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厚德載物_馬儒融合論之26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1-5-3 18:12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26〕關鍵詞之厚德載物。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人生價值觀上融合的第4個關鍵詞: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以無限寬廣的胸懷和無比肥厚的土壤資生、養育着世間萬物,君子也應像大地一樣以深厚而高尚的品德來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它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相對應,表現了中華民族頑強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胸懷寬廣、無私奉獻的優良品格。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這是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現象和本質的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它以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好與壞、榮與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基本範疇作為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觀、習慣和傳統,從而引導人們對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思想和行為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作為一種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它是人類前進的『目的地』;作為一種思想境界和內在力量,它是人類前進的『發動機』;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和價值標準,它是人類前進的『方向盤』;作為一種行為導向和行為規範,它是人類前進的『交通警』。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我國總結歷史經驗而確立的治國方略。『以德治國』,揭示了道德在現代社會生活特別是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華民族擁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以貫之的文化傳統和道德精神,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只有植根於民族的優良道德文化傳統之中,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才能獲得取之不竭的思想資源,保持旺盛而強大的生命力。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是以『仁者愛人』為核心,以孝悌為根本,包括忠、恕、禮、義、廉、恥、敬、讓、公、誠、智、勇、恭、寬、信、敏、惠等在內的一整套倫理道德體系。儒家重視群己關係,強調群體利益高於個體利益,使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上的價值取向。它所包含的重視人與人的關係及其互助友愛的道德意蘊,已經融通於當代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着力點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之中。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

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是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根本。個人品德是『內在的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實現最終都要訴諸個人品德。個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內德於己,外德於人』,促進社會道德進步。『內在的法』強化了,人就有了『主心骨』,有了辨別善惡、美醜、是非、榮辱的能力,就可以不斷提高遵守國家法紀的自覺性,進而達到孔老夫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人生境界。儒家強調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提倡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我們今天講個人品德建設,還要強調社會實踐的鍛煉,強調在實踐中錘鍊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些人為什麼走上犯罪道路?其動機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問題的根源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沒有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閘門』。有鑑於此,提出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意義重大,也是對儒家以修身為本的倫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加強家庭美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為自然基礎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社會的『細胞』,也是每人的『心靈港灣』。樹立健康向上的家庭風氣,建設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不僅是黨和政府的職責,也是千家萬戶的共同追求。孟子說:『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大學】強調:『家齊而後國治。』儒家的道德實踐是從家庭中開始的,儒家對國家、民族乃至天下萬物的全部倫理感情是在家庭中孕育的,儒家對家庭道德始終予以高度重視,提出了一整套詳盡的行為規範,形成了中國家庭道德的深厚傳統。按照『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觀點,那些反映封建宗法關係的內容,應予剔除,而家庭道德倫理中許多合理的、積極的成分,對於我們處理好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家庭問題,仍然具有寶貴价值。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範,包括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等要素。現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組織結構進一步分化,職業分工的專業化程度愈益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使做官的具備『官德』,治學的具備『學德』,執教的具備『師德』,行醫的具備『醫德』,從藝的具備『藝德』,經商的具備『商德』等等,對於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對於改善各行各業的風氣,都顯得格外重要。儒家倡導的職業道德,產生於農耕文明時代,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時代局限性,但其中以敬業、盡責、誠信、精業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念,仍然是今天職業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儒家在職業觀念上突出一個『忠』字,強調忠於職守是職業活動中最基本的品德;在職業態度上突出一個『敬』字,要求從業者『修己以敬』【論語·憲問】,發揚敬業精神;在職業操守上突出一個『信』字,認為講誠信是從業者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石;在職業技能上突出一個『精』字,強調從業者必須精益求精,力求盡善盡美。所有這些,對於當今社會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前提。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範,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維持社會的有序與和諧是對每一個社會成員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儒家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認為『禮』的作用在於規範社會秩序和人們的行為,實現社會有序運轉和人際關係和諧,強調培養『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的君子,以擔當治理天下的大任。借鑑這些深刻思想加強社會公德建設,一是要文明禮貌,儀容端莊,舉止文雅,說話和氣,謙遜敬人,寬以待人,禮讓為先。二是要助人為樂,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與人為善,見義勇為,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三是要愛護公物,自覺維護國家財產、公共財產、文物古蹟,反對一切化公為私、損公利己的行為。四是要保護環境,講究公共衛生,珍惜自然資源,維護良好生態,弘揚節儉之風。五是要遵紀守法,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遵守市民守則、鄉規民約和有關規章制度,勇於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