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反經十三(下)

反經(長短經)作者:趙蕤發佈:華夏士子

2021-8-24 20:55

韓子曰:『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曾公曰:『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吳子曰:『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之君恃眾好勇.以喪社稷.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訓.故臨敵而不進.無逮於恭.殭屍而哀之.無及於仁矣.』【鈴經】曰:『文中多武.可以輔主.武中多文.可以匡君.文武兼備.可任軍事.文武兼閥.不可征伐.』

白話
韓非子說:『讀書人舞文弄墨,常常擾亂國家的法令;認為力氣大,武功好才有用的人常常靠蠻勇解決問題,也是對國家法令的破壞。』『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這是法家反文反武的說法。曹操則說:『一個國家單純依靠武力或是單純依靠文化,都要滅亡。』吳國的夫差,魯國的偃王,就是『恃文者亡』的明證。吳起說:『上古時候的窮桑氏即承桑氏的國王治理國家,廢棄了軍隊建設,專講道德,結果國家給人家滅了。夏代的有扈,依仗人口眾多,軍事力量強大,不要文化,結果也亡國。高明的帝王吸取這個教訓,提出「內修文德,外治武訓」作為政治的最高原則,對內加強文明道德建設,對外加強國防軍事建設,因此敵人不敢侵犯,民眾文明安定,國王從容謙恭,供奉為國犧牲的烈士,激勵人民學習英勇尚武的精神而不傷害仁愛文明的修養。』【素書】即【鈴經】說:『有文化素養又經過軍事訓練的人或經過戰火考驗又有文化素養的人,才可以匡扶君王。國家如此,個人也一樣,文武兼備的人才能做大將,否則不可委以軍事重任,讓其率軍征伐。』

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於府魯國之法.贖人於他國者.受金於府也.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匡衡云: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楨幹也.公卿大夫相與修札恭讓.則人不爭.好仁樂施.則下不暴.上義高節.則人興行.寬柔惠和.則眾相愛.此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化成也.何者.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人.此其本也.

白話
孔子的學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個落水的人,父母親非常感激,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愉快接受後,跑來向孔子講述。孔子說:『子路做得對,以後魯國的人都願意救人於危難之中了。』救了人有酬勞嘛!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子貢很有錢,養有奴隸,奴隸的親人向子貢提出要贖人回去。按照魯國的法律,向奴隸主贖人,是要交贖金的。但是子貢放了人卻沒要贖金。孔子說:『子貢做得不對,你不收贖金,以後誰還敢贖人?』
為什麼孔子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呢?因為他認為:子路做了好事收了禮,是鼓勵大家都做好事,倡導了好的社會風氣,這是勸人為善。子貢因自己有錢就不收人家的贖金,顯得很謙讓大方,影響別的做奴隸主的都不敢釋放奴隸了得不到好處嘛。家中有做奴隸的也不敢去贖人了。結果堵塞了行善的路子。由此看來,在該廉潔的地方講廉潔是應該的,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眩耀自己的廉潔,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漢朝愛提意見的匡衡說:『孔子曾慨嘆說:有誰能以禮讓治國呢?到哪裏去找這樣的例子呢?可見以禮治國是很不容易的。孔子所以這樣感嘆,是因為作為中央政府的朝廷,是全社會的神經中樞,它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好壞。如果中央政府的官吏們彼此很講禮貌,謙虛寬厚,影響到下面,就不會彼此爭鬥不已;中央的人好善樂施,下面就不會粗暴犯上;中央的人高風亮節,下面的風氣也會跟着好轉;中央寬容溫和,施惠於民,下面的人彼此之間就有愛心。這四種好的社會風氣,都不是靠國家領導人威嚴的命令形成的,而是以中央政府的實際行動感化教育全社會形成的。』道理何在?因為如果中央政府的官員們一對話就吵的臉紅脖子粗,影響到下面,就發展成打架斗歐了;中央的人如果獨斷專行,下面就要一毛不拔、寸步不讓了;中央的官員如果爭名奪利,下面就要禍國殃民了;中央的官員如果唯利是圖,下面就要盜竊成風了。這就是說,社會風氣的好壞,根源在中央。

慎子曰:『忠未足以救亂代而適足以重非.何以識其然耶.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瞍.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義六親不和有孝慈.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國家昏亂有忠臣.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反忠也.
京房論議.與石顯有隙.及京房被黜為魏郡太守.憂懼上書曰:『臣弟子姚平謂臣曰:「房可謂小忠.未可謂大忠.何者.昔秦時.趙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秦之亂.正先趣之.」今臣得出守郡.唯陛下毋使臣當正先之死.為姚平所笑.』
由此而觀之.夫正先之所謂忠.乃促秦禍.忠何益哉.

