈所命令的,他又遠離了神佑。他的顯貴喪失了,他的寵信丟掉了。父親共王已經去世。百姓沒有懷念他的,沒有美德可讓百姓懷念的。國內沒有親附他的,國內沒有人為他主持政務。將要憑什麼立為國君?』韓宣子說:『齊桓公、晉文公不也是這樣嗎?』齊桓公和晉文公也是庶子的身份。叔向回答說:『齊桓公,是衛姬的兒子,受到父親齊僖公的寵愛,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輔佐;有莒國、衛國作為外援,有國氏、高氏作為內應;能夠愉快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就像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一樣,行動迅速,不貪財,不放縱私慾,施捨不知疲倦,求善沒有滿足。
由於這樣而享有國家,不也是合適的嗎?我們的先君晉文公,是狐季姬的兒子,受到父親晉獻公的寵愛,喜歡學習,專心一志,生下來十七年,得到了五個人才。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五人跟從他出逃晉國。
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作為心腹,子余指趙衰。子犯指狐偃。有魏犨、賈佗作為臂膀,有齊國、宋國、秦國、楚國作為外援,齊國把女兒嫁給他,宋國贈給他馬匹,楚王供給他飯食,秦伯接納他為客。有欒氏、郤氏、狐氏、先氏作為內應,逃亡在外十九年,堅守自己的意志更加專一。晉惠公、晉懷公拋棄百姓,百姓成群集隊追隨文公。獻公沒有別的親人,百姓沒有別的可期待的人。獻公有九個兒子,只有文公一個兒子活着。上天正在保佑晉國,將會用誰來代替晉文公?這兩個國君,和子干不一樣。共王還有受寵的兒子,國內還有高深莫測的君主棄疾。子干對百姓沒有施予,在外邊沒有援助;離開晉國沒有人送行,回到楚國沒有人迎接,憑什麼希冀享有楚國?』子乾果然沒有善終而死。立棄疾為國君,正如叔向所說的一樣。
起初,楚共王沒有嫡長子,有五個寵愛的兒子,不知道該立准。於是就遍祭名山大川的神靈,祈禱說:『請求神靈在五個人里選擇一個,讓他主持國家。』於是就把玉璧展示給名山大川的神靈,說;『正對着玉璧下拜的,是神靈所立的。』於是秘密地把玉璧埋在祖廟的院子裡,讓這五個人站齊,然後按長幼次序下拜。康王兩腳跨在玉璧上,靈王的胳膊放在玉璧上,子干、子晰都離開很遠。平王還小,抱了進來,兩次下拜都壓在璧紐上。平王就是棄疾。
按語
傳說堯年老的時候,因為兒子丹朱不賢德所以把王位禪讓給舜。舜讓給丹朱,可是諸侯都不擁戴丹朱,而擁立舜,於是舜才登上天子之位。這則傳說說明了做君主的必須有德行,行仁義,以仁德來使大臣、百姓擁戴自己。否則即使當了君主,其君主地位也不能長久得以保存。舜代丹朱,商湯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紂王,楚平王代楚靈王和子干,均是這種情形。今天作為一個企業集團的廠長或經理,必須德才兼備,除了必要的才能外,還應注重本身德行的培養,以德服人,而不要以權壓人,以勢凌人,這樣上下團結,才有利於工作的開展、進行,否則終有一天會被他人取代。況且,如果職工或職員不是對上司心存敬服,其辦事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企業或集團的進一步發展。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