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吳(一)

反經(長短經)作者:趙蕤發佈:華夏士子

2021-8-26 00:48

丑為星紀.吳越之分.上應鬥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皆吳之分野.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越之分野.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保強.三代要服不及以正.國有道則後服.無道則先叛.』
故【傳】曰:『吳為封豕長蛇.薦食上國.為上國之患.非一日之積也.』

白話
丑為星紀之次,吳越的分野恰好同鬥牛、少陽二星座遙相呼應。今天的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都是吳國分野;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都是越的分野古人說:『生活在長江以南及五湖之間的人比較分散,不易統一,只能憑藉揚州這一有利的政治經濟要地,並以公正的態度對待子民方能統治三代。治國有道的最後歸服,治國元道則率先背叛。』因此【左傳】說:『吳就如同正在生長的大豬和長蛇,不過是口中之食,早晚要被大同吞併。要想對強國構成威脅並不是一天可以做到的。』
按語
這是分析了吳國的地理位置,它既是一塊風水寶地,也有不利於統治的缺憾,關鍵在於治理者如何揚長避短。『封豕長蛇』的比喻同時也說明了吳國由弱到強決非易事,它是一個長期的艱難成長過程。對於當今社會來說,大到治理國家小到管理一個企業同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後者。現有的狀況不足以說明將來,只要攻其所長,不斷摸索,積累經驗,就必會一鳴驚人。

漢高帝時.淮南王英布反布都六安.今壽州是也.反書聞.上召諸將.問:『布反.為之奈何.』汝陰侯滕公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有籌策.可問.』初滕公問令尹.令尹曰:『是敵當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賞之.南面而立萬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故反耳.』上乃召見.問薛公.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上曰:『何謂上.中.下計.』令尹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議曰:合從山東為持久之策.上計也.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議曰:長驅入洛.以決一朝之戰.中計也.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于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議曰:自廣江表.無窺中原之心.下計也.桓譚【新論】曰:『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及為之.工者遂基疏張置以會圍.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敗狐疑.須計數而定.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以自生於小地.』然亦不如察薛公之言.上計云:『取吳楚.並齊魯及燕趙者.』
此廣道地之謂.中計云:『取吳楚.並韓魏.塞成皋.據敖倉.』此趨遮要爭利者也.下計云:『取吳小蔡.據長沙以臨越.』此守邊隅.趨作罫者也.

上曰:『是計將安出.』令尹對曰:『出下計.』上曰:『何為廢上中計而出下計.』令尹曰:『布故酈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國.此皆為身不顧其後.為萬世慮者.故曰出下計.』上曰:『善.』果如策.

白話
漢高祖劉邦當政時期,淮南王英布謀反。高祖得知消息之後,便招集眾將商議,問:『英布謀反,該怎麼對付他呢?』汝陰侯滕公說:『我有一個門客是原楚國的令尹薛公,他有對付的辦法,可以請來一問。』起初滕公向令尹問計,令尹說:『此人應該謀反。』滕公說:『君主分割土地給他,封他為王,賞賜給他官爵,使他南面成為萬乘之主,他為什麼還謀反呢?』令尹說:『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這三個人是功勞相當的同一類人,英布懷疑災禍將殃及自身,所以才謀反的。』高祖於是召見了薛公並向其徵求意見,薛公說:『英布謀反不足為奇,如果英布使用上計,我漢朝就將失去崤山以東的地區;使用中計則勝敗不定;若使用下計便可以高枕無憂了。』高祖說:『這上、中、下計該如何解釋?』令尹說:『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號令燕趙,安守現已取得的地區,這樣崤山以東將歸他所有。聯合山東諸候,是保證長久的辦法,這是上策。什麼是中計呢?東取吳,西取楚,吞併韓地,取得魏地,控制住敖倉的糧食,堵住成皋這一要塞,結果如何便不可預料了。長驅直入進入河洛,與漢軍決戰,這是中策。什麼是下計呢?
東取吳,西取蔡,把注意力放在越地,固守長沙,那你就可高枕無憂了,漢朝便相安無事。』使長江流域各部自行征伐,不讓他們產生進兵中原的心思。
這是下策。桓譚【新論】說:『世上流行圍棋這種遊戲。有人說這也和用兵相似。當下棋的時候,工於棋藝的人便選擇要點,疏布棋局,以便會合包圍。
依仗大勢來攻擊對方,會取得絕對的勝利。這是通曉棋局中運籌之道的勝利。
中等的棋手則致力於阻斷、攔截,以求自活爭奪微利。因此,這種棋局上的勝敗就很難判斷,只有通過計算子數才能判定勝負。下等的棋手往往是固守邊、角,自求作活,在一塊小小的地方生存下來。』這個說法還不如仔細揣摩薛公所說的話。上策是說攻取吳、楚之地,統一齊魯和燕趙。這就象下棋中重視整體佈局一樣。中策說攻取吳、楚之地,吞併韓魏,阻斷成皋,佔據敖倉。這就象中等的棋手致力於阻斷和爭奪微利一樣。下策是說攻取吳地中的小蔡,佔據長沙,威脅越地,這就象圍棋當中下等棋手固守邊角一般。

