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君德第九(中)

反經(長短經)作者:趙蕤發佈:華夏士子

2021-8-24 20:40

夏少康.漢光武皆中興之君.孰者為最.
虞南曰:『此二帝皆興復先緒.光啟王業.其名則同.其實則異.何者.
光武之世.藉思亂之民.誅殘賊之莽.取亂侮亡.為功差易.至如少康.則夏氏之滅已二代矣羿及寒浞.藐然遺體.身在胎孕.母氏逃亡.生於他國.
不及過庭之訓.曾無強近之親.遭離亂之難.庇身非所.而能崎嶇於喪亂之間.遞成配天之業.中興之君.斯為稱首.』
魏高貴鄉公問荀顗曰:『有夏既衰.後相殄滅.少康收輯夏眾.復禹之績.高祖拔起壟畝.芟夷秦.項.考其功德.誰為先後.』
顗對曰:『造之與因.難易不同.少康功德雖美.猶為中興.漢世祖同流可也.至如高祖.臣等以為優.』上曰:『少康先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隸.能布其德而兆有其謀.卒滅過.戈.復禹之績.祀 夏配天.不失舊物.非至德弘仁.豈能濟斯勛乎.漢祖因土崩之勢.收一時之權.為人子則數危其親.為人君則因賢相.為人父則不能衛其子.身沒之後.社稷凡傾.少康易時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漢祖矣.

白話
夏代的少康、漢代的劉秀,都是中興之君,誰更值得稱道呢?
虞世南說:『這二個帝王都是復興先人未竟之業,使先王的功績發揚光大的人。中興之名相同,業績的內容卻不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劉秀藉助處亂思治的民心,誅滅獨夫民賊王莽,乘着混亂打敗亡命之徒,成功比較容易。至於少康,夏氏滅亡已有二代后羿和寒浞,祖先的遺業已很渺遠,母親懷着他逃亡在外,生於異鄉,沒有受過父輩的教誨,沒有強大、貼近的親人,生在背井離鄉的戰亂之中,流離失所,但是他能在艱辛坎坷的喪亂之際奮鬥,終於成就了帝王大業。中興的君王,少康應為第一。』
魏文帝的長孫曹髦問朝臣荀顗:『夏商已經衰落,國王和丞相也都死絕了,少康收集夏朝的群眾,復興了大禹的事業。漢高祖崛起民間,打敗了秦國和項羽,考究他們的功德,誰大誰小?』
荀顗回答道:『創造與繼承,難易不同。少康功德雖美,不過是中興而已,與漢世祖劉秀同等水平也就可以了。至於高祖劉邦,我以為更勝一等。』
曹髦說:『少康在國破家亡之後淪落為諸侯的奴隸,然而他能廣施恩德,表明他有所圖謀,最終還是消滅了過、戈兩個部落,恢復了大禹開創的基業,夏商的宗廟得以祭祀,祖先的遺產沒有散失。不是大仁大德,哪能建立這樣的功勳呢!而劉邦利用天下土崩瓦解的形勢,一舉取得政權。就他本人而言,為人之子,幾次危害到他的親人;為人之君,他所依靠的是賢明的丞相;為人之父,卻不能保護自己的子女,身死之後,國家幾乎滅亡。如果與少康易時而處,他就未必能夠光復大禹的帝業了。由此推論,劉邦就該在少康之下了。』

後漢哀亂.由於桓.靈二主.凶德誰則為甚.
虞南曰:『桓帝赫然奮怒.誅滅梁冀.有剛斷之節焉.然閹人擅命.黨錮事起.非乎亂階.始於桓帝.古語曰:「天下嗷嗷.新主之資也.」靈帝承疲民之後.易為善政.黎庶傾耳.咸冀中興.而帝襲彼覆車.毒逾前輩.傾覆宗社.職帝之由.天年厭世.為幸多矣.』
議曰:桓帝問侍中爰延曰:『朕何如主也.』對曰:『漢中主.』『何者.』『尚書令陳善任事則理.中常侍黃門豫政則亂.是以知陛下可與為善.可與為非.此中主之謂也.』
虞南曰:『夫泯江初發.其源可以濫筋.及其遠也.方舟而後能濟.元帝之時而任弘恭.石顯.暨於桓.靈.加以單超.張讓.既斁彝倫.遂傾宗國.其所由來者漸矣.故曰:「熒熒不滅.炎炎奈何.」言慎其始也.嗚呼.百代之後.其鑒之哉.』
古語曰:『寒者易為衣.飢者易為食.』晁錯曰:『夫國富強而鄰國亂者.帝王之資.』
由此言之.是知昏亂之君.將以開聖德矣.

