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以人為本_馬儒融合論之14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佈:賈陸英

2021-5-3 18:04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14〕關鍵詞之以人為本。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社會歷史觀上融合的第一個關鍵詞: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以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它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體現,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謀發展,才能真正解決好發展的目的、動力、目標和路線、方針、政策等根本性問題。

以人為本的文化淵源是中華文明中的『民本思想』。【管子】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仲曾告誡齊桓公:若想成就一番霸業,『則必從其本事矣』。齊桓公追問道:『敢問何謂其本?』管仲回答:『齊國百姓,公之本也。』這就是『以人為本』一詞最初提出的本意。管仲提出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深刻而準確地表述了民本思想的觀點。

據【舊唐書】記載:貞觀三年(629年),監察御史馬周在給唐太宗的奏表中說:『臨天下者,以人為本』。唐太宗深以為然,他常用『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來告誡眾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出自【荀子·王制】,久而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也成為之後歷代開明政治家的座右銘。

孔子學說被稱為『人學』,它為中國的人文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為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發展確定了方向,也為以人為本的觀念提供了文化氛圍和土壤。【論語】記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可見『天道』並不是孔子和學生們討論的主題,他們反覆探討的問題,是『人道』,即現實世界中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德修養,人的尊嚴和價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等,從而使『人』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中心。

先秦時期民本主義思潮的高峯,是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社會政治思想。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建立了國家以後,如何處理民眾、國家、君王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關於仁者愛人的倫理原則和為政以德、博施於民的政治主張,提出以『民貴君輕』為核心內容的『仁政』學說。其主要內容:一是把以親親為主的仁愛之心推廣到全社會,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二是要讓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能夠養育父母妻兒,也就是『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孟子·滕文公上】。三是重視教化,開辦學校,啟蒙少年兒童心智。孟子強調,君王實行『仁政』必須以民為本,主張對於失掉民心的天子和諸侯可以『征誅』、『變置』。武王伐紂,有人認為是以臣弒君。而在孟子看來,紂王不合乎『為君之道』,武王伐紂乃是『救民於水火之中』。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關注的不是君王的威嚴,而是民眾的意志;不是統治者的權益,而是民眾的命運。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統治者實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義上肯定了民眾反抗、推翻暴君的正義性,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人』是指百姓、民眾,是相對於『君』而言的;『本』是指根本,也就是國家政權鞏固的基石。其精華是利民、裕民、養民、惠民,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重民傾向,其糟粕是維護君王統治地位的『馭民』、『治民』之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本思想,『人』是相對於『神』而言的,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這是二者在內涵上的區別。西方人本主義的精華是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等基本理念,其糟粕是以實現自我價值、主張個人利益至上為基本追求的極端個人主義。

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是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精華的繼承和發展。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鄧小平在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對不對、好不好的基本尺度。江澤民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發展的新形勢下,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面對我國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傾向性問題,提出科學發展觀,指出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再到以人民為中心,一以貫之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鮮明地回答了『依靠誰發展、為了誰發展』這一根本問題、原則問題,彰顯了黨熱愛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和感情。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