白話
戰國時的法家慎到說過:『做個忠臣固然是好的,但忠臣並不能救亂世,相反,如果是處在一個混亂的、百廢待興的時代,忠臣只會加重那個時代的混亂。』如何理解這個道理呢?舜的父母很壞,卻生了舜這樣一個聖賢的好兒子。舜的父親一次次要把親生兒子舜置於死地,舜每次都逃過了劫難,原諒了父親。夏朝的桀是最壞的皇帝,卻出了不少忠臣,結果使他的過錯顯得格外突出,真象是罪惡滔天一樣。孝子不會出在慈父之家。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意思是說,家庭有了變故,有了危機,才能看出兒女的孝引來。忠臣不會產生在聖明的君王執政的時代。老子說:『國家昏亂有忠臣。』
只有當國家、民族處在生死存亡之際,才會有忠臣出來殉國赴難。
一個英明的領導人懂得了這個道理後,就會要求部下既要盡忠,但不能過分,所管的事、所負的責任不能超越其職權範圍,否則,就走到了忠的反面。
漢朝的名臣、易學大師京房在中央政府當官的時候,因政見不同與石顯有了矛盾,後來京房被下放到魏郡做太守,而石顯還在中央。京房害怕了,就上書給皇帝說:『我的學生姚平對我說,我對你只是小忠,還說不上是大忠。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前秦始皇在位的時候,趙高用事,有一個叫正先的臣子,看出趙高居心叵測,就非難、諷刺趙高,被趙高假以罪名殺了,從此趙高在政治上樹立了威信,形成了趙高欺上瞞下、一手遮天的政治勢力。到了秦二世,天下大亂,趙高指鹿為馬,也可以說是正先促成的。現在我京房奉你的命令出來做地方官,希望你不要讓我落個忠臣正先那樣的下場,那就要讓我的學生姚平恥笑了。』
由京房所講的這個故事看,正先揭發趙高的陰謀,對秦始皇可說是忠了,可是這忠的結果,是自己腦袋搬家不說,反而促使趙高形成了專權的黨羽和亂政的權力,最後導致天下大亂。那麼這忠又有什麼好處呢?

莊子曰:『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智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有不為盜積者乎.』反智也.孫子曰:『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白話
莊子說:做小偷、扒手一類的盜賊,或是溜門撬鎖,或是從別人的口袋裏、皮包裏偷東西,為了預防這些小偷,人們有了財寶,總是小心翼翼地放在保險柜、珠寶箱裏,外面還要層層綑紮,加上大鎖,生怕不牢固。這種防盜的做法,歷來所世俗的人們當做是聰明智慧的表現。可是如果一旦汪洋大盜來了,把皮箱、保險柜連鍋端走,這時大盜唯恐你捆得不緊,鎖得不牢呢。
這樣看來,以前被認為有腦子的人,不正是在為強盜儲蓄、保管財富嗎?
這就是智慧的反撣。所以孫子兵法說:『敵人裝備的越好,對我們越有利,只要把敵人打垮了,把裝備拿過來,就成了敵人在為我們裝備。』

其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網罟之所布.束褥之所刺.方二千餘裏.闔四境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裏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並與聖智之法而盜之.故田成有乎盜賤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則是不獨竊齊國.並與其聖智之法.以守其盜賤之身乎.反聖法也.
昔叔向問齊晏子曰:『齊其如何.』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勿知.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人而歸於陳氏.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收之.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人三其力.二於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屢賤踴貴.人多疾病.而或燠休之.其愛之如父母.歸之如流水.欲無獲人.將焉避之.