白話
後漢衰落混亂,是由於漢桓帝、漢靈帝二人兇殘的性格所至,可是誰的責任更大呢?
虞世南說:『漢桓帝因國舅梁冀把握朝綱,胡作非為,在盛怒之下,與宦官密謀將其誅滅。可見桓帝很有些剛毅果斷的氣概,然而宦官也因此專權,李膺和太學士郭泰等二百餘人聯合反對宦官勢力,被宦官集團以「黨人亂政」的罪名逮捕下獄,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宦官勢力從此不可遏止。由此看來,朝政動亂難道不是起因於漢桓帝嗎?古話說:「民不聊生,天下哀號,正是新的君王開天闢地之良機。」漢靈帝即位後,國衰民疲,正好施行善政。百姓關心國事,都希望振興朝綱。可是靈帝重蹈覆轍,又讓宦官以「黨錮之禍」的罪名誅殺了一批大臣,危害比第一次更其嚴重,終於導致國破家亡。這個執掌帝王權柄的人,把整個國家推向了毀滅的邊沿,他自己雖然只活了34 歲,總算沒有死於非命,也夠他幸運的了。』 漢桓帝問侍從他的爰延:『我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爰延回答道:『在漢朝帝王裏屬中等。』桓帝問:『怎麼講?』爰延說:『尚書令陳蕃主持政務,國家就可以治理好;宦官們干預朝綱,國家就發生混亂。因此知道陛下既可以讓你行仁政,也可以讓你做惡事。這就是中主的意思。』
虞世南說:『在泯江的源頭,水量只能飄起木杯,到了下游,乘大船才能渡過。漢元帝的時候,任用佞臣弘恭、石顯,到了後漢桓帝、靈帝的時候,又有單超、張讓干政,既然敗壞了倫常道德,皇室、國家的滅亡便無可避免了。漢朝到了這步田地,其禍根是一步步種下的。所謂「星星之火不滅,到了漸成燎原之勢時又有什麼辦法呢?」可見凡事一露頭就得慎重對待。嗚呼,百代之後,都要引以為鑑啊!』
古話說:『寒者易為衣,飢者易為食。』晁錯說:『國家富強,鄰國動亂,正是有帝王之志者的大好機會。』
由此可以明白,昏君委實是在為未來的明主開路啊!
按語
我國五千年風雲變幻的歷史長河中,有的帝王千古流芳,有的臭名昭彰。
以『成康、文景』為代表的『昇平盛世,政通人和』常被後人稱譽,以『秦皇、漢武』為代表的『雄才大略,文功武德』常被史家讚美,而西漢末年的漢桓帝、漢靈帝,已經成了『昏庸淫侈,政局傾頹』的同義語。所以撰寫【後漢書】的班固提出,後代的人要想治國安邦,就應該『究其終始強弱之變,以明鑑戒焉』。
後世的志士仁人每當總結歷史的興衰,談到東漢末的漢桓帝和漢靈帝時,無不癰心疾首。諸葛亮在他那千古名文【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
桓、靈二帝的劣跡太多,罄竹難書,但有兩點十分突出,一是對歷史遺害最大的『黨錮之禍』,一是令人驚嘆不已的標價賣官。
所謂『黨錮之禍』,就是宦官集團對知識分子全國性請願活動的鎮壓和屠殺。
漢桓帝劉志即位時才15 歲,位卑庶出的小皇帝做不了主,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梁冀手中。粱冀本是一個缺德無才的紈絝子弟,長得聳肩豎目,說話結結巴巴,從小架鷹鬥雞,無惡不作。在漢順帝年間,仗着姐姐梁皇后,世襲了其父梁商的大將軍爵位。在劉志即位之前,兩年之內死了三個皇帝順帝劉保11 歲即位,在位19 年;沖帝劉炳,2 歲即位,僅僅做了5 個月皇帝; 質帝劉纘,8 歲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梁冀毒殺。漢王朝表面上掛的是劉記招牌,實際上卻是梁冀的私人財產。梁冀生活上驕奢淫逸,各地進貢的珍奇,都要先送到梁府,選剩後才給皇宮。他修建的府第園林,象皇宮一樣富麗堂皇。占田圍獵,綿延千裏。掌權二十多年,擁立三個皇帝,『窮極滿盛,威行內外』,有史以來,外戚權勢還沒有超過他的。
劉志雖然是個只知吃喝玩樂,對什麼事都不過問的兒皇帝,但到了3O歲那年,對梁冀的飛揚跋扈漸生不滿,便與單超、左館、徐璜、具瑗、唐衡5 個宦官密謀,用御林軍剷除了梁氏家族和他的私黨。粱冀被沒收家產時, 財物達3O 億,相當於全國租稅的一半。
桓帝出於對宦官的感激,單超5 人都官封萬戶候,朝政由外戚之手轉到了宦官之手。宦官勢力迅速澎漲。人稱左悺為『左回天』權能回天;具及為『具獨坐』驕責無比;徐磺為『徐臥虎』無人取碰;唐衡為『唐雨墮』流毒遍天下。其時單超已死。不但宦官本人虐遍天下,他們的義子。同宗及姻親也被派到地方任大小官職,貪髒勒索,有如盜賊。如宦官候覽,他本人霸佔百姓住宅達381 所,良田萬畝,仿照皇宮修建16 座府第。他的哥哥候參任益州刺史,專門誣陷富人入獄致死,沒收其財產中飽私囊。徐璜的侄兒徐宣,求婚下邳李家不允,便設法出任下邳縣令,率吏卒入李宅搶走其姑娘,踐踏之後用箭活活射死,埋在官衙之內。不巧徐宣的上司黃浮是個清官,接到訴狀,馬上將徐宣收監。他深知徐家權勢熏天,不顧僚屬勸阻,毅然說道:『徐宣這樣的國賊,非殺不可!即使我因此而死,也心甘情願!』
隨即以法處死了徐宣。宦官徐璜豈肯甘休,找到桓帝大泄私忿。桓帝只信宦官的話,下令將黃浮革職判刑。這哪裏還有是非和公理?在桓帝的縱容下,宦官的氣焰更加囂張了。
自從宦官專權後,除了以暴發戶的貪殘肆意掠奪外,還廣樹黨羽,安插親信,正常的選官和升遷被破壞了。子弟為官,拿錢買官,人情送官,賣官鬻爵,賄賂公行。讀書人拿不出巨款行賄宦官,進身無門,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交織在一起,同樣渺茫,同樣凋蔽,這就成了他們反抗宦官勢力的原動力。
無權無勢的大學生,他們的武器就是口誅筆伐,依靠輿論抨擊時弊,褒貶人物。宦官也不示弱:你說我是小人,我也不承認你是君子。孔子不是說『君子群而不黨』嗎?那你們就是『黨人』。雙方攻評,營壘分明,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宦官有桓帝撐腰,作惡如故,橫行無忌。大將皇甫規平定羌人論功當封。
宦官徐磺乘機勒索賄賂,被斷然拒絕。宦官便誣陷他不是打敗羌人,而是拿錢讓羌人投降,假冒軍功,下獄論罪。皇甫規理直氣壯:『說我拿錢誘羌人投降,如用私錢,我家中哪有那麼多錢?如用公款,帳簿上哪一筆錢花在什麼地方,就請查去!』結果查無實據,一些大巨和太學生三百多人跑到宮門前喊冤示威。鬧得漢桓帝滿肚子不高興。
