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誠實守信_馬儒融合論之29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1-5-3 18:13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29〕關鍵詞之誠實守信。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人生價值觀上融合的第7個關鍵詞:誠實守信。

誠實和守信是互相聯繫的。誠實就是忠誠老實,表里如一,『誠於中,形於外』,『勿自欺』,『勿欺人』。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信守承諾,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去做。誠實是守信的基礎,守信是誠實的體現。

公民道德包括『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10個基本規範,為什麼要強調『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呢? 這是因為,誠信是中國倫理道德的基石,也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中,『仁義』是它的核心內容,基本精神;『禮』是社會規範,是衡量仁義的準繩;『智』是辨別能力,是正確實施仁義的前提;『信』則是仁義禮智落實到行動上的保證和體現。仁義禮智如果落實不到『信』字上,就會蛻變為哄人、騙人、坑人的假象。

對於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中華文化把『誠』看做天地人倫的內在規律。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所謂『天之道』,就是自然規律。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虛假,所以說『誠』是天之道。人道源於天道。既然誠是天之道,人之道就應該『思誠』,把追求『誠』作為人的根本。【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誠信的最高要求是『慎獨』,君子要從內心深處做到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的情況下,也能按照誠信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沒有絲毫的虛假不實。

講誠信是儒、道、墨等先秦諸子共同的追求。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子張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做到『恭、寬、信、敏、惠』就是仁。他對信的解釋是,『信則人任焉』 【論語·陽貨】,為人守信,別人才會信任你。孔子對學生進行教育,有『文、行、忠、信』四大科目【論語·述而】,強調做人要言而有信。【中庸】認為,『修身』必須『知天』,『天道』的本性就是『誠』,因此修身要『擇善而固執之』,以誠信為目標並堅守住它。修身是一個自『誠』而明與自『明』而『誠』的辯證統一過程,『自誠明,謂之性』,由天道的真誠而明白了做人也要真誠的道理,這是出於本性。『自明誠,謂之教』,在明白了做人要真誠以後,堅持去做,這是教化的結果。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誠實守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只要言語忠實守信,行為厚道恭敬,即使走遍天下,也行得通。如果欺詐無信,刻薄輕浮,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孔子還告誡人們,言而無信,就好比『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只能寸步難行。【史記】記載了秦朝一個叫季布的人,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要設法辦到,因此人們說,『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成語『一諾千金』就是由此而來。【老子】說:『輕諾必寡信』六十三章,不講誠信、說話不算數必然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墨子】說:『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在行動上不講誠信的人,名聲必然敗落;『言不信者,行不果』同上,在言論上不講誠信的人,辦事一定不可靠。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了博得愛妃一笑,多次無故點燃敵人來犯時報警的烽火,諸侯們帶兵來救援時,卻不見敵人的蹤影,最終失信於人,敵人真的來犯時,無人救援,致使國破家亡、身敗名裂。誠信是一種社會約束,講誠信,最終獲得成功的是自己;不講誠信,雖然也可能得逞於一時,但終究會失去與人交往的資本,失去在社會上的立足之地。

對於國家來說,誠實守信是為政之要,治國之寶。講誠信,是執政者獲得信任的基本保證。孔子說:『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又說:『敬事而信』【論語·學而】,認為有仁德,有敬業精神和誠信態度,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子貢請教治國的道理,孔子講了三件大事,一是『足食』,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生活;二是『足兵』,就是有強大的軍隊來保衛國家;三是『民信』,就是要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在子貢再三追問下,孔子講出了一個古往今來執政的基本規律:『自古人皆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執政者講誠信,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政權才能鞏固,國家才能安定。

講誠信,是執政者順利施政的必要條件。商鞅為了在秦國推行新政,變法之前『立木樹信』,在都城南門外立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當眾許下諾言,誰把木頭搬到北門,賞50金。有一人果然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兌現承諾。人們看到他是一個說話算數的人,他的新政很快得以推行。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實行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開創了『貞觀之治』。歷史一再證明:『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須以誠實守信為道德基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無不以個人的誠信為依託。離開誠實守信的優良品德,人與人之間不能真誠相待,就會造成信任、信用、信譽的缺失,人們彼此猜疑、猜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都將不復存在。社會要和諧發展,不僅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強力規範,還必須藉助道德的力量,形成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社會風尚,使人們從內心產生自我約束力,自覺維繫和諧社會的正常秩序。

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說,誠實守信是信用之憑、通行之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經濟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給社會帶來了蓬勃生機。同時,由於市場本身的一些缺陷,也引發了見利忘義、道德缺失等不良現象。加強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公民道德建設,愈益成為提高國民素質、保障市場經濟健康有序運轉的一件大事。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競爭經濟,它的運行是以契約、合同為紐帶的,講誠信是必然要求,也可以說是『天之道』。認為『市場經濟只講賺錢,不問手段,講不講誠信無關緊要』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市場規律要求人們遵守等價交換、平等互利的原則,市場競爭要求人們樹立公平、誠信的競爭觀,這就是為什麼把誠實守信作為契約道德的核心範疇和基本規範的原因。歷史上,晉商之所以能夠稱雄商場數百年,就是因為它堅守誠信為本的理念,以誠待人,買賣公平,保證質量,講求信譽。名震一時的三鹿集團,即便做得再大,因其不講誠信,缺乏社會責任,也是外強中乾,行之不遠。毒奶粉事件一出,很快就垮掉了。企業的形象和命運,歸根到底取決於企業家的品格。企業家負責任,擔道義,企業才會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好品牌,才會行之久遠。反之,害人者必害己,損人者必損己。

改革在日益深化,開放在不斷擴大。我國公民在人際交往和經濟貿易活動中的誠信狀況,直接影響着國家、民族和企業在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聲譽和形象。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技術日益普及、法制不斷健全、人們道德素質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誠信已成為擴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證。講誠信走遍天下,不講誠信寸步難行,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事實所證明。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