白話
至於那些被稱為聖人的,能說沒有不為大盜儲蓄、保管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嗎?肯定是有的。怎麼知道呢?田成子弒齊君盜其國就是一例。
從前,齊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城鎮相連,人口眾多,一派繁榮景象。市場上擺滿了生猛海鮮,田野上人歡馬叫,方圓二千餘裏,舉國上下,國家典章制度的建立,城鎮鄉村的組織規劃,哪一樣不是依照他們的開國聖人姜太公的做法呢?等到後來竊國大盜田成子一出來,殺了齊簡公,偷竊了齊國,田成子所到手的,又豈只是一個齊國,而且把齊國幾百年間形成的好的政治制度,都偷過來了。所以歷史上雖然罵田成子是竊國大盜,但他一旦權勢到手,就象堯舜一樣,安安穩穩地做了齊國的國王,國際上一樣恭維他,一樣承認他,到底還傳了十二代。由此看來,田成子不但偷了齊國,而且偷了姜太公開創的聖明的政治制度,這些權勢、法規又反過來保護了這個大強盜。這就是好的政治制度的反作用。
從前晉國大夫叔向問齊國的宰相晏子:齊國的前途怎麼樣?晏子說:現在已經是沒落的時代,我也不知道了。齊國終究要屬於陳氏家族的。齊國遺棄了人民大眾,人民都投到陳家的懷抱中去了。就拿計量這件事來說吧,齊國的計量辦法,原來分為豆、區、釜、鍾四級,以四升為一豆,依次逢四進一,進到一釜的時候,十釜才是一鍾。陳家居然自己設立計量標準,不用四級而用三級,每級加一倍,進到一鍾,量就大得多了。他以私自定的計量標準大斗借貸,以公家的標準小斗收進,結果老百姓的財富都送到他那裏去了。
他家的山貨木材堆積如山,海鹽魚蝦,也不比海裏的少了。老百姓出三分力,兩分歸公,一分用以養家餬口,可是歸公的東西都是偽劣殘次,負責公務的三老,窮到不得溫飽的地步。國內所有市場上的東西,普通的鞋子,窮人買不起就大削價,但是高級衣料,富人搶着要,價錢高的嚇人。整個國家給弄得窮的越窮,富的越富。窮苦人大多數貧病交加,可是到處聽到關於陳家撫慰窮苦百姓的宣傳。人心都被陳家騙去了,老百姓愛戴陳家象愛父母一樣,象江河歸大海一樣歸附了陳家。整個齊國想不被陳家收買,怎麼可能呢。齊國的災禍,是難以避免的了。

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來之有也.』
後漢末.董卓入朝.將篡位.乃引用名士.范曄論曰:『董卓以虓闞為情.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彝倫.毀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厭其快.然猶折意縉紳.遲疑凌奪.尚有盜竊之道焉.』

白話
強盜問他的頭目盜跖:『當強盜也有道嗎?』強盜頭子說:『當然有啊!
天下什麼事能離得了道呢?當強盜的學問大着呢!首先是「妄意」估計某處有多少財寶,值不值得動手,要計算得準確周到,聖也;動手的時候,別人在後面,自己先進去,這是要有勇於犧牲精神的,勇也;得手之後,別人先撒退,自己最後走,有危險自己承當,義也;判斷某處可不可以去搶劫、偷盜,什麼時候去才能成功,這是需要智慧的,智也;東西搶到以後,大塊分金,大塊吃肉,平均分配,仁也。仁義智勇聖,這五條標準不具備而能成大盜的,天下沒有這個道理。』
後漢末年,漢獻帝在位的時候,董卓到中央政府做官,在他圖謀篡位之前,禮先下士,很會捧敬當時的知名學者如蔡邕等人。撰寫【後漢書】的范曄在總結董卓篡權的歷史教訓時寫道:『董卓這人本性野蠻殘暴,有如虎狼,碰上漢朝末年政權剝落崩塌的局面,給了他野心得逞的機會,倫理道德被他踐踏,綱常制度被他破壞,毀壞分裂了中央政權。象董卓這樣開人胸膛,剁人手足,殘酷得吃人不吐骨頭的人,就是殺盡了天下人都不會稱心。但是就是這樣壞透了的人,對於知名度高的文人學者,還懂得故意表演禮先下土那一套,以便慢慢地、一點一滴地侵凌篡奪東漢政權,所以不要看董卓粗魯殘暴,殺人如麻,他很懂盜竊之道,很懂怎樣去偷盜別人的東西。』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反仁義也.
議曰:昔仲由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長溝.當此之時.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以餉溝者.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孔子曰:『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漢武時.河間獻王來朝.造次必於仁義.武帝色然難之.謂曰:『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王其勉之.』王知其意.歸即縱酒.
由是言之.夫仁義兼濟.必有分乃可.故尸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皆得其分曰理.愛得分曰仁.施得分曰義.慮得分曰智.動得分曰適.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後為成人.』
由是言之.跖徒之仁義非其分矣.