公元159 年,一向敢與宦官硬斗的司隸校尉李膺轉仕河南尹。一個叫羊元群的郡守回到家鄉。李膺發現他貪髒尤甚,不但攜回大批金銀財寶,甚至連郡府廁所的花窗都被他卸下帶回。李膺上書朝廷,認為應嚴加制裁。誰知此人向宮中宦官行路,不但安然無事,李膺反以誣陷之罪,給革了職,判了刑。由於陳蕃等大臣的營救,李膺才好歹官復原職,但此人梗直的脾氣頑固得很,不久又依法處決了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和宦官的死黨張成的兒子張成從朝中得知要頒佈大赦令,就教唆兒子趁機殺人,然後揚長而去。沒想到李膺不管那一套,不顧一切地處死了犯人。於是宦官看準了機會,候覽叫張成的門徒上書皇帝,誣告李膺收買太學生,互相串連,結成死黨,誹謗朝廷,製造動亂..
漢桓帝平時時這些動不動好指手劃腳評議國是的學生們就看不順眼,這下可讓他有了把柄,於是下詔在全國各地通輯、追捕敢於反抗宦官的讀書人。
恐怖氣氛籠罩全國,官吏趁機瞎抓濫捕,一個州郡被捕『黨人』多達百人。
李膺等人看到這種局面,在獄中謊供許多宦官也是同黨。宦官們怕引火燒身,只好勸說桓帝赦免『黨人』,不再治罪,但『禁錮』終身,永遠不能當官。
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是由桓帝開其端,靈帝時演變為大屠殺的。
漢靈帝即位時才12 歲,由桓帝的皇后竇太后臨朝稱制。太后之父竇武為大將軍,手執權柄。竇武雖以外戚掌權,但他為人清正,忌恨宦官濁亂朝延,值此新帝即位,他想有所作為,整頓朝綱。他的這一想法與陳否不謀而合。
於是兩人設計剷除宦官勢力,因謀事不慎,消息走露,反而被曹節、王甫、候覽等號稱『十常侍』的宦官集團逐一捕殺,同時被誅殺滅族的朝臣甚眾,被罷官回家的遍佈全國。宦官在宮廷鬥爭中大獲全勝,一下子有17 人封侯, 他們眉飛色舞,彈冠相慶。可對回到地方上的官吏始終不放心,因為讀書人把這些失敗的官僚當做英雄、領袖,聯合起來抨擊宦官,互相激勵,鬧得沸沸揚揚,與朝中的宦官成了死對頭。宦官們一方面讓靈帝每次下詔重申『黨人』之罪;另一方面加緊製造藉口,對『黨人』這狠心頭之刺,必欲拔之而後快。
建寧二年169 年,被譽為『八及』令人景仰的人之一的張儉擔任山陽郡今山東巨野南的東部督郵郡守的輔佐官,掌督察所領縣違法之事,宦官候覽的家正在他的管區年。這一年候覽喪母還家,不但為其母大起墳瑩,而且預先為自己建造壽冢,規模宏大,殿堂高聳,因此毀人住宅,掘人墳園,奪人妻女,罪惡滔天。此外還先後建造住宅16 處,雕樑畫棟,摟閣相連,象皇宮一樣富麗堂皇。這在當時也是為封建王法所不允許的。張儉依法上奏朝廷,請求嚴懲候覽。候在宮中截扣了奏章。張儉一怒之下,派人平毀了候家的墳瑩,沒收了候家的資產,又把候家平日殺害百姓、奪人田宅之事寫了一份奏章送往京城,不料奏章又落入候覽手中。他把張儉恨透了,唆使一個與張儉有私仇的小人,上書誣告張與同鄉24 人結成朋黨圖謀不軌。
奏章這次很快就到了靈帝那裏,宦官曹節也趁機把上次禁錮的黨人李膺、杜密等人牽連進去請求靈帝懲治天下所有的『鈎黨』。漢靈帝這時才14 歲,什麼也不懂,仰着臉問曹節:『什麼是鈎黨啊?』曹節說:『鈎黨就是黨人。』
『黨人做了什麼事一定要殺啊?』曹節回答:『他們聚在一起想圖謀不軌。』
靈帝又問:『什麼是不軌呀?』曹節說:『不軌就是要把皇帝推翻。』靈帝想了想,就胡裏胡塗同意了。
逮捕黨人的詔書一下,各地的宦官死黨就聞風而動,監獄為之暴滿。李膺的朋友勸他快逃,李膺坦然地說:『我已經6O 多歲了,生死有命,還逃到哪兒去呢?』自己昂頭走進了監獄,被拷打致死,全家被流放。凡是天下有名氣的官員和儒士,統統被宦官說咸是黨人,殺的殺,關的關。有些人趁機公報私仇,陷害對方;有的官吏為邀功,故意搞擴大化..被流放,處死,免官禁錮的又有六七百,太學生被捕的也有一千多人,整個國家成了豺狼橫行的恐怖世界。
趕走了『不識趣』的官僚士大夫,漢靈帝感到耳根清靜了,他可以縱情享樂,恣意斂財了。宦官們不但不會勸阻,還會幫他出主意,想辦法,聲色犬馬,花樣翻新,一門心思讓他玩得舒舒服服。
奴才們也喜歡這樣的主子,只要你讓他享樂,你任人唯親也好,貪污受賄也好,草菅人命也好,他一概不管。萬一被人揪住了尾巴,他還會護着你呢。主縱奴惡,宦官及其黨徒可把天下害苦了。宦官王甫的養子王吉29 歲就出任沛國相,判案標新立異,要是窮人生了子女無力撫養,就把父母雙雙殺掉。凡被他處死的人,都分裂屍體陳列車上,標明『罪狀』,巡遊各縣示眾。
夏天即使屍體腐爛了,也要用繩子把屍骨穿起來,不游遍沛國全境不罷休。
他當了5 年官,就殺了一萬多人。
漢靈帝使國家徹底毀滅的最『傑出』的一招就是明碼標價賣官斂財。
漢靈帝出身於亭侯之家,與富有天下的皇帝相比,也曾經過了一段『窮苦』生活,所以怕窮之餘,就對金錢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嗜好。放在國庫裏的錢他覺得不牢靠,非要攥在自己手心裏不可。他的母親董太后也是出名的財迷,自從兒子咸了皇帝,她不放過任何發財的機會。她讓漢靈帝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去搜括金銀財寶,直接用車給她運回宮中。後來看油水榨得差不多了,又給靈帝出了一個主意:公開標價賣官。
光和元年178 年,官職交易所在西邸開張了。價碼是郡守級賣二千萬,縣令級四百萬。明碼標價,童叟無欺。買賣做得還很靈活,有錢交現款,無錢可賒欠,到任後再加倍償還。肥瘦不同的官職,還可討價還價。開市大吉,生意興隆,漢靈帝母子倆笑逐顏開。買官的人也不會吃虧,到任之後,只要狠狠搜括即可,只是苦了老百姓。漢靈帝他們才不管呢,他見買賣適銷對路,急忙擴大經營:朝中三公,一千萬一個,九卿五百萬,如果屬於按資曆本該提升的,出半價即可。後來連禁衛軍也上了市。除了皇帝之外,什麼官都可以買到。
賣官的『國策』後來發展到官員調動、秀才授職,都得到西邸講價交錢後,才能走馬上任。有些正直清廉的,請求不再當官,卻被強迫派遣。新任巨鹿郡太守司馬直,因清廉有名,特別減價三百萬。接到詔書後,司馬直憤然說:『當官是為民作主,現在反而要盤剝百姓以滿足上司的私慾,於心何忍?』他請病假,不准。上任途中寫了一篇批評時政的奏章,然後服毒自殺。
漢靈帝用這種辦法搞來的錢財怕得而復失,把一部分存放在宦官親信的家裏,一部分拿回老家變成不動產。這些亡國昏君,總以為國亡之後家尚可保,總要移國就家,準備亡國後回家好好享受去也。
國家到了這步田地,神仙也回天乏為了。當時有一首民謠曰:『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這已經直言不諱的表達了天下蒼生『與日同亡』的誓死決心。
席捲全國的黃巾大起義終於暴發了!