高祖說:『他會選擇哪一計呢?』令尹回答說:『用下計。』高祖問:『為什麼不用上、中兩計而單選下計呢?』令尹說:『英布本是酈山的一名苦役,發展到萬乘之國的確來之不易,他目光短淺,只會安於現狀,根本不作長遠打算,因此說他必定使用下計。』高祖說:『非常好。』結果事實確如薛公預料那樣。
按語
決策直接關係到事情的成敗,而決策又不可盲目從事。高祖召眾將討論對付反臣英布的過程即是一個決策的過程,令尹薛公審時度勢,不是從自身出發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先為對方擬定種種方案,推測其必然決策,然後以人推已,決策自然產生。這種『逆推法』可謂獨闢蹊徑,尤其是在情況複雜或存在多種可能性而不利於從已方決策時尤為適用。在現代企業中決策已成為管理的關鍵所在,對一個處於市場這個開放系統中的企業來說,倘若事事從自我利益出發,處處只考慮自身狀況則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僅僅做到知已而不能知彼,往往會輕率下結論,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因而決策亦可採取薛公的迂迴之術。
另外薛公的『上、中、下計』之論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他認為英布聯合山東諸國乃長遠之策,是上計,若長驅直入僅備一戰則為中計,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則為下計,實則說明為事應有遠謀。圍棋的戰術中亦有類似的優劣策略之說。看似疏鬆實有精心謀劃的為上策;處處遮擋或想一招置對方於死地是中策;而在棋盤邊緣處處設局以求自生的為下策。上策者往往控制大局,志在必得,中策者勝敗胸中無數,下策者想求自保卻往往功虧一簣。謀事同樣如此,貴在有遠見卓識,要做到胸懷丘壑,目無全牛,將大局瞭然於胸,處處皆在意料之內。倘若走一步看一步,看似處處謹小慎微,實則處於被動狀態,稍有差遲便會不攻自破。

是後吳王劉濞以子故而反.初發也.其大將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難以就功.臣願得奇兵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吳王太子諫曰:『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吳王不許.其少將桓將軍復說吳王曰:『吳多步兵.步兵利險阻.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宜棄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之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王問諸老將.老將曰:『此年少摧鋒之計耳.安知大慮.』吳王不從桓將軍之計.乃自並將其兵.漢以太尉周亞夫擊吳楚.亞夫用其父客計.遂敗吳.

白話
這之後吳王劉濞因晁錯而謀反。剛開始時,大將田祿伯說:『招集兵馬向西進發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策略,事情不易辦好。我願帶領五萬人馬沿江淮而上奪取淮南、長沙,進入武關,與大王會合。這是出人意料的一招。』太子卻說:『大王以謀反為名,這場戰爭難以令人信服,民眾會起來反對大王。』
於是吳王沒有答應田祿伯的請求。後來小將桓將軍又對吳王說:『我們多是步兵,利於在崎嶇不平的地方行軍打仗,而漢朝多是車輛馬匹,在平原地帶佔優勢。希望大王經過那些城池,奪不下,便放棄它,迅速地向西佔據洛陽的軍備庫,以敖倉的糧食為軍糧,倚仗山河的險要向諸侯發號施令。雖然沒有入關,天下就都屬大王了。假如大王進兵很慢,停留於城市,漢朝的車馬一到,進入梁楚一帶,我們的事情就會失敗。』吳王徵求各位老將的意見,老將說:『這是年輕人追求冒險罷了,哪裏考慮得周全呢?』吳王沒有聽從桓將軍的計策,親自統率全部兵馬。漢朝派太尉周亞夫阻擊吳王兵馬,周亞夫使用他父親門客的計謀,結果擊敗了吳軍。

淮南王劉安怨望其父厲王長死.謀為叛逆.問伍被曰:『吾舉兵西向.諸侯必有應者.即無奈何.』被曰:『南收衡山衡州以擊廬江廬州.有潯陽之船.守下雉之城在江夏.縣名也..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洪州是也.強努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收江都揚州也.會稽越州也.南通勁越.屈強江淮間.猶可一舉得延歲月之壽.』王曰:『善.』未得發.會事泄.誅至.