白話
從董卓這類人對有文化學識的人都知道籠絡利用看來,仁義禮智信這些原則,好人要想成功,需要用來做依據;壞人要想成功,也不能違反這些原則。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壞人多,所以好人用這些原則做好事,給天下眾生帶來的利益少,壞人用這些原則做壞事,給天下眾生帶來的災禍就多了。
這就是仁義的反作用。
我們再舉例來討論這個問題。
從前孔子的學生子路去邵這個地方做行政長官,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季家手裏,季氏想在五個月內開通一條運河。這對老百姓來說,太苛刻了。
而這條運河正好在子路管轄的行政區內,為了鼓勵民工幹活,子路就掏自己的腰包,還把家裏的糧食弄來做飯給大家吃,以補工程費用的不足。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的飯倒掉,把鍋灶、飯碗毀掉。
子路大發脾氣,跑回去找孔子吵架:『你天天教導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了,你又叫子貢來搗亂,是不是嫉妒我們呀?』孔子說:『子路,你好胡塗啊中國的文化倫理是什麼你知不知道?當皇帝的人說他們愛普天下的老百姓,是因為他們把天下當作是自己的;當諸侯的說他們愛境內的老百姓,是因為他們把自己所管轄的領地當作是自己的;當了大夫的,只管自己職責範圍以內的事;普通老百姓,只愛自己的妻子兒女。如果超過了各自的範圍干預別人的事,雖然你一片好心,也不得好報,因為你侵犯了別人的權力。』
漢武帝的時候,封在河間的獻王劉德到長安朝見漢武帝,穿着打扮、言談舉止、進退起居都很規矩,很得體,很有禮貌。漢武帝看到以後,場面上裝出讚許的樣子,內心卻很不高興,於是對獻王說:『湯武當年起來鬧革命,根據地不過才七十裏大,文王也不過是以方圓百裏的地方打的天下。你現在管的地方,比他們造反時的領地大多了。好好干吧!』
獻王聽了這幾句話,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回去以後,沉緬酒色,一天到晚喝的爛醉如泥,表示胸無大志,以此告訴漢武帝:這一下你總該放心了吧?
我不過是個酒色之徒,哪能跟湯武、文王相比?
由子路和獻王這兩個故事看來,要行仁義、表愛心,普遍地幫助別人,愛部下,愛集體,也要知道自己的本分才行。一旦超越了自己的職權範圍,不但行不通,而且會招惹禍患。所以戰國時的法家尸佼在他的著作中說:『君臣父子,上下長幼,不論貴賤親疏,人人都要守本分,這就是理。對別人能恰如其分地表現愛心,就是仁;恰如其分地施捨,就是義;恰如其分地使用自己的思慮計謀,然是智;恰如其分地做事,就是適;恰如其分地說話,就是信。總之,一言一行都要曉得自己的本分,都要適可而止,才可以說是成熟了。』由這個道理看來,前面所說的強盜雖然也講仁義道德,所謂『盜亦有道』,但在做人的基本原則上,他是錯誤的,因為他不守本分。

由是言之.夫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忠孝賢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無隱於人.而常存於代.非自昭於堯湯之時.非故逃於桀紂之朝.用得其道則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亂.
孫卿曰: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出.禹之法猶存也.而夏不代王.故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矣.
【莊子】曰: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代以汧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說吳王.越人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汧澼絖.則其所用之異.