自炎精不競.宇縣分崩.曹孟德挾天子而令諸候.劉玄德憑蜀漢之阻.孫仲謀負江淮之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皆肇開王業.光啟霸圖.三方之君.孰有優劣.
虞南曰:『曹公兵機智算.殆難與敵.故能肇跡開基.居中作相.實有英雄之才矣.然譎詭不常.雄猜多忌.至於殺伏後.鴆荀彧.誅孔融.戮崔琰.婁生斃於一言.桓劭勞於下拜.棄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論西伯.實非其人.許邵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斯言為當.
劉公待劉璋以賓禮.委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於斯為美.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呂之儔匹.臣主同心.魚水為譬.但以國小兵弱.斗絕一隅.支對二方.抗衡上國.若使與曹公易地而處.騁其長算.肆關.張之武.盡諸葛之文.則霸王之業成矣.
孫主因厥兄之資.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險.僅得自存.比於二人.理弗能逮.』
陳壽云:『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所以基字亦狹.』張輔曰:『何為其然.夫撥亂之主.當先以收相獲將為本.一身善戰不足恃也.諸葛孔明達禮知變.殆王佐之才.玄德無強盛之勢而令委質.關侯.張飛皆人傑也.服而使之.夫明暗不相為用.能否不相為使.武帝雖處安強.不為之用也.況在危急之間乎.若令玄德據有中州.將與周室比隆.豈徒二傑而已.』
魏帝問吳使趙咨曰:『吳王何等主也.』咨曰:『聰.明.仁.知.雄.略之主也.』帝問其狀.咨對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孫策瘡甚.呼弟權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雨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才.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陳壽云:『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人之傑也.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也.』

