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明禮知恥_馬儒融合論之28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1-5-3 18:13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28〕關鍵詞之明禮知恥。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人生價值觀上融合的第6個關鍵詞:明禮知恥。

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和他的一個親屬談話時,借用春秋時期傑出政治家管仲的話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這段著名的談話,蘊含着明禮和知恥之意,表明了明禮知恥對於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重要性。

毛澤東一生廉潔奉公,從不為自己和親友謀取私利,他的人格風範光照千秋,他的警世名言振聾發聵,令人深省。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泛指典章制度和禮節禮儀。【左傳】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的作用在於鞏固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秩序、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禮』的實施途徑有兩條:一是禮制,由國家制定禮義、禮節、道德規範以及保障其執行的制度,這是中國文化具有倫理特點的集中體現。二是禮教,通過教化使民眾明禮、守禮,進而形成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

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是指禮儀不能用於平民百姓,刑罰不能上加於官僚貴族。孔子突破這個舊傳統,把『禮』的功能擴展延伸到整個社會。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他反對單純用行政命令和刑罰去整治民眾,主張用『德治』來實施領導,用『禮樂』去教化民眾,只有這樣,民眾才能懷有羞恥之心,知榮辱,辨是非,守禮儀。他的思想對於我們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然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明禮、守禮作為重要的治國手段。

明禮和知恥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明禮是立身之本,

知恥是道德底線;只有明禮,才會知恥;只有知恥,才能守禮。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恥辱,它是一個人自尊心的重要體現,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這種道德感體現着人性的尊嚴,是社會正義的心理基礎,孟子把它視為人與禽獸相區別的標誌之一。康有為說:『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康有為:【孟子微】 卷六這也就是說,凡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確的榮辱觀念;凡為惡之念,皆起自人羞恥感的喪失。知恥對於人來說極其重要,一個『無恥之徒』,是什麼傷天害理的缺德事都幹得出來的。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八榮八恥』的提出,涵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指明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相融合的結晶,集中表達了廣大群眾的共同心願,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榮辱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榮與辱,是指社會對人們行為的褒貶評價,以及人們對這種評價的自我感受。管仲關於『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思想,把人的恥辱感列為立國的四大綱之一。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說:『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日知錄·廉恥】一個社會,如果無恥之行不受譴責、無恥之人不受唾棄反而扶搖直上,無恥之風就會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這樣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人性墮落的社會,是一個沒有仁義、沒有公正、禽獸橫行的社會,國家豈有不亡之理!唯有舉國之人皆知有恥,國家和民族才會避免蒙受恥辱;唯有從嚴治吏,堅決懲治腐敗分子,黨風、政風才會好轉,社會正氣才會發揚光大。

孔子在250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以『仁』、『義』為基本標準的榮辱觀念,強調人要『知恥』、『尚榮』。他說:有道德的人應該『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又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他把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國家政治昏暗時不求變革而照樣拿俸祿、出使他國不能完成使命等行為,看做是恥辱;而把有仁德、行義事看做是無上的光榮。他一貫倡導慎獨、內省、正己,強調只有正己才能正人,並且非常重視人的操守、氣節,大力褒揚那些追求名節、榮譽的人們。他稱讚治國有方、施惠於民的子產為『惠人』;稱讚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管仲為『仁人』。所有這些,對於中國人榮辱觀的形成,有着深遠影響。

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發揚了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品格,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陳毅元帥『有草名含羞,人豈能無恥』的名句,葉挺將軍『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裡爬出』的誓言,革命先烈陳然『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的【自白】,無不抒發着共產黨人『知恥而後勇』的英雄氣概。電影【焦裕祿】中有一個鏡頭:焦裕祿剛到蘭考,就遇上了無數災民『大逃亡』。此情此景,使這位新上任的縣委書記百感交集,他對縣委一班人說:『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了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正是這位有着『知恥』之心的縣委書記,抱病帶領全縣幹部群眾奮力拼搏,終於征服了風沙、鹽鹼和洪澇三大災害,用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由於知恥而引發的大無畏精神。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同志在河南蘭考縣考察時說:『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深刻變革、文化的相互激盪,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徵。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醜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也阻礙着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根本上說,有賴於人的素質的提高。因此,在全社會樹立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鮮明價值導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非常必要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