白話
淮南安劉安怨恨其父厲王劉長蕕罪早死,打算謀反。問伍被說:『我向西發兵,諸候一定會有起來響應的,就會令皇帝沒有辦法。』伍被說:『佔據南面的衡山在衡州,從那裏進兵廬江在廬州,在潯陽佈置船隊,守住下雉江夏縣,再把守住九江的人口和洪州,在江邊設置弓彎手以做防備,這樣可以防範南郡派兵而下。向東邊攻取江都揚州、會稽越州,連同浙江一帶,這樣不僅可制約江淮一帶的強大兵力,而且還可以拖延時間。』淮南王說:『好吧。』還沒有發兵,事情便已敗露遭來殺身之禍。

後漢靈.獻時.閹人擅命.天下提契.政在家門.
何進謀誅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董卓詣京師.以脅迫太后.密令卓上書日:『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兵.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討讓等罪.』卓未至.進敗.及卓到.遂廢立.天下亂矣.議曰:『家門.大夫也.』
時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袁術得據其郡.劍原術合縱.欲襲奪劉表荊州.堅為流失所中.死.
初.劉表據荊州也.聞江南賊盛.謂蒯越等曰:『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焉出.』對曰:『眾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理盅.義不足也.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趨下.何患不附.袁術勇而無謀.宗賊貪暴.為下所患.若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人有樂存之心.必襁負而壯.兵強士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後果然.
孫堅死.子策領其部曲.擊揚州刺史劉繇.破之.因據江東.策聞袁術將欲僭號.與書諫曰:『昔董卓無道.凌虐王室.禍加太后.暴及弘農.天子播越.官廟焚毀.是以豪傑發憤.沛然俱起.然而河北異謀於黑山.曹操毒被於東徐.劉表僭亂於荊南.公孫叛逆於朔北.正禮阻兵.玄德爭盟.當謂使君與國同規.而舍是弗恤.莞然有自取之志.懼非海內企望之意.昔成湯伐桀猶云:「有夏多罪.」武王伐紂.曰:「殷有重罰.」此二王盅.雖有聖德.假時無失道之過.無由逼而取也.今主上非有惡於天下.徒以幼小.協於強臣.異於湯武之時也.使君五世相承.為漢宰輔.榮寵之盛莫與為比.
宜效忠節以報王室.』術不納.策遂絕之.

白話
後來漢靈帝、獻帝當政之時,太監把持朝政,天下被其控制,國家大權落在了亂臣賊子之手。
何進密謀誅殺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進便讓董卓進京,以此來脅迫太后。他暗中指使董卓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竊取了皇上的恩寵,禍亂天下。從前,趙鞅動用晉陽的兵力來清除晉君身邊的壞人。我要鳴鐘擊鼓進入洛陽,討伐張讓等人的罪責。』董卓還沒趕到,何進的密謀便敗露了。董卓一到,馬上廢立皇帝,此後,天下就大亂了。按:家門是指大夫。
當時長沙太守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咨,袁術乘機佔據了他的南陽郡。孫堅與袁術聯合,準備奪取劉表的荊州,孫堅被亂箭所傷而死。
當初,劉表佔據荊州,聽說江南亂軍四起。就對蒯越等人說:『我想徵募軍卒,擔心招集不來,有什麼好計策嗎?』蒯越回答說:『老百姓不歸順的原因是仁愛不足;歸附了但卻無法管理的原因是道義不夠。假若仁義之道能夠推行,老百姓就會象水往低處流一樣地前來歸順。哪裏還用得着擔心老百姓不歸順。袁術有勇無謀,殘暴貪婪,他的屬下深以為患。如果示以小利,他的屬下大部分人一定會前來歸順。你翦除他們中胡作非為的人,以安撫的方式任用他們。人都有渴望生存下來的想法,這樣做就一定會使四方百姓負子攜妻前來。兵力強大,上下同心,在南面佔據江陵,北面據守襄陽八郡,天下很輕易地就會安定了。即便袁術率兵前來征討,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後來果真如此。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率領他的部隊攻打揚州刺史劉繇,打敗了他,並因此而佔據了江東。孫策聽說袁術將要篡位稱帝,寫信勸諫說:『過去董卓無道,凌辱王室,加害何太后,對弘農王施加暴行,天子逃亡在外,皇家宮殿太廟被燒毀。天下群雄激憤,揭竿而起。雖然如此,但河北袁紹在黑山心存異志,曹操在東徐塗毒生靈,劉表在荊南謀逆,公孫述在朔北叛亂。你匡正臣禮,阻止兵禍,增厚臣德爭取聯合。人們公認你的行為符合國家的法度,可你卻毫不吝惜地拋棄了這種做法,突然間產生了自己取代漢室的想法,這恐怕不是天下百姓所企盼的。從前商湯討伐夏桀還要說:「夏桀罪孽深重」,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說:「殷紂王犯了大罪」。這兩位君王,雖然身負聖明之德,但假如當時沒有夏桀和殷紂暴行天下的過錯,也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機會。現在皇上並沒有對天下百姓辦過什麼大的壞事,只因年紀小,就被強臣壓迫,這不同於商湯和周武王的時侯。你祖輩五代相承,作漢朝的重臣,榮耀恩寵沒有人能比得上了,應當效盡忠臣的氣節,來報答漢室的厚恩。』袁術不聽,孫策於是同他斷絕了關係。