白話
自從漢室衰落,天下分崩,曹操字孟德挾天子以令諸候,劉備字玄德憑蜀地險要,孫權字仲謀靠江淮堅固,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勢。
這三個人都開創了帝王基業,建立了霸主宏圖。三人誰優誰劣?
虞世南說:『曹操的軍事謀略,幾乎元人能比,所以他能打下建國的基礎。雖身居朝廷相位,實懷雄才大略。然而他譎秘詭詐,心性反常,疑心重,忌諱多,所以他殺害了伏皇后家族數百人;因意見不合便毒死他的謀士荀或;因嫉恨不與之合作的孔融,便將其殺害;崔琰儀表堂堂,曾作為曹操的替身接見匈奴使者,事後他又覺得沒面子,也被他殺害;婁生只因為說錯一句話就被他砍頭;桓劭已經自首,跪下求饒,他說:「只要長跪不起,就可饒你不死。」最後還是被殺。不講仁德,只用刑戳,可見他暴虐極了。然而他閒談時好自比周文王,實際根本不是。汝南名士許劭給他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話說得非常恰當。
『劉備對四川的太守劉璋能以禮相待,委任諸葛亮為軍師從不懷疑,做君王的,這是最好的仁德表現。孔明是舉世聞名的奇才,可與輔佐成湯的伊尹、武王的呂望相比。君臣同心,如魚得水。只因國小兵弱,蜷縮在閉塞的蜀地,要同時分心對付魏、吳,與大國抗衡,顯得力不從心。假如與曹操易地而處,使劉備的遠大計謀得以施展,使關羽、張飛的英武得以發揮,把諸葛亮的才能全部用上,那麼,他的霸主之業必然成功。
『孫權在其兄孫策奠定的基礎上,任用前朝的文武百官,憑藉長江天險,僅能自保而已,比起前二人來,就有所不及了。』
修【三國志】的陳壽說:『劉備的智謀才幹,比不上曹操,所以開拓的區域也較狹窄。』晉朝的清官張輔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撥亂反正的國王,首要的、根本的是要得到好的將相,僅憑自身一人英勇善戰是不行的。
諸葛亮精通禮義,了解風雲變幻,算的上是輔佐一統天下的帝王之才。劉備沒有強大的實力,卻能讓他鞠躬盡瘁;關羽、張飛都是豪傑,卻能讓他們忠心耿耿為他效力,這說明劉備有獨特的本領。人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光明正大的和陰險奸詐的不會互相配合,才能出眾的和平庸愚蠢的不能互相合作。
曹操即使在安全強盛之時,這些人也不會為他效力,更何況在危難之際呢。
假如讓劉備擁有中原,他開創的基業將會與周王朝媲美,怎會僅僅得一個「二傑」指劉與曹的稱號呢。』
曹丕問吳國的使者趙咨:『吳王是怎樣的一位君主?』趙咨回答說:『是一位聰睿、明達、仁慈、智慧、雄毅、英略的君主。』曹操問他有何具體表現,趙咨解釋道:「魯肅出身貧寒,他能起用,證明他的聰睿;呂蒙是一普通士兵,他能提撥,證明他的明達;收留了你們的大將于禁而不加害,證明他的仁慈;攻佔了荊州,但沒有發生激戰,證明他的智慧;佔據三州,虎視天下,證明他的雄毅;委屈求全,敬奉陛下,證明他的英略。』
孫策中箭受傷調養的時候,把弟弟孫權叫到床前說:『統率江東的千軍萬馬,在箭矢如雨的戰場上,當機立斷,與天下爭雄,你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才,以保江東,我不如你。』
陳壽說:『孫權屈身忍辱,任用人才,崇尚計謀,象勾踐一樣奇異,確是人中豪傑,所以他才能獨據江淮,成就三分鼎立的霸業。』