故知制度者.代非無也.在用之而已.

白話
綜上所述,孔孟所標榜的仁義禮樂也罷,法家所提倡的名法刑賞也罷,忠孝賢智這些做人的基本原則,文韜武略、審時度勢這些世俗才智的運用,每家的思想,每一種法制,都是天地間的真理,並沒有向哪些人隱瞞,向哪些人顯露。儘管時代變了,而真理還是代代都存在的,並不是說在三代以前,仁義道德因是聖明時代就自動出來了,到了夏桀、商紂,因是昏亂時代,仁義道德就故意離開了人類社會。問題在於每個時代的領袖人物怎樣去運用,用得好就天下大治,用得不好就天下大亂。一治一亂,全在於人。
荀子說:『古代羿的思想政策並沒有遺失,只不過羿在中年就死了,沒有繼續下去;大禹的文化法制都還存在,但因沒有接班人,沒有繼承下來。』
問題就在這裏。任何法律、思想、體制、主義、法規,本身不能獨立存在,而要靠人去運用,用得好就存在,用得不好就消亡。
【莊子】這本書裏講的一則寓言正好說明了這個道理。宋國的一家人,有一祖傳秘方,冬天塗在手上不生凍瘡,皮膚不會皸裂。這家人靠這個秘方世世代代漂布為生。有人路經這裏,聽說這家人有此秘方,提出用一百兩金子買他們的秘方。客人買到手後,就去南方遊說吳王。吳越地處海疆,守衛國土,主要靠海軍。他遊說吳王成功,做了吳國的海軍司令,替吳國練兵。
到了冬天,吳越兩國發生了海戰,吳國的水兵塗了他的不皸之藥,不怕冷,不生凍瘡,結果打敗了越國,此人因之立了大功,割地封候。同樣一個不生凍瘡、不皸手的藥方,有的人用來封候拜將,而守着這個方子的那家人卻世世代代給人家漂布。

由此看來,同樣一個東西,人的聰明才智不同,用法不同,效果就有天地之別。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是有沒有,而在於用與不用和會用不會用。會用,就能求名得名,求利得利;不會用,就只有世代倒霉了。
按語
古今中外,不要說已成歷史遺蹟的大大小小的國家無法統計,就是作為國家的政體又有多少類型呢?氏族公社、奴隸制姑且不說,光現代化的政治體制就有民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邦聯制、多黨制、一黨制..雖然可以說,隨着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人類的社會制度、政治體制也呈逐級進步的狀態,如從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後者總比前者文明、進步。但是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都不能說是最完美的。不僅如此,任何一種制度,隨着時代的發展,都要逐漸暴露其弊端,直到最後走向反面。這就是【反經】一書主體思想的基本出發點。【反經】一書的整個着眼點也全在這個『反』字上,因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立場不同,觀念就兩樣。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壞。歸納起來,有陰就一定有陽,有陽一定有陰。陰與陽在哪裏?當陰盛的時候,陽的成分一定涵在陰的當中;當陽盛的時候,陰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陽的裏面。我們做一件事情,好的時候,壞的因素已經有種子因素在好的裏面了。譬如一個人春風得意,得意就忘形,失敗的種子已經開始種下去了;當一個人失敗時,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未來新的成功種子,已經在失敗中萌芽了。重要的在於能不能把握住成敗的時間機會與空間形勢。
其次所謂『反』,是指任何一件事,沒有絕對的好壞,因此看歷史,看政治制度,看時代的變化,也沒有什麼絕對的好壞。就是我們擬定一個辦法,處理一個案件,拿出一個法規來,針對目前的毛病,是絕對的好。但經過幾年,甚至經過幾個月以後,就變成了壞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萬事萬物都在變,第一等人曉得要變了,把握機先而領導變;第二等人變來了跟着變;第三等人變都變過了,他還在那裏罵變,其實早已經事過境遷了,他是被時代遺棄了。反經的原則就在這裏。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