策聞魏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襲許.未濟.為許貢客所殺.
初.策有是謀也.眾皆懼.魏謀臣郭嘉料之曰:『策英雄豪傑.能得人死力.然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果為許貢客所殺.
策死.弟權領其眾.時吳割據江南.席捲交廣也.屬曹公破袁紹.兵威日盛.乃下書責孫權.求質.張昭等會議不決.權乃獨將周瑜.詣其母前定議.瑜曰:『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裏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揚.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乘父兄余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前.有何逼迫而欲送質.
質子一入.不得不與曹氏.曹氏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與.徐觀其變.若曹氏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戟.必將自焚.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權母曰:『公瑾議是也.』遂不送質.策薨.權年少.初統事.太妃憂之.引見張昭.董襲等.問曰:『江東何可保安不.』襲對曰:『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人.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眾皆壯其言也.

白話
孫策聽說曹操與袁紹對壘官渡,準備渡江襲取許昌,沒有成功,被許貢的門客刺殺。
當初,孫策有渡江偷襲曹操這一打算時,曹操手下的人都很恐慌曹操的謀臣郭嘉推測道:『孫策是英雄豪傑,能使人為他效死力。但他輕敵而無戒備。即便有百萬大軍,也不過如同獨自一人行走於中原一般,如果派刺客伏擊,他只是一個人就能對付的敵手。讓我看,他一定會喪命於低賤匹夫的手中。』後來果真被許貢的門客刺殺。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替了他的地位。當時孫吳已經盡據江南、湖廣一帶。他跟從曹操打敗了袁紹,兵力日益壯大,曹操下書責怪孫權並索要人質。
張昭等人在一起討論,始終拿不定主意。孫權於是請周瑜共去找母親前來商議。周瑜說:『以前楚國被封於荊山之下時,方圓不足百裏。它的後代非常有才能,開拓疆土,並在郢今湖北省建立基業,後來又佔據了荊州,揚州,到達南海。基業世代相傳了九百多年。現在你憑藉父兄的威望兼併了六郡,兵精糧足,將七個個可為你效死力。可開山煉銅,煮海曬鹽,境內土地富饒,民不思變;水路暢通,交通便利,百姓都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有什麼理由被逼迫而交納人質呢?人質一交,便不得不服從曹操,下令召見便不得不去,這樣就受制於別人,哪裏能與南面稱王相同呢?不如不聽從而靜觀其變。倘若曹操能遵循常理以公正見稱於天下,將軍再歸順於他也為時不晚。
如果他企圖以下亂上,戰爭猶如火勢,輕舉妄動,自會引火燒身。我們應保存實力抵抗外強,又何必送人質呢?』孫權的母親說:『公瑾說的對。』於是便沒有送人質給曹操。孫策死的時候,孫權還不大,剛剛懂事。太后很是擔憂,就把張昭、董襲等人引見給孫權。孫權問道:『江東怎麼才能保證氏治久安呢?』董襲回答說:『江東有險要的山川地勢為屏障,討逆將軍孫策為政英明,有恩德惠及於人民;討虜將軍孫權繼承基業以後,群臣莫不盡心竭力。有張昭管理全局,我等做你的幹將,這正是地利、人和的局面,沒有什麼可憂慮的。』眾人都很讚賞他這番話。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