晉宣帝雄謀妙算.諸葛亮冠世奇才.誰為優劣.
虞南曰:『宣帝起自書生.參佐帝業.濟世危難.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實有可稱.而多仗陰謀.弗由仁義.猜忍詭伏.盈諸襟抱.至如示謬言於李勝.委鞠獄於何晏.愧心負理.君子不為.以此偽情.行之萬物.若使力均勢敵.俱會中原.以仲達之奸謀.當孔明之節制.恐非侍也.』
吳張微【默記】論諸葛亮.司馬宣王二相優劣曰:『漢朝傾覆.天下分崩.二公並遭值際會.託身明主.孔明起蜀漢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蓋有九分之一也.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而已.使彼孔明若此而不亡.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白話
晉宣帝司馬懿老謀深算,諸葛亮蓋世奇才,哪一個更高明?
虞世南說:『司馬懿出身於世代儒家,參與建立魏國的政制,在世事危難之際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綱,文才武略,實有可稱道的一面。然而這人好玩弄陰謀,做事不講仁義,猜疑妒忌,詭計多端。譬如他為讓魏明帝自取滅亡,故意裝病,河南尹李勝離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說胡話,裝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鬆了警惕;他把何宴等人下獄後,任由獄吏審訊拷打,最後連誅三族。象這類傷天害理昧良心的事,正人君子是做不出來的。用這種虛情假義對待一切事物,倘若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到中原地帶去會戰,以他的奸謀來對孔明的統帥有方,恐怕就不是對手了。』
東吳時的張微在【默記】中談論到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的憂劣時說:『漢朝滅亡,天下三分,這二人同時生活在風雲際會的時代,投靠了一方之主。
孔明從蜀漢開始活動,地盤只有一個州,與大國相比,只佔九分之一,指揮着數萬軍隊,長馳於祁山一帶,意氣奮發,大有飲馬河、洛的壯志。司馬懿擁有天下十倍之地,仗着兼併的大軍,城壘堅固,部隊精銳,不敢斬將擒敵,卻只能自保而已。假如孔明不是死於五丈原,涼州、雍州今陝甘寧一帶的軍隊和武器裝備還在,戰爭繼續下去,誰勝誰負很明白。比起司馬懿來,孔明不是更高明嗎?』

或曰:『晉景.文兄弟敦賢.』魏明帝崩.立養子齊王芳.遺詔使曹爽與司馬宣王輔政.宣王誅爽自專政.宣王薨.子景王名師字子元代立輔政.廢齊王芳.立高貴鄉公.景王薨.弟文王名昭字子上又代立輔政.殺高貴鄉公.立陳留王.後陳留王以魏禪.晉武帝名炎字安世即位.平吳.天下一統.
及子惠帝立.天下大亂.五胡入中原矣.

虞南曰:『何晏稱:「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唯凡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故知王佐之才.著於早日.及誅爽之際.智略已宣.欽.儉稱兵.全軍獨克.此足見其英圖也.雖道盛三分.而終身北面.威名振主而臣節不虧.侯服歸全.於斯為美.太祖嗣興.克寧禍亂.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時.厥功為重.及高貴纂歷.聰明夙智.不能竭忠協贊.擬跡伊周.遂乃偽謗士顏.委罪成濟.自貽逆節.終享惡名.斯言之玷.不可磨也.』
干寶【晉總論】曰:『昔漢宣帝以雄才碩量.應運而仕.值魏太祖創業之初.籌畫軍國.嘉謀屢中.遂服輿珍.弛驅三世.性深阻有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行任數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故能西擒孟達.東舉公孫淵.內夷曹爽.外襲王陵.屢拒諸葛亮節制之兵.而東支吳人輔車之勢.於是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世宗承基.太祖繼業.玄.豐亂年.欽.誕寇外.潛謀雖密而在機必兆.淮.浦再擾而許.洛不震.成黜異圖.用光前烈.然後推毅鍾.鄧.長驅庸蜀.三關電掃.劉禪入臣.天符人事.於是信矣.始當非常之禮.終受備物之錫.至於世祖.遂享皇極.仁以厚下.儉以節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故人詠維新.四海悅勸矣.泛舟三峽.介馬桂陽.役不二時.江湘來同.夷吳.蜀之壘垣.通二方之險塞.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
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人樂其生.百代之一時也.武皇既崩.山陵未乾.而楊駿被誅.母后廢黜.朝士舊臣.夷滅者數十族.尋以二公.楚王之變.宗子無維城之助.而閱伯實沉之隙歲構.師尹無具瞻之貴.而顛墜戮辱之禍日有.方岳無鈞石之鎮.關門無結草之固.李辰石冰傾之放荊.揚.劉淵王彌撓之於青.冀.二十餘年而河.洛為墟.戎.羯稱制.二帝失尊.山陵無所.何哉.樹立失權.託附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
故觀阮籍之行而覺禮教崩弛之所由.察庾純.賈充之事而見師尹之多僻.思郭欽之謀而悟夷狄之有畔.核傅咸之奏.【錢神】之論而睹寵賂之彰.民風國勢如此.雖以中庸之才.守文之主治之.辛有.必見之於祭祀.季札必得之於樂聲.范燮必為之請死.賈誼必為之痛哭.又況我惠帝以蕩蕩之德而臨之哉.淳耀之烈未渝.故大命重集於中宗元皇帝也.

白話
西晉前夕的景王司馬師和他的弟弟文王司馬昭,哪個比較賢明?
魏明帝曹睿駕崩,立養子齊王曹芳,托咐曹爽與司馬懿輔佐曹芳。司馬懿殺了曹爽,大權獨攬。曹芳在位三年,司馬懿死,兒子司馬師字子元
被封為景王輔政,廢除曹芳,立曹丕的孫子曹髦。司馬師死後,他的弟弟司馬昭字子上被封為文王,又代其兄輔政,殺了曹髦,立曹操的孫子曹奐。
後來曹奐也被廢除,封為陳留王,他讓位給司馬炎字安世晉武帝,從此進入西晉時期。司馬炎稱帝即位後,滅了東吳,統一了天下。到了晉惠帝即位,天下大亂,開始了五胡人主中原的大動盪時代。

虞世南對司馬昭兄弟的評價是:何晏說:『唯有深邃,才能領悟胸懷天下的含義夏侯玄字太初就是這樣的人;唯有機謀,才能成就天下的重任司馬師就是這樣的人。』由此可知,有將相之才的人,在青少年時期就要表現出來。在司馬懿誅滅曹爽的時候,司馬師鎮靜如常,其智慧謀略已很明顯了。揚州都督毋丘儉和刺史文欽舉兵討伐他的時候,被他打得全軍覆沒,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英雄氣概。雖然他在謀略上勝人三分,但他能忠心保衛王室;雖然威名震主,但為人臣子的名節無可指責;權勢顯赫但能善始善終。這就很值得讚美了。
他的弟弟司馬昭繼承了大將軍的權柄以後,鎮壓了揚州都督諸葛誕討伐他的戰亂;在南方,安定了淮海一帶的局勢;在西方,消滅了劉禪沒落的蜀漢。司馬昭部署軍政大事不失時機,一切以建功立業為重。可是在曹髦即位之後,不是用其聰明才智竭力協助;想學伊尹、周公,卻詆毀有學問、有聲望的人;殺了曹髦卻把罪名推在太子的門客成濟身上,自己給後人留下大逆不道的劣跡,最終還是成了歷史的罪人。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污點是永遠洗不掉的。
干寶的【晉總論】說:『司馬懿以雄才宏量,順應時勢,走上了仕途,正遇上曹操開始創業,使他能參與籌劃軍國大事,高明的謀略屢屢成功,終於投身於戎馬生涯,三代人馳騁疆場。他生性深沉多疑,有城府,但又寬鬆容人,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審時度勢,處理軍務能放開手;知人善任,能採納、提拔人才,所以能西擒反覆無常的孟達,平定遼東太守公孫淵的叛亂,消滅了與他同時受命輔政的曹爽,臨死前還殺了揚州都督王陵。屢次抵抗諸葛亮統率的大軍,還要對付東吳配合蜀軍的威脅。因此老百姓一致讚揚他的才能,晉室一統天下的趨勢從司馬懿開始初步形成。
『司馬師和司馬昭繼承了他創立的基業之後,內亂有夏候玄、李豐,外亂有毋丘儉、文欽,這兩起反對他的圖謀雖然策劃周密,還是走露了消息,都被司馬氏鎮壓了。江東一市雖然戰亂再起,但他們穩坐京都,一次次想推翻他們的圖謀不但都被粉碎,反而使司馬家族的基業更加鞏固。後來起用鄧艾、鍾會,長驅入蜀,迅速打敗了昏庸的劉禪,劉禪投降,東吳滅亡,建立了晉朝,統一了天下。天意人事,通過這段歷史,不得不相信。
『司馬氏三代起初接受非同導常的委任,最後獲得軍政大權,到了司馬炎手裏,終於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司馬炎仁德厚愛,勤儉節約,平和而不放縱,寬厚而有斷決,所以人人歌頌國家從此可以振興了。當時的形勢是四海歡欣,萬民擁戴,放舟三峽,馳馬桂陽,勞役不失時機,江浙都來歸順,剷平了吳、蜀的堡壘,打通與這兩處往來的交通障礙。在西晉武帝太康年間,書同文,車同軌,雖說不是圓滿的太平盛世,也基本可以滿足了。清明的官吏奉公守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可以稱得上是百年盛世。
『可是等到司馬炎駕崩,皇陵的土還沒有干,國丈楊駿被殺,楊皇后被廢為庶人,朝中舊臣被誅滅的就有數十家。不久又發生了賈后假傳詔書讓楚王司馬瑋殺害太宰司馬亮的事件,事後楚王又被賈后以擅殺大臣的罪名誅滅。這樣殺來殺去,導致了一有危險,都沒有人幫助皇室子弟守護城池,而手足相殘的事卻年年發生。輔相沒有尊嚴,不受人敬重,被殺戮侮辱的災難卻隨時都會發生。全國山河沒有一座可保安穩的重鎮,雄關要道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被攻破。先是有李特在四川起兵,很快就攻下了荊州、揚州等地,繼而劉淵在山東、河北等地擾亂,也跟着割據為王,國家開始冰消土崩。二十多年,河、洛地區就荒蕪成一片廢墟,西北方的胡人紛紛稱王稱霸,二代皇帝大權旁落,大好河山群龍元首。為什麼會落到這步田地呢?只因為樹立的接班人權力落在朝廷命官之手,父皇臨終託附的重臣不是輔政的人才,國家的法紀不能貫徹實施,臨時湊合的政策反倒頻頻出台。只要看看阮藉放浪形骸的行徑,就可知道禮教崩毀廢棄的根由;考究庾純、賈充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輔相的荒誕乖張;想想郭欽所出的計謀,就可以明白北方各族為什麼有機可乘;細看傅鹹的奏章和魯褒的【錢神論】,就可以知道行賄受賄、買官邀寵的明目張胆。民風國勢到了這步田地,即便有中庸之才的將相,堅持禮義之治的君王,來治理這樣的國家,也無法使之起死回生了。即便僥倖出現這種奇蹟,也只能在祭祀祖廟的時候看到,在季札聽音樂論興亡的時候見到,范燮也要為之請死,賈誼必然為之痛哭了!更何況讓一個白痴晉惠帝司馬衷去面對這樣的局勢妮!然而司馬家族的耀眼的余焰還沒有熄滅,所以艱巨的使命又落在了東晉元帝司馬睿的身上。』
按語
封建社會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產生,因為其政治機制的桎梏,既不可能象議會制那樣去選舉,也不可能象多黨制那樣去競爭,而只能在一個極其有限的圈子裏皇室子孫中選擇,而且必須遵循老祖宗數千年不變的規矩: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可是這一原則執行起來往往變數很多,比方說,前任皇帝常常以遺詔的形式把他的寵姬或愛子欽定為接班人;或者皇帝斷子絕孫了,就只能從遠房同宗中找繼承人;抑或是皇室衰微,朝綱被一權臣把持,那個實已虛設的兒皇帝就不得不退位美其名曰『禪讓』。這樣一來,國家興亡,百姓苦樂就不是取決於什麼政治體制,而是決定於情節各各不同的爭權鬧劇了。
西晉末年的晉惠帝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晉惠帝司馬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次子。他從小生在宮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又不好讀書,十幾歲還不識字,只知尋歡作樂,別的什麼事情也不問,什麼都不懂,蠢得象豬一樣。有一次司馬衷在御花園玩,聽到一片蛤蟆叫聲,他問侍從:『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侍從聽了捧腹大笑,其中有個機靈的答道:『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又有一次,天下遭災,百姓俄死不少,司馬衷自作聰明地說:『他們為什麼不吃肉末粥?』
太子胡塗到如此程度,怎麼能處理國家大事?不少大臣為此憂慮,晉武帝也不是不知道。儘管如此,司馬衷還是當了皇帝。究其實,根源還在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切身利益。看看這類歷史故事,你就可以知道,不管封建統治階級口頭上說得多麼漂亮,他們骨子裏是從來不把民眾、國家放在心上的。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前,他父母在臨終時都曾拉着他的手含淚囑咐他將來一定要把皇位傳給弟弟司馬攸。論才論德,司馬攸都是比較理想的接班人。
史書說他『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
朝野上下,威望很高。但是武帝想把皇位傳給兒子司馬衷。為此,朝中大巨與皇帝多次發生爭執,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支持齊王司馬攸的大臣不是被貶官、免職、下獄,就是被活活氣死。連齊王最後也被威逼而死。
武帝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的所作所為,雖然引起朝臣的擔憂,但居心叵側的人巴不得武帝選白痴當太子,一旦白痴即位,他們就可以獨攬大權,隨心所欲了。武帝的老丈人楊駿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289 年,54 歲的晉武帝由於多年的荒淫縱慾,一病不起。楊駿乘他病重,把原來宮中的侍從都換成了他的親信。皇后楊芷在武帝人事不省的時候請他讓揚駿一人輔政,武帝不知她在說些什麼,隨便點了點頭,楊芷立即矯命下達了詔書。
武帝死後,司馬衷繼位,賈南鳳當上了皇后,楊芷成了皇太后,楊駿大權獨攬,惠帝成了傀儡,而賈南鳳卻沒撈到什麼好處。但她生來是一個兇狠毒辣的悍婦,她和幾個另有圖謀的皇族朝臣串通一氣,為爭奪最高統治權力,在宮廷中挑起了大規模的、持久的互相殘殺。晉武帝的屍骨未寒,在她的策劃下,馬上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聯合汝南王司馬亮等人剿滅了楊駿家族,囚禁、餓死了楊芷。死於這場政變的不下萬人。
在剷除楊家勢力的行動中,楚王司馬瑋起了關鍵作用,但他沒有得到實惠。很多無功的反倒加官進爵。更主要的是賈南鳳也沒有得到好處。於是她又叫白痴皇帝下命給司馬瑋進京討伐司馬亮,事成後又以擅殺之罪將司馬瑋和很多朝臣誅殺滅族。
在這場濫殺濫捕的大混戰中,白痴司馬衷萬事不關心,不是去御花園聽蛤蟆叫,就是和宮女們嬉戲打鬧。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逍遙天子』。
賈南鳳自己沒有生兒子。白痴只有一個兒子還是和一個才人所生。別看老子是白痴,生得這個兒子倒很聰明,有一次宮中失火,武帝要登高觀望,這時才5 歲的孫子拉着他的衣襟說:『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現在賈南鳳怕白痴的這個唯一的兒子繼承皇位,用計殺害了這個孩子。她的這種滅絕人性的行徑引起了公憤,被趙王、粱王和齊王司馬懿的九子、八子和曾孫率軍攻入後宮殺死。從此統治集團的內訌由宮廷擴展到整個社會。司馬懿的子孫們互相領兵殺來殺去,歷史上稱之為『八王之亂』。
在戰亂中喪生的民眾有數十萬。歷史上有名的學者、科學家如陸機、陸雲等人也都在戰亂中喪命,真正有頭腦、有節操的如『竹林七賢』等不得不退隱山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皇室的子孫們司馬的皇子皇孫共約57 人,司馬炎的兒子就有25 人在連綿不斷的骨肉相殘中亡滅殆盡。司馬家族從司馬懿起到愍帝司馬鄴,沒出五代人,平均壽命不足20 歲。
白痴司馬哀有如喪家之犬,隨便那個人都可以挾持他東逃西竄,最後被他的堂兄弟用麵餅毒殺。
司馬哀在位16 年,大權先是被外戚楊駿掌握,後又被賈南風劫奪,繼而八王爭權奪利,戰禍迭起,生靈茶炭,周邊各少數民族趁機深入中原參加內戰。本書的作者趙莫把司馬哀的痴愚換了個高雅的說法曰:『蕩蕩之德』。
妙矣哉!
蠢豬似的皇帝的滅亡是必然的,可悲的是大好河山先被這頭蠢豬糟踏之後,繼之闖入的是五頭猛獸鮮卑、匈奴、羯、氐、羌,和16 頭虎狼秦、齊、燕、趙等,在中原這塊水肥草美、物阜豐饒的大地上肆無忌憚地橫衝直闖,燒殺洗劫。
曹操為了劫奪大寶,苦心經營3O 多年,誅殺漢室大臣、劉氏宗室多人, 其政權維持不到百年;司馬氏慘澹經營也是3O 年左右,也將曹氏宗人誅殺殆盡,政權都沒有維持到5O 年,加上東晉東晉皇帝其實姓牛,前後也才共15O 年。司馬家族自殺加上他殺,最後也宗脈凋零。讀史到此,不由不讓人發出『天道好還』、『善惡相因」的浩嘆!

東晉自元帝以下.何主為賢.
虞南曰:『晉自遷都江左.強臣擅命.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盤石之宗.居上流之要.負才矜地.志懷問鼎.非肅祖之明斷.王導之忠誠.則晉祚其移於王氏矣.若使降年永久.仗任群賢.因瀍.澗之遺黎.乘劉.石之衰運.則克復中原.不難圖也.』元帝值天下崩離.創立江左.後肅祖即位.大將軍王敦威震內外.將謀為逆.帝與王導.溫嶠等決計征敦.敦敗死也.

白話
東晉自司馬睿之下,哪個皇帝比較賢明?
虞世南說:『晉朝自遷都建康今南京以後,有勢力的大臣專權,皇位虛設,政令刑法不是出自國王,王敦憑藉豪門望族的牢固的宗室基礎,坐擁長江軍事重鎮的兵權,恃才自負,仗勢拔扈,一心想當皇帝。要不是司馬紹明斷,丞相王導忠誠,晉朝的皇位幾乎被王氏篡奪。可惜司馬紹在位只有三年,倘若時間再長一些,依靠大批才德兼備的名流,靠洛陽一帶流民的擁戴,乘稱帝的劉聰和匈奴石勒正處在衰弱之際,那麼收復中原並不困難。』
東晉元帝司馬睿正趕上國家分裂,他乘機在建康創建基業,後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大將軍王敦威震朝野,準備謀反,明帝與丞相王導、中書令溫嶠等決心征討王敦。敦兵敗而死。
按語
如依史籍載,東晉元帝司馬睿是司馬懿曾孫琅琊王司馬覲的兒子。其實司馬睿姓牛,並非司馬懿的後代。李贄的【藏書】乾脆稱之為『南朝晉牛氏』。
這一謎底說起來好笑:當年司馬懿在世的時候,社會上流傳着一本【玄石圖】,其中有『牛繼馬後』一句讖語,所以司馬懿對身邊姓牛的人都要設法剷除。
手下有一將叫牛金,一次他用一把特製的酒壺與之共飲。這酒壺設有機關,當自己喝的時候,可以倒出無毒的酒;在給別人斟酒時就能倒出有毒的酒。
他用這種辦法毒殺了牛金。可是誰能抖到,琅琊王府中有一姓牛的小吏,與王妃夏氏私通有子,這個私生子就是司馬睿。儘管司馬懿機關算盡,他創立的政權還是落在了姓牛的手裏。
由此看來。人世間的事從來就是人算不如天算。人算人,彼此皆知;天算人,幽微難明。

或曰:『偽楚桓玄有奇才遠略.而遂至滅亡.何也.』桓玄字敬道.父溫.大司馬玄博綜術藝.以雄豪自處.晉安帝以為丞相.封楚王.遂禪位.
虞南曰:『夫人君之量.必虛己應物.覆載同於天地.信誓擬於暄寒.然後萬姓樂推而不厭也.彼桓玄者.蓋有浮狡之小智.而無含宏之大德.值晉末衰亂.威不逮下.故玄得肆其爪牙.以僥倖之餘.而逢神武之運.至於夷滅.固其宜也.』
鬻子曰:『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
由此言之.豪雄小智.何益於樂推哉.

白話
有人問:『桓玄有奇才遠謀,結果還是滅亡了,為什麼?』桓玄,字敬道,父桓溫官拜大司馬。桓玄博學多才,以英雄豪傑自居,晉安帝司馬德宗時為丞相,封楚王,後強迫皇帝讓位。
虞世南說:『做國王的要有虛懷若谷、容納萬物的氣量。要能象天地一樣寬廣,真誠的誓言必須兌現,然後百姓才會樂於擁護愛戴。可是桓玄這種人,只有淺薄的小聰明,沒有寬宏謙虛的高尚品德,正好趕上東晉末年天下大亂,皇室威不服眾,所以桓玄才能張牙舞爪地恣意妄為,僥倖行險,以圖一逞。當時正值劉裕奮發英姿、掃蕩群雄之際,桓玄最終被滅族身亡,這也是他應得的下場。』
戰國時的楚大夫鬻權說:『發頒法策法令能為天下謀利益的,就是道;上下相親相愛,就是和;民眾不訴求就能得到,就是信;能消滅禍國殃民的邪惡勢力,就是仁。仁與信,和與道,這是帝王的武器。』
這樣看來,亂世英雄的浮淺智謀,是無助於得到民眾